富硒大米助力瑚径村以粮富农
富硒大米以清香绵软的口感以及人体所需的硒元素获得青睐,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广东省龙川县麻布岗镇瑚径村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种起富硒大米,推动稻米增产增收,以粮富农,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化。
8月的一个傍晚,地处龙川县北部的麻布岗镇瑚径村里凉风习习,干净平坦的水泥路从村委会一直延伸至田边地头,路旁水渠里潺潺流水清澈见底,勤快的村妇一面打理门前果园,一面细声细语聊着家常。农户家对面,一片金灿灿的稻田映入眼帘,稻穗沉甸甸地弯腰低头,展现着新一季收成的希望。这里便是深圳市资本运营集团对口帮扶瑚径村实现增产增收的富硒水稻种植基地。
“今年我们种植富硒水稻800多亩,预计年产富硒大米约46万斤。” 深圳市资本运营集团瑚径村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王林告诉记者,瑚径村是优质大米的天然产区,土壤没有重金属污染,这里的光、温、水条件比较好,季风明显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双季稻的种植,一年种植两季,回报周期比较短。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水稻种植优势,但以前当地缺乏统一管理,在选种以及管养方面没有科学规范标准,产量不稳定,销售渠道单一,种稻收益不好,村民们种稻积极性不高,稻田抛荒撂荒情况较多。
了解实际情况后,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通过调研走访,在深圳市资本运营集团的帮扶下引入当地农产品龙头企业及现代生物科技公司,选用符合当地环境条件的优质谷种,引入现代生物有机富硒技术,将瑚径村的水稻种植优势和市场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建设瑚径村“富硒水稻种植基地”,培育瑚径富硒生态大米。
为了让当地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实实在在地受益,驻村工作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合作机制,即“帮扶单位+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运用“认种+认养+包收”机制确保项目参与各方均能从中获益,从而实现共赢。其中,帮扶单位组织贫困户发起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提供谷种及富硒叶面肥的成本投入,当地龙头企业龙川县稻丰源农资有限公司负责提供谷种、种植技术指导,并按高于市场30—40%的价格收购种植户稻谷,以及大米生产、包装、销售等。技术支持单位负责提供富硒叶面肥和富硒技术指导,贫困户及其他农户进行水稻种植。
在拓宽销售渠道方面,驻村工作队创建稻田“认养”模式,发动帮扶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认养稻田,提前预售大米,订单式种植水稻。“每一份认养销售订单中,25%以上的收益用于贫困户增收及村集体经济收入。”据王林介绍,驻村工作队还开通“为村市集”线上销售平台,协同合作企业、瑚径村委会、合作社参加各类消费扶贫展销会,积极推广瑚径富硒大米。
2017年,瑚径村开始试验种植富硒水稻,从打田、施肥到抛秧,坚持人工种植、科学管养、标准富硒。2019年规模化种植富硒水稻约700亩,年产富硒大米约40万斤。截至目前,深圳市资本运营集团及下属单位帮扶购买大米15.48万斤,合计销售收入达127.71万元,直接帮助25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108人合计分红25.8万元,助力村集体直接增收9.675万元。2019年,瑚径村贫困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3万元,相比2015年增长2.25倍,贫困户全部脱贫;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万元,相比2015年增长1.49倍;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多万元,贫困村成功摘帽。
“这几年我们村变化非常大,水清了、路宽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瑚径村村委委员、下辖自然村瑚陂村支部书记黄承柱回忆,4年前,村里没硬底路,没路灯,河里和路上到处都是垃圾,村集体收入一年只有1万多元。帮扶干部带着近800万元的帮扶资金来到村里,建立了系统化精准帮扶机制,一方面大力支持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饮水工程、卫生站、垃圾回收站建设及道路硬底化、村小学改造,显著提升村容村貌;一方面积极发展富硒大米、光伏电站、红田水电站、入股产业园等扶贫产业,引导和帮助群众致富,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现在,2.5米宽的硬底路直接通到每家每户门口,村里有了广场,亮起了路灯,配置了健身器材,还给小学扩建了操场,更换了课桌,改造了食堂。村里的富硒大米声名远播,瑚径村还走进了央视的镜头。
黄琼菊是土生土长的瑚径村人,初中毕业后去惠州打工,一去十多年。2014年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回村,2016年开始规模化种田,今年两季共种有100多亩田。除了富硒大米,她还种紫米、黑米、红米,发展朋友圈经济。加上家里搞运输,收割机服务村民,家庭年收入超过了20万元,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村里空气好,也自由,只要肯吃苦,农村也有很好的发展机会。” 黄琼菊两年来复耕了村里30多亩撂荒地。但还有大量田地荒着,很多村民主动找上门,希望她帮忙复耕自家地。“一个人力量有限,我没办法复耕太多,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回村一起干。”黄琼菊表示,刚回村时看不到希望,总想往外面跑,如今国家政策好,耕地有补贴,还有帮扶单位、驻村干部提供技术指导,村里环境越来越好,在农村生活发展有了新动力新活力。
“事靠人做,业由人兴。要使农村的传统生产模式焕发新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需要新机制、新技术,需要年轻人加入农村建设队伍。”王林表示,接下来,瑚径村将继续坚持“富硒致富”道路,加强村委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长期合作,不断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参与做大做强富硒大米产业,不断推进“一村一品”可持续发展,为瑚径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及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下一阶段发展目标不断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