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凤台:黑龙潭
水深之处称为潭,潭水或碧波沉静,或暗流汹涌。黑龙潭,顾名思义为黑蛟腾跃的水深之处。中国山川形胜,称作黑龙潭的地方有许多,我这里说的黑龙潭位于湛湛淮河水的中游,淮南市凤台县淮河一桥的东头,原凤台县造船厂内。
据记载,此处奇石狰狞,峭壁耸立,峥嵘万状的巨大石壁垂直插入滔滔的淮河水中。从石壁顶峰向下丈量,大约在十几米处,有一个天然石洞,可以同时容纳约百人。遇到淮河水涨落的时候,水流撞击石壁和山洞,咣咚声便持续传来,不绝于耳。那巨大的声音神秘而诡异,一直被传说为黑龙在洞中沉吟。
如果遇到风平浪静的月高之夜,一轮皓月倒映在险峻的石壁旁的水面上,明月映潭,恰似一颗硕大瑰丽的骊龙珠。综上所述,黑龙潭的名字便因此得来,并被连续称用至今。
黑龙潭被环抱于奇山异水之中,环境清幽,适合清修,这样的地方通常会有庙宇选址。果然,据说在黑龙潭边的黑石山顶,早年曾建有一座资寿寺。起于哪年已无从考据,可以确定的是,它淹没风尘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清朝嘉庆十年(1805年)的科举考试产生了一些进士,其中之一是江苏人李兆洛,这是一位大学者。他被授于凤台知县后,在距黑龙潭上游不远处的硖山口上建了一座慰农亭。在黑龙潭石岸上,资寿寺的附近修建了一座祈雨亭。两亭分立淮河两岸,遥相对视,祈求天公作美,风调雨顺,以怜爱勤劳的凤台县农人。
我慕名黑龙潭,踏足此处的时候,资寿寺和祈雨亭早已了无踪迹,只能在停产的凤台造船厂的居民小巷里,见到两个被水泥砌实的石础,看上去好像是用来安装门轴的设施。不知道这是不是资寿寺的建筑遗迹,不清楚在这道门槛之上,谁曾抖落过一地衣香。
五月的周末,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静悄悄的味道。明晃晃的太阳照射在石础上,发出岁月的宁静之光。县志中记载的嶙峋怪石矗立在什么地方?传说中黑龙沉吟的石潭藏在那个方向?此时此刻,我目之所及,全是屋脊接房山的低矮平房!
绕过简陋的平房,眼前豁然开朗。淮河的清风爽朗的迎面吹来,远处隔着淮河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气势逼人,似乎隔着天堑淮河也能把现代气息压到我的面前。在弃置不用的凤台县造船厂水泵房的旁边,绿蔓攀爬,还有几株我第一次见到的麦熟花品种正在迎风摇曳,它们扬着水紫红的花穗在一条龙地绽放。黑龙潭在我的追寻之下,大家闺秀一样终将要压轴登场。
淮河岸边,风若来袭。在阵阵的凉风送爽之中,你会忍不住长啸一声,吐故纳新,用胸怀去深情拥抱芦荻蒲兰的天然气息。在这一片绿色丛中,显现出一条水泥小路,不足一米宽度。如果向河边的方向前行几步,就会看到这条小路如水袖一般,近乎垂直地抛向低处的河岸,我在杂草的围裹中欣然地拾阶而下。
当年,被誉为一代文宗的北宋政治家欧阳修曾两次路过黑龙潭,不知道他涉足黑龙潭的时候,选择的路径是不是我脚下的这条。只知道他面对黑龙潭的嶙峋山水,情不自禁地吟诵出“今夜东风吹客梦,清淮明月照孤舟”的诗句。
欧阳修科举之路坎坷,仕途崎岖,当他官居高位的时候,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欣然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默默无闻的才俊脱颖而出,这其中包括文坛巨匠苏轼,旷世大儒张载、程颢,政治家包拯、司马光等人。
从欧阳修吟诵黑龙潭诗句的内容来看,估计他那时还没有名声鹊起,面对着绕船明月江水寒的情景,再展望自己的仕途之路,油然而生出一番感叹。吟诗作赋是文人触景生情的抒怀形式。尤其是漂泊在外,前途不明,遇到名山胜水的时刻,更容易激起他们的敏感思维。
比如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赴杭州任职的时候,途经凤台县黑龙潭,就依情据景创作了《寿春李定少卿出饯城东龙潭上》一诗。诗中的“山鸦噪处古灵湫,乱沫浮延绕客舟”一句与欧阳修的黑龙潭之作,不约而同的都采用了“舟”这个诗歌意象。
“舟”的漂泊不定,离群索居,又在向着目标行进的特点,恰好贴切了诗人们的处境和内心感受。当他们再遇到波涛汹涌的黑龙潭,再看到悬崖绝壁不可攀,再仰望夜空,看云之际,孤鸟独还,此情此景,多少布帛也写不尽他们心中的一份怅然。
文人的挫败感是敏锐的,比较而言,底层劳动者对生活的苦痛表现的似乎木讷了许多。他们不会吟诗作赋北窗里,只能忍受着生活的艰辛。比如那些给欧阳修、苏轼,还有达官显贵行商们拉船的纤夫。他们只能把辛酸勒进皮肉里,把纤绳勒进黑龙潭沿岸的巨石上。
据凤台作家胡焕亮先生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黑龙潭沿岸还有一些高耸的石壁。这些巨石高出陆地约一人身长,在这些巨石之上,还清晰地保留着一道道纤绳勒刻的痕迹。试想一下,一根根柔软的纤绳,把坚硬的巨石勒成一道道凹口,这需要多少岁月的摩擦?这需要多少纤夫的汗水?这里面发生了多少的故事?
那些渐行渐远的几乎要匍匐在地面上的纤夫身影!那一声声低沉的船工号子!那一张张挣扎在艰难生活里的支离破碎的黝黑脸庞!所有这些往事都在哪里?也许黑龙潭边的纤夫勒石会给出解题的方向。
因此,我的黑龙潭之行还要继续。我需要寻找那些被纤绳勒刻的巨石。感受一下过去社会底层生灵的艰辛,体会一遍个体生命在漫漫风尘中的短暂、渺小和倔强。但是,这些巨石不知所踪!可能是在七十年代建造船厂的时候,就被夷为平地了。也可能是被现在的住户圈进了自己不断扩建的院子里,总之,满眼杂草,一片平地无险峰。纤夫勒石,这处淮河岸边重要的人类社会活动的遗迹,似乎不见了踪迹。
于是,我沿着水泥台阶下到黑龙潭边。潭边的景物正如县志所言的那样,石壁陡立,直入水中。此时,远处有波浪涌过来,那是满载货物的钢铁船舶的冲击余波。紧挨着黑龙潭石壁,有一根黑黑的粗大吸水管插入水中,这个船厂水泵的吸水管似乎要直捣龙宫,显得异常诡异。黑龙潭上方还架着一根钢铁管道,管口直接对着黑龙潭,那是船厂的污水排泄系统吗?
凤台船厂兴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黑龙潭所在区域河面宽阔水很深,是筑坞造船的良港,所以选址此处,后停产。船厂30多年的存在时间在历史长河里只算是昙花一现。它的落地此处,对洪荒之力才造就的具有唯一性的自然风貌的影响却是长久的。
那些经过地老天荒、鬼斧神工地打磨才形成的特质地理,一经损坏就再也无法恢复。那些记录了纤夫艰难生活印记的勒石一经破坏,就消失了一份珍贵的可以对比今天幸福生活的参照物。也失去了一份宝贵的见证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里程碑。
人类中心主义和高科技已经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生态危机,如果再机械的理解以人为本的观念,戕害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自然风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将会越来越疏远,地震、海啸、洪灾等自然灾害就是人类在偿还不当开发大自然的欠债。
我继续凭怀吊古漫步黑龙潭,在晴日朗风里,踩着窄窄的栈桥去寻找黑龙潭石壁上的黑龙洞。县志记载,从黑龙潭边的石峰向下数十几米的高处就是黑龙洞,黑龙洞里有泉,泉水很深,用四两丝线拴上铅块才能探到泉底。
我的黑龙洞探访之行当然也是两手空空。不过,这次的寻访落空,我的心情是慰藉的,甚至很舒畅,黑龙洞在我的心里依然点亮着殷切的神秘的希望。
原因何在?因为淮河自然天成,过去,由于疏于治理,遇到大雨就洪灾滚滚。遇到天旱,就水位急剧下降。总之,水位变化幅度大。遇到淮河水位低的时候,黑龙洞就露出水面。解放后,国家大力治理淮河,淮河蓄水能力增强,水面升高后,每年的水位变化不大。黑龙洞就一直淹没在了水流中,这也算是一种巧合的保护吧?
谁敢说,这不是天意在为后代留一点地理遗产呢?
我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积淀了包括自然地貌和人类活动遗迹在内的文化遗产。
黑龙潭,是上苍赐予凤台县的自然瑰宝。纤夫勒石,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客观记录。二者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都是凤台县地域文化的有效构成。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文化的总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理特征、历史沿革等因素,才形成了文化的地域特征。
地域文化是该地区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她要仰仗这个地区的山水自然状貌和社会生活印记的保护程度。保护程度的高低,体现出该地区价值取向和文化水准的高低,以及地方发展规划的眼光。我们在规划地区发展的时候,应当做到人造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一脉相承,给地理特色预留一席之地。切记千城一面,务必保留本地独特的韵味。独特的地理风貌就是一个显著的标签。
我的黑龙潭采风活动即将结束,尽管没有看到黑龙洞和纤夫勒石,尽管黑龙潭边不协调地排列着污水管。但是,我凭临了淮河的清风,我触摸了陡峭的石壁,我看到了生态修复还存在的基础和希望。
我似乎听到了竹箫声声,鼓乐阵阵。我分明感受到了黑龙潭边清静弋动的意境里,鲜活的一切生命都在行使着生存的权利!我要用神来之笔火速行文,因为文章醉我非关酒,黑龙潭的淮水正层层荡漾,敬你岁月无波澜......
同游者:陈帅军,桂少云,胡仲昌,连国民,史方鹏,刘艳。以记之。
《致敬凤台:黑龙潭》 2017.5.18
作者:崔小红,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