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州锣鼓
寿州锣鼓
崔小红
在中国民俗文化长廊中,锣鼓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在富饶的淮河两岸,在苍翠的八公山下,寿州锣鼓带着麦香,带着稻浪,带着激情与光荣的梦想,排山倒海而来,托举起生命本能的铿锵。
还没有走进寿县,就已经听到寿州锣鼓的声浪。一波波袭来,虎啸龙吟,万马奔腾,音响强烈,节奏鲜明,人物情绪被渲染的如同寿西湖里种满了红火的高粱。
这种声响,弱拍处,鼓点灵活,强拍时,慷慨激昂,声震长空,卷作千雷震地声,好似东风湖农场午收季节的金黄麦浪带着生命的伟力以气势见长。
寿州锣鼓的队形不像安塞锣鼓那样排成一行又一行。寿州锣鼓的队形永远站成一个圆形,这个圆是环绕老城一周的长度为7147米的古城墙,是装满一箩筐故事的宾阳门瓮城上夜生的白色月光,是肥水之战以少胜多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壮怀激烈,粗犷豪放。
寿州锣鼓队形的这个圆,是圆满,是团结。铜锣手在圆里跳跃,奔跑,知进退。敲钹打鼓的人们站在外围,鼓点、锣点、钹点各司其职,万众一心,摇旗呐喊,齐头并进,于是就有了足够的理由相信楚国故地必然充满鲜活的希望。
寿州锣鼓是火红色的。火红的油漆刷上腰鼓,火红的绸缎系上铜钹,火红的丝带扎在腰间,火红的激情跳跃起来。
火红的锣鼓,火红的寿州,火红的活力充满自信。火红色是寿县摘帽子脱贫后的情绪类型,火红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迎春喜庆,火红是打虎上山时的果敢与坚毅,火红更是成熟的气息弥漫在郝家圩果园里散发出的诱人清香。
寿州锣鼓是打击乐器——咚咚,啌啌(qiāng),哐哐,镗镗(táng),不娇柔,无造作,锣鼓喧天,鼓乐齐鸣。碰奏出寿县独特的自然条件,深厚的历史渊源,数千年的沧海桑田,在中华大地上,在美丽的淮南撞击出特殊的音色与音响。
寿州锣鼓具有生活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民间属性。它与时俱进,永远自带时代气息。它体现了寿县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精神风貌——勤劳俭朴,泰然自若,一鼓作气,威武雄壮。
寿州锣鼓是寿县人思想感情最直接的流露。聆听它,惊心动魄;观看它,鼓动人心。它蕴含着强烈的艺术魅力与感染力,它造就了寿县独立的情趣与性格。
寿州锣鼓很红,一面红旗猎猎响。寿州锣鼓很正,不偏斜,合于法则,守于道义,一切恰好。
《寿州锣鼓》
作者:崔小红,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