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吏”难坏了康教授
这种讲座也成了一个江湖
康震解读的《石壕吏》,被许多人批。批的原因很简单,康震认为石壕吏作为基层公务员,拉壮丁、征兵是他的职责所在。所以石壕吏的做法没错,至少是个合格的公务员。
这应该是舆论哗然的原因。
其实康震的解读确实没有错,作为基层公务员在政府需要他的时候,他不尽心尽力,那就是渎职。
政府给他发工资,他替政府做事,确实何错之有?
哪个公务员不是政府发工资的?哪个公务员不是替政府工作的?
不要说石壕吏的这次拉壮丁是为了支持郭子仪的平乱,就算拉壮丁去镇压黄巢起义,这也是他的本职工作。要不唐朝政府要在基层设这个吏干吗?
其实,康震的这个说法不算离谱。
以前的历史学家还有批清官的。比如海瑞,是古代清官的代表。为什么有人要批海瑞?道理很简单,海瑞的廉洁都是为了维护大明王朝的统治。海瑞越廉洁,大明王朝存在的时间越长久。所以,海瑞起了维护大明王朝,欺压老百姓的作用。
既然清官要批,贪官自然就要歌颂了。当时有人忽然发现,真正让封建帝制崩溃的,根本不是农民起义,而是贪官。逻辑是这样的,贪官越多,国家越腐败,国家越腐败,人民越反抗,人民一反抗,朝代就变了。
所以得出的结论,贪官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康震的逻辑和后面评论清官、贪官的逻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康震的逻辑,作为国家公务员,在国家需要他去拉壮丁的时候,他尽心尽力是对工作尽职;历史学家们的逻辑正确的地方在于,既然封建社会是腐朽没落的,那么让它快速灭亡是正确的。
扫描加好友,注明“少爷”
我想,看到这里,不少人也会迷惑,这说得都有道理,可总觉得哪里是不对的。
确实,这种逻辑是不对的。
只是这个不对的逻辑,要么康震没意识到,要么意识到不敢说。
如果我们要分辨他的对错,其实还是要找到他的逻辑起点。
这个起点就是政府和人民的关系。
不管是有皇帝的政府,还是没皇帝的政府,从根本上来说,政府都是必须为人民服务的。为人民服务是政治学上唯一达成一致的观点——天然正义,其他的分歧都在怎么为人民服务上。
如果我们的逻辑以此起步,那么石壕吏的吏,他的工资就不是政府发的,而是人民发的。从根本上来说,他端的是人民给的饭碗,他自然要为人民而不是皇帝服务。
但任何社会,人民都是抽象的,政府才是具体的,这才是迷惑康震评介的原因。对于石壕吏,到底怎么评?
康震忘记了这是杜甫的诗,是文学作品。
我们评介一个文人就看他的立场,站在统治者一边歌功颂德的就是御用文人;站在人民一边的就是人民的诗人。杜甫的伟大,就是他为人民疾呼而没有去唱赞歌。
当时的时代背景,相信杜甫比康震更了解。杜甫能站在人民一边,而康震能站在统治者一边,就看出两个人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境界。
从对人民的情怀看,康震没有讲解杜甫《石壕吏》的资格,因为他缺乏杜甫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从对公务员的工作职责解读上,康震没有说错,公务员只能这样做。
康震的解读方法,只能用在过去。如果康震解读《白毛女》,那就为难他了。他不敢说,杨白毛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黄世仁依法维权没有什么错。
我们同样用康震的逻辑解读杜诗,那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肯定是夸张了。谁都知道杜甫生活在盛唐,这样辉煌的时代,怎么可能会有这种社会现象呢?如果让我替康震解读,说轻一点,杜甫把个别现象当成了普遍现象,诗人都是书呆子,看不到社会的本质;从严重一点说,这是抹黑,是给敌对势力递刀子,是给安史之乱找借口,把我煌煌大唐说得如此不堪,这就是公知。
杜甫不是造谣就是传谣,非要法办不可。
康震的这种混乱,不是康震特有的。可以说,现在高校极大多数人文类教师都有同样的困惑。所以,康震这样的惊人解读并不意外。
人文类教师整体水平的倒退,和他们的思想意识有关。如果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价值观念,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像康震这样的教师将会层出不穷。
出现一个康震,或者几个康震没什么奇怪的。担心的是康震们对他的学生和听众的影响,这将会影响一代人,这祸害才是大的
此公号不错,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