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 住在灵魂顶层的有心人,都用干净做底色
核心提示: 人的一切都应该是干净的,无论是面孔、衣裳,还是心灵、思想。 ——契诃夫
仪表干净的人,气质好
在格鲁吉亚街头,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让一个六岁的小姑娘分别打扮得光鲜漂亮和破旧肮脏,来测试路人对待她的态度有何区别。
一开始,小姑娘穿上质感很好的小裙子,一个人站在那里,看起来好像迷路了。
很快,就有陌生人过来表示关心和善意。
他们问她叫什么名字,是不是走丢了,拿出手机表示要帮她联系家人。
随后,化妆师把小姑娘打扮成衣衫褴褛、邋遢肮脏的样子。
街上依旧人来人往,这次小姑娘孤独地站了很久,却始终无人问津。
同一个小女孩,分别穿上光鲜和邋遢的衣服,却经历了路人两种极端的反应,这让小姑娘的情绪一落千丈。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外表,决定了别人对他的态度。这个道理虽然现实,但是,以貌取人,其实很公平。王尔德说过,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会以貌取人。
外表,是人的第一张名片。
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连你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
所谓的貌,不必是浓妆艳抹、珠光宝气的好看皮囊,最重要的是干净舒服的气质面貌。
宋庆龄是一位广受尊敬的女性,人们对她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写道:
她身穿色调柔和剪裁合身的旗袍,打扮得很是整洁,乌黑发亮的头发往后梳,在脑后挽成一个髻,秀美的脸庞宛如浮雕像。
宋庆龄虽然注重仪表,却绝不铺张浪费。
没有眉笔,她就用烧过的火柴棍画眉,让自己的面容更有神采;体形变了,她就将旧旗袍的两边剪开,接上同色的布条,熨烫平整,使人难以看出破绽。
收拾好自己的仪容,保持外表的干净和得体,不仅愉悦了自己,也愉悦了他人。
法国队呢大发光火VB那地方官电饭锅家分店电热毯农牧户大发光火儿童
圈子干净的人,会修行
很多人都热衷于混圈子,挤破了头迎合别人,融入不同圈子。
然而,圈子不在多少,而在干净。
周国平认为:
圈子容易给人以错觉,误以为圈中人都是朋友。
的确,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圈子越来越复杂,但能说上话的却越来越少。能把酒言欢的泛泛之交很多,能雪中送炭的至交朋友却寥寥无几。
唯有到最后,尝尽了人间百味才顿悟,年少时如同白纸一样纯粹干净的友谊,有多可贵。
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曾说: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与其迷恋于认识多少人,收到多少张名片,不如把自己的圈子收拾干净,让心好好修行。
钱钟书才华横溢,而面对无数的仰慕者和追随者,他却关上了自家的大门:
我平生就不喜欢结交广泛,现在年纪大了,更没有闲气力来做人情了。
当年有位女士读了《围城》后拍案叫绝,一定要来见钱钟书一面,钱钟书却机智地回复道:
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钱钟书的决定,初看不近人情,细想才发现大师的智慧。
他的一生,只与对妻女家人和几个挚友敞开心扉,余下的精力全部用在埋首书斋,钻研学问。
当那些乐于交际的空头文学家们被人们遗忘时,钱钟书留下的著作却依然在熠熠生辉。
有多少人,一辈子活在一个杂乱无章的交际圈里,只顾着迎合别人,唯独忘了修炼自己。
二三知心好友,便胜过万千泛泛之交。告别低质量的社交,学会给自己的圈子做减法,才是在给自己的人生做加法。
心灵干净的人,最珍贵
外表干净简单,心灵干净最难,也最为珍贵。干干净净做人,规规矩矩做事,才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1
做人干净,不纠缠
生活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遇到一些“奇葩”的人,干净的人懂得不能钻牛角尖,不在负面情绪里画地为牢,对事对人都超脱。
他们那颗干净的心,“要求”自己在烦恼纠缠的泥淖中脱身,不和无谓的人纠缠,就如同庄子所说,夏虫不可以语冰。
干净的人有格局、有自我净化的能力,他们本身像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生活中的烦恼、打击,像是汇入大河的一条条支流,即便浑浊,最终也会得到净化。
2
做人干净,无邪念
曾国藩说:
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作恶的人,就算能侥幸逃脱法律的制裁,也难以摆脱自己心里的“制裁”。内心不干净,必然痛苦纠结。
心存善念的人,正道直行,做事光明磊落。这种人心里光风霁月,一片坦荡,不管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一片祥和。
心里干净,万物自然明净。
3
做人干净,不纵欲
庄子说: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空的房间才显得敞亮,好事不断出现。如果房间堆满了东西,就会闭塞不通,有光亮也透不出来。这是庄子的“风水观”。
人,恰如自己制造的各种容器,中间虚空,能盛得下东西,但过多则累,装满则溢。一旦过度,装得越多,失去的就越多。
内心干净的人,不会被欲望胁迫,淡泊从容,内心没有杂物和垃圾,通透,一派吉祥。
内心干净的人,或许走不了捷径,但一定会比别人走的更稳更远。
本期编辑 | 刘一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