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欧诸国中古时期历史大事典 [第2页]
掷出窗外事件
1419年捷克布拉格人民进行的反德意志贵族和天主教会的起义。15世纪初,深受德意志贵族和天主教会压榨的捷克各阶层人民掀起了反抗天主教会的斗争,领导者为约翰·胡斯。1415年胡斯被处死,激起了捷克人民的极大愤怒,各地胡斯派开始在偏僻的山头分别聚集,准备武装起义。1419年7月30日布拉格的胡斯派在教士约翰·哲里夫斯基(Jan Zelivsky)率领下发动起义。起义者攻打市政厅,把市议会的议员从窗口扔到刀矛林立的街头,接管市政厅,把德意志贵族和教士驱逐出布拉格。这就是“掷出窗外事件”。其它城市起而效法,没收德意志贵族和教会的财产,并驱逐他们。乡村里也发生了攻打修道院的事件。掷出窗外事件成为胡斯战争的起点。
胡斯战争
1419—1452年间捷克人民反对德意志封建主和天主教会以及反对封建剥削的民族解放战争和农民战争,因战争以实现胡斯宗教改革方案为旗帜,故名,又称胡斯运动。自13世纪以来,德意志贵族和天主教会势力侵入捷克,残酷地压迫和剥削当地人民,也损害了中小贵族的利益。十五世纪初,以约翰·胡斯为首掀起了反德意志的爱国运动和反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为镇压胡斯运动,罗马教会于1414年在康斯坦茨召开宗教会议,宣布胡斯为“异端”。次年7月6日将胡斯处死,这激起了捷克人民的爱国热忱。1419年7月30日布拉格的胡斯派发动起义,即所谓“掷出窗外事件”,标志胡斯运动进入了武装斗争阶段,胡斯战争从此开始。起义者形成了圣杯派和塔博尔派。从1420年德皇和罗马教皇纠集十万来自欧洲各地的雇佣兵发动五次对胡斯派的征讨,但均被起义者击溃。1431年,德皇和教皇在巴塞尔举行宗教会议,答应胡斯派的条件,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谈判,这加剧了圣杯派和塔博尔派的分歧。代表捷克中小封建主和城市中产阶层利益的圣杯派不顾塔博尔派的反对,在得到财产维持现状、一般教徒可用圣杯领取圣餐的允诺之下,与德皇和教皇妥协。在1434年里滂(Lipan)战役中,圣杯派打垮塔博尔派,胡斯战争基本结束。1452年胡斯战争最终以塔博尔派的失败而告终。胡斯战争使捷克争得一定时期的独立,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对后来的西欧宗教改革运动有很大的影响。
圣杯派
15世纪捷克胡斯战争中的温和派。1419年7月30日胡斯战争爆发,参加战争的起义者分为塔博尔派和圣杯派。圣杯派由代表中小贵族和城市中产阶层利益的胡斯党人组成。他们要求限制德意志贵族、教士和捷克上层市民的专横,其活动中心在布拉格。1420年圣杯派拟定纲领,即“布拉格四条款”:主张捷克脱离神圣罗马帝国而独立,没收教会财产,捷克宗教独立,用捷克语祈祷和传教,以胡斯教取代天主教,禁止外国人担任捷克官吏,反对教士的特殊地位,要求俗人领圣餐时饮酒也用“圣杯”。故此派亦称加里克斯廷派(Calixtines),源出于“圣杯”的拉丁文(Calix)。在胡斯战争中,圣杯派一直动摇不定,特别是在1422年粉碎第三次十字军的进攻后,圣杯派没收了一部分教会财产,驱逐部分德意志贵族,取得城市政权,于是便想结束战争。1431年第五次十字军进攻被粉碎后,德意志贵族和教会决定通过与圣杯派妥协来瓦解胡斯运动。1433年在巴塞尔(Basel)单独与圣杯派谈判,达成布拉格协定,以不归还没收的教产及俗人领圣餐可用圣杯为钓饵,诱使圣杯派公开背叛革命,共同镇压塔博尔派。圣杯派于1434年在里滂打垮塔博尔派,1448年占领布拉格,1452年攻陷塔博尔派的大本营塔博尔。圣杯派的首领之一波迪布拉德(Jirizpodebrad, 1420—1471)曾任捷克摄政,在1458年被选为捷克国王,这反映圣杯派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了。
塔博尔派
15世纪捷克胡斯战争中的激进派。因其活动中心在捷克南方的塔博尔(Tabor),故名。参加者主要是农民、矿工和城市平民,也有少数商人和小贵族参加,约四万人。他们要求废除封建所有制和等级特权、财产共有,取消捐税和封建义务,没收教会和贵族的土地,将其分给农民,建立一个“没有国王的国家”;否认天主教的权威,主张建立自由的教会。内部分两个公社:①内部生产公社,负责生产和物资供应;②战场工作公社,负责指挥作战。一切参加者都要把自己带来的多余物品放在街上的大木桶中,供大家任意取用。甚至一部分人主张废除私有制,取消国家。此派是胡斯战争中的中坚力量,在民族英雄约翰·杰士卡(JanZizka,约1360—1424)领导下,联合圣杯派,多次打退罗马教皇和德意志封建主的十字军进攻。后圣杯派同天主教势力妥协,镇压塔博尔派。1434年里滂战役中塔博尔派被圣杯派打垮,1452年大本营塔博尔陷落,塔博尔派最后被镇压下去。
里滂战役
1434年捷克胡斯战争时期,圣杯派与塔博尔派在里滂进行的一次战役。胡斯战争期间,德皇和教皇发动对起义者的五次十字军远征均被起义者击溃。1431年,起义者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十字军进攻(1420—1431)后,代表中上层利益的圣杯派害怕人民群众的胜利会危及他们的既得利益,同时又从德皇和教皇那里得到不再归还没收的教会和贵族的财产、可以使用圣杯饮酒的允诺,因此不愿再继续作战,与塔博尔派的分歧越来越大。到1434年5月两派由不和发展到厮杀,双方在里滂进行激战。在紧要关头塔博尔派中的一部分人被收买而投入圣杯派,使塔博尔派遭到全军覆没,仅被杀死的战俘即达一万三千余人,还有许多随军的老弱妇孺也惨遭杀害。里滂战役基本上结束了胡斯战争,但起义一直坚持到1452年。
文德国
亦称文德部落联盟。波拉勃斯拉夫人(Polabian Slavs)于11世纪40年代在波罗的海沿岸建立的早期封建国家。因波拉勃斯拉夫人被德意志人称为文德人(Wen-den)而得名。波拉勃斯拉夫人又分为奥波德利特人,柳季奇人和卢日茨塞尔维亚人等,很早就在易北河居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从10世纪起遭受德意志和丹麦封建主侵扰。为了抵御外侵奥波德利特王公哥特沙尔克(Gottschalk)于11世纪40年代联合各部落建立国家或部落联盟。哥特沙尔克依靠亲兵压制氏族贵族,改宗基督教,与德意志封建主结盟,巩固了对内统治,又多次击退外族入侵。与此同时,社会逐渐封建化,阶级矛盾尖锐,导致了1066年的奥波德利特人起义,推翻哥特沙尔克,拥立克鲁托伊为大公。克鲁托伊在位期间(1066—1093)国势强盛,疆界扩至北海。1093年,哥特沙尔克之子亨利(Henry)杀死克鲁托伊夺取政权,始称国王,继续推行其父的基督教化和亲德意志政策,招致一些部落的反对,引起国家分裂,削弱了抵御外侵力量。12世纪中叶,文德国被神圣罗马帝国所吞并。
匈牙利王国
匈牙利的封建国家。匈牙利人属于芬兰——乌格尔人。公元初年居住在乌拉尔山附近,后西迁。 9世纪末至10世纪初,匈牙利人的马札尔部落酋长阿尔帕德(Alpatte)率领部众到达班诺尼亚平原。906年摧毁大摩拉维亚国,并经常骚扰法兰克人的国家。955年被鄂图一世(Otto derGrosse)在奥格斯堡击败,始停止掠夺性活动而向农业定居生活过渡,并开始了封建化过程。阿尔帕德之后裔盖萨一世(Geza I)于972年统一各部落,建立匈牙利国家,自称大公。985年,盖萨改信基督教,并为其子取名斯提芬(Istvan,约975—1038)。斯提芬在位期间(997—1038)奉基督教为国教,并在罗马教皇支持下逐一镇压了公位竞争者,于1001年加冕为匈牙利国王,建立阿尔帕德王朝(1001—1301),分全国为四十州,并任其家臣为州牧,执掌司法、军事、财政大权。从11世纪起,兼并了特兰西瓦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达尔马提亚等地,成为东欧强国。在扩张过程中,逐步完成封建化,同时军事贵族势力膨胀,于13世纪各霸一方。1222年,贵族迫使匈牙利国王安德烈二世颁布确认贵族特权的诏书,即所谓“黄金诏书”。1301年阿尔帕德王朝绝嗣,出现争夺王位继承权的内讧。1307年那不勒斯的安茹王朝取得匈牙利王位。安茹王朝(1308—1387)的查理一世(Charles Ⅰ,1308—1342年在位)和路易(La-jos,1326—1382)依赖城市和小贵族支持实行军事改革,压抑大贵族,加强了王权。1370年,路易取得波兰王位,并侵入塞尔维亚,迫使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为其藩属,使匈牙利王国成为包括许多斯拉夫民族土地的大国。1387年,安茹王朝告终。王朝转入路易之女婿卢森堡的西吉斯孟德(Siqismund,1368—1437)之手。西吉斯孟德后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捷克国王。匈雅提(Hunyadi Janos,约1387—1456)任匈牙利摄政时期,招募农民组成军队抗击入侵的土耳其军队,并于1456年在贝尔格莱德大败土军,使其家族威望陡增。1458年匈雅提之次子马提亚·科尔温(Matyas Hollos,约1443-1490)被贵族选为匈牙利国王。他依靠中小贵族和市民支持,建立常备军,加强王权,并抗击土耳其的侵略。1468—1478年与捷克作战,占领捷克的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1485年打败神圣罗马帝国,占领奥地利大片土地,定都维也纳。科尔温死后又出现封建割据,大贵族选亚盖隆家族的弗拉蒂斯拉夫二世(Vladislav Ⅱ, 1490—1516年在位)为匈牙利国王。弗拉蒂斯拉夫二世在位时,王权旁落。1526年摩哈赤之战,匈牙利被土耳其战败,其中部和南部被土耳其吞并,东部划入特兰西瓦尼亚公国,西部连同捷克、克罗地亚并入奥地利,匈牙利王国臣属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1687年后又臣属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黄金诏书
1222年匈牙利国王安德烈二世颁布的旨在保障封建特权的诏书。13世纪,匈牙利分裂为许多不受国王管辖的封建领地。当匈王安德烈二世(Andra's Ⅱ,约1176—1235)在第五次十字军东侵失利时,贵族于1222年春迫使国王颁布保障领主特权的诏书。因诏书写在羊皮上并加盖金印。故称“黄金诏书”。诏书确认封地为贵族世袭财产,领主享有领地内的司法、行政、财政的管理权;豁免贵族和教会的捐税,保证不征派贵族到国外作战,保证贵族人身不受侵犯,贵族有权参加国王视事日活动,由全体贵族组成议会,每年召开一次,不准把土地和官爵授予犹太人和其他外国人;若国王违背诺言,贵族有权用武力强制其遵守。黄金诏书的颁布加剧了匈牙利的封建割据。
乔治·多沙起义
1514年匈牙利农民在乔治·多沙(GyorgyDozsa,?—1514)领导下的反封建起义。1514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世(Leo Ⅹ)为阻止土耳其西侵,组织十字军,号召贫苦农民、农奴、流浪汉参加十字军,诡称只要参加十字军就可以得救,贫苦农民受骗而大批参加十字军。由匈牙利小贵族乔治·多沙招募的十字军就达四万多人。各地农民参加十字军,使封建主迅速失掉了大量劳动力,匈牙利国王根据封建主的请求强令参加十字军的农民返回主人庄园,并以惩罚家属相威胁,于是十字军在乔治·多沙领导下,1514年5月发动了反对本国统治者的人民起义。乔治·多沙号召农民杀死作恶多端的大贵族,要求取消什一税和现金赋税,公平分配和使用份地,取消一切无偿徭役。起义很快发展到全国各地。起义者捣毁庄园、攻克许多城镇,建立匈牙利共和国。贫民纷起响应,贵族大为震惊,放弃抵抗土耳其,招募外国雇佣军来镇压起义。同年8月起义军最后战败,乔治·多沙被俘,惨遭杀害,六万起义者被屠杀。乔治·多沙起义沉重打击了匈牙利各地的封建主。
野蛮会议
1514年10月匈牙利王国政府召开的镇压起义农民的会议。1514年,匈牙利爆发乔治·多沙起义。起义农民经过四个月激战,最后失败。匈牙利王国政府为惩治起义者,特于同年10月召开反动的会议。会议通过决议:农民军将领和军官一律处死;下令各州清查损失,勒令农民赔偿;强制增加农民的赋税和劳役,不准农民自由迁徙;禁止农民携带武器,违者处以死刑。因这次会议通过的决议野蛮残忍,故称“野蛮会议”。这次会议通过的法令被匈牙利贵族视为金科玉律,助长了贵族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
摩哈赤之战
中世纪在匈牙利南部摩哈赤(Mohacs)进行的重大战役,共有两次:①1526年匈牙利与土耳其在摩哈赤进行的战役。15世纪以来,土耳其不断进犯匈牙利。1526年,土耳其苏丹苏里曼二世(Sulayman Ⅱ)率八万精兵进攻匈牙利。匈王路易二世勉强拼凑二万六千外国雇佣军迎战。8月29日于摩哈赤会战,匈牙利全军覆没,路易二世身亡,从此匈牙利陷于土耳其帝国控制之下。②1687年8月奥地利在摩哈赤战败土耳其的战役。从17世纪起,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势力转衰,而奥地利日益强大。1683年土耳其围攻维也纳遭到惨败,国势急剧下降,奥地利联合威尼斯、波兰、俄国等大举反攻,屡败土军。1687年8月12日,奥土双方在摩哈赤决战,土军大败。奥地利取代了土耳其在匈牙利的统治地位。
第一保加利亚王国
7至11世纪巴尔干半岛西北部的封建王国。7世纪,定居于多瑙河(Дун-ай)下游的南部斯拉夫人的七个部落组成了部落联盟。稍后,又有一支属于突厥族的保加尔人定居于今保加利亚的东北部。为了共同抗击东罗马帝国的不断侵扰,两个部族联合起来,在保加尔人的首领阿斯巴鲁赫(Асбарух,又名伊斯帕里赫Исперих, 约646—700)率领下,打退东罗马帝国军队的侵犯。681年双方停战,签订和约,东罗马帝国割让多瑙河右岸一带的土地。于是,阿斯巴鲁赫建立王国,史称第一保加利亚王国(681—1018)。 7至9世纪是王国封建化时期,克鲁姆(Крум)在位时期(802—814年),颁布一部保护封建所有制的成文法。鲍里斯(Борис)在位时期(852—888年) 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从此国家政权同教会结合起来,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西蒙(Симeон) 统治时期(893—927年),封建制基本形成。该王国屡败东罗马帝国,不断扩充领土,西蒙在位时,占有巴尔干半岛大部分土地,并迫使东罗马帝国纳贡。925年,西蒙宣布自己为“保加利亚人与希腊人的皇帝”,故人称他为“西蒙大帝”。西蒙死后,阶级矛盾激化,异端运动勃起,封建割据日甚,国势渐衰,1018年终为东罗马帝国所灭。
鲍戈米尔运动
10至15世纪流行于保加利亚等地以宗教“异端”形式出现的反封建运动,因运动的发起人是鲍戈米尔(Богомил)神父而得名,其信徒被称为鲍戈米尔派(Богомилы)。该派主张二元论,认为世界存在善和恶两种本源,天国以及人的灵魂是善源;尘世及人的肉体是恶源,而私有制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必须消灭。反对君主制国家,要求废除基督教的教阶制度,没收和分配教会的财产,宣称世上一切有权势的人都是撒但(魔鬼)的仆人,无情地抨击教会和上层教会离经叛道。该派拒绝履行洗礼、圣餐、婚礼等既定的宗教仪式和圣礼,甚至对十字架、圣像和圣物也概不尊敬。信徒积极参加反封建的农民运动,曾组织财产公有公社,其成员主要是贫困农民和城镇下层居民。成员分为教友、信徒、至圣三个等级,每个公社有一位长老。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流行于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及拜占庭一带。12世纪时运动蓬勃发展,盛极一时。15世纪土耳其侵入保加利亚后运动逐渐消逝。鲍戈米尔运动不仅鼓舞保加利亚人民进行反封建斗争、促进保加利亚文学和教育的发展,而且对西欧诸“异端”派别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保加利亚王国
12世纪末至14世纪末存在于巴尔干半岛西北部的封建国家。12世纪末,塞尔柱土耳其人、马扎尔人、诺曼人不断侵袭东罗马帝国,使其日益衰落,伊凡·亚森(Иван Асень,?—1197)和彼得·亚森(Петр A-сень,?—1197)于1185年领导保加利亚人民掀起反东罗马帝国统治的起义,在第一保加利亚王国故地建立了第二保加利亚王国。1187年打败东罗马帝国,迫使其承认保加利亚独立。伊凡·亚森二世(ИванАсень Ⅱ,1218—1241年在位)当政时期,打败拉丁帝国,占领整个马其顿以及伊比鲁斯和底萨利亚的大部分,成为保加利亚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代。13世纪中后期,蒙古人不断入侵,封建剥削日益加重,人民起义连绵不断,其中最著名的为牧人伊瓦依洛起义,削弱了国势。约1285年王国一度被蒙古人所灭,经过十年斗争赶走蒙古人,但又于1330年沦为塞尔维亚王国的附庸,不久,摆脱了对塞尔维亚王国的臣属关系,但王国分裂为图尔诺沃、维丁和多布鲁甲三个独立公国。土耳其人于1371年在马里乍河打败保加利亚军队进入马其顿,相继夺得索非亚、图尔诺沃等地。1396年第二保加利亚王国最终被土耳其灭亡。
伊瓦依洛起义
13世纪保加利亚农民在伊瓦依洛(Ивайло,?—1280)领导下的反侵略和反封建起义。13世纪后半,第二保加利亚王国由盛转衰,国内陷于分裂状态,各派系贵族为争夺王位不断混战,蒙古人大举入侵,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277年在保加利亚东北部爆发了由牧人伊瓦依洛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打垮了本国贵族、打败和驱逐了入侵的蒙古军队,声威大振。国王康士坦丁·提赫(Константин Тих, 1257—1277年在位)率军镇压,战败身亡,其士兵大部分归附起义军。1278年春,起义军攻克首都第诺伐(Тырново),拥立伊瓦依洛为王。东罗马帝国于1280年又大举入侵。贵族乘伊瓦依洛打败东罗马帝国军队、向拜占庭进军之际,拥立一贵族为国王。起义军长期同蒙古和东罗马帝国军队两线作战被拖得精疲力竭, 1280年终被东罗马帝国支持的封建贵族军队所败。伊瓦依洛去蒙古军营求援,被蒙古可汗杀死,起义失败。伊瓦依洛起义是保加利亚农民反抗外来侵略和反封建压迫的一个最卓越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