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太极拳“两大根本技法”之溯源、释义和应用体悟

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乃内家拳之三大代表拳种,历史久远,名家辈出,拳理深奥。

吾之探究,凡中华传统内家拳,究其终极之理,皆以无极、太极、河图、洛书、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天干为理论基础,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之于上述拳理,除“无极生太极”之理尚在体悟之中,其他拳理吾皆可将之用于太极、形意、八卦之具体招式。吾不喜嘴上功夫,凡所体悟,皆可以拳架示之,只是因行拳时间较少,有些招式不甚熟练而已。

吾之观点,当今太极拳,包括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和氏太极拳、武当太极拳,其诸多拳架已难体现太极、河洛之理,几乎皆停留在阴阳、五行、八卦之水准,与古太极拳相差甚远。

吾之观察,现有诸多太极拳家正走入一误区,即以当今太极拳之拳架研究太极拳之实战,且又创造出诸多“花式”太极拳招式,不仅违背太极拳大道至简之理,更让学者感到眼花缭乱,难以登堂入室

拳友或问:古太极拳招式有何特殊技法,以区别于当今太极拳?

吾之研究,古太极拳之招式,皆走缠丝法、背丝扣。凡走不出缠丝法、背丝扣之招式,皆不属太极拳。故缠丝法和背丝扣,乃古太极拳之“两大根本技法”

“撑开一片天,划出一道云。欲求阴阳理,入我太极门”。缠丝法怎么求?背丝扣从哪里入?拳者且随吾慢慢走来。

来氏太极图,为诠释古太极拳之真太极图。此图为缠丝法、背丝扣之母图。

吾之体悟,凡太极拳者,求阴阳之理,入太极之门,须知两幅图。

第一幅图,为阴阳鱼太极图。见下图。此图被誉为中华第一图。之于此图之渊源,说法不一。凡太极拳友,不知此图者不多。

怎么把阴阳鱼太极图之原理用于太极拳?

吾简单一说。此图实为太极阴阳四象图,四象为太阳、少阴、太阴、少阳,属后天。用于太极拳,主要是身法之方位。举个例子。杨氏太极拳重心左脚之搂膝拗步,眼神前视,即为少阳架。若身形继续左转,眼神左视,则为太阳架。

第二幅图,为来氏太极图。见下图。此图出自明朝大理学家来知德之手。来知德,号瞿唐,潜心研究易学,学问大成。他绘制“来瞿唐先生圆图”,后人称其为“来氏太极图”。

怎么把来氏太极图之原理用于太极拳?

这个比较难理解。吾简单一说,有缘者得。此图之奥义,主要是诠释太极之概念。欲求太极拳之“太极”者,须懂此图。

太极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合二为一,即为太极之双螺旋。白者,为太极之其大无外,为开,为外缠,为离心力;黑者,为太极之其小无内,为合,为内缠,为向心力。中间一点,至为重要。孙氏武学之核心,即“当中一点子”和“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其拳理与此图甚是相合。明晰此图,便知孙氏武学之奥义。

举例。陈氏太极拳之拳友以“缠丝劲”打来,为内开,为离心力。此时,我方可用赵堡太极拳之“背丝扣”,直接“化即是打”,以“小圈掉头”将其发出。此小圈,即是来氏太极图之“当中一点子”也。

背丝扣为太极拳之母,是此拳彻始彻终的功夫

一代太极拳宗师杜元化之著作《太极拳正宗》有言:“背丝扣为太极拳之母,是此拳彻始彻终的功夫,此论此歌是教人单做背丝扣顺逆动作之法,故以总称之。”

太极拳讳莫如深的背丝扣,到底隐藏着什么不传之秘,让古今武术拳者如痴如醉?

背丝扣,乃赵堡太极拳之绝技。见图一。(吾认为,此图印刷有点错误,第二幅图右侧之右手阳,应为右手阴,对应坤卦)。

图一:

近日再读杜元化宗师之《太极拳正宗》,对背丝扣又有新的体悟,拙见或背于宗师之初衷,权当抛砖引玉。

以右手阳变阴、左手阴变阳为例。见图二:

图二:

图二之半圆弧,共7组,标注为1234567。

图二之S线,亦有7组,标注为ABCDEFG。

每组黑线,实则为六爻卦画。

1234567,依次分别为:乾卦、天风姤卦、天山遁卦、天地否卦、风地观卦、山地剥卦、坤卦。从乾卦之六阳,变成坤卦之六阴,即是右手之阳变阴的过程。此为阳变阴。

ABCDEFG,依次分别为:坤卦、地雷复卦、地泽临卦、地天泰卦、雷霆大壮卦、泽天夬卦、乾卦。从坤卦之六阴,变成乾卦之六阳,即是左手之阴变阳的过程。此为阴变阳。

怎么练习背丝扣?

大的方面,练背丝扣须知三轴之双螺旋。上下竖轴之双螺旋,练的是带脉冲脉。前后纵轴之双螺旋,练的是水火既济和中气。左右横轴之双螺旋,练的是金木交合。

比如搂膝拗步,左少阳,右少阴,若配合龙爪掌和八字拳、万字手和忿怒拳,就可练金木交合,即龙虎劲。

小的方面,练背丝扣须知“打死结”,即用小圈缠裹出对方肢体运行之死点,借力打力,其核心打法即“小圈掉头”,此处最为关键。吾之体悟,圈越小,死结打得越结实,借力打力的反弹力越大,即太极之其小无内的螺旋劲。懂得背丝扣,便知道太极拳之小圈打人的奥秘,若拳者与太极拳有缘,吾之所言已经足矣,不必细说。

注意,背丝扣和缠丝劲完全是两个概念,练法完全不同。

太极拳,缠丝法也。不管何种拳法、什么内劲,皆为螺旋发出

一代太极拳宗师陈鑫先生之著作《陈氏太极拳图说》有言:'太极拳,缠丝法也。'陈鑫宗师以来氏太极图阐述太极拳之深奥拳理,是其贡献卓越。

缠丝劲其实并不复杂,即双螺旋。此双螺旋融为一体,上下、左右、前后皆能走出双螺旋。这其中,一个为离心力的阳螺旋,一个为向心力的阴螺旋。

太极,道法自然。北半球,阳螺旋极像气旋,阴螺旋极像水旋。气旋是天道左转,顺时针;水旋是地道右旋,逆时针。(注:此处的左转和右旋采用的古人的说法,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左转、右旋,顺逆方向正好相反。此处只是提醒一下读古书的朋友,以免出错。)

研究双螺旋,须明晰河图要义。陈氏太极拳宗师陈鑫论及的来氏太极图,取法河图。吾所修炼的河洛太极,亦取法河图。不管何种拳法、什么内劲,皆为螺旋发出。因为,在宇宙之中,本就没有绝对的直线。

誉称“第一技击手”的孙氏太极拳宗师孙存周,对双螺旋的体悟非常之深。他在论及内劲时说:“重心完全放在一脚上,左右旋转,起落钻翻,如龙卷风,如水之漩涡,气沉入脚之涌泉。以重心在左脚为例,身体向下向左钻下,乃接地之力,身体向右向上,乃吞天之气,此时全身力量只放在一只脚底涌泉,故其酸楚无比,很吃功夫,由于全身松透至极,故打人发人,如水如风,无形无象,无有招式,对手在毫无感觉不见招式下,如被风刮起,被水冲走”。

本文以陈氏太极拳名家张志俊“梢节领劲,两头弯曲”的缠丝法予以简释。吾之解释可能与同张老师和他的弟子们之理解有所不同,欢迎谈讨。

稍节,包括手和脚。梢节领劲,即是以手领劲或者以脚领劲,手领即手打,脚领即脚打。两头卷曲,亦指手和脚的卷曲。

于缠丝劲而言,梢节领劲,即是内开、内缠,象形取意气旋之离心力;两头卷曲,即是外合、外缠,象形取意水漩之向心力。

现在重点谈谈梢节领劲。懂得梢节领劲,两头卷曲自然互通。

吾之观点,“梢节领劲”,即太极拳之手带身或脚带身。所有实战之拳法,包括太极、形意、八卦,实战都需手带身或脚带身,否则手是手、身是身,怎能出整劲?

“梢节领劲”四字由张志俊老师提出,但其原理前人早有论述。现在的许多陈氏太极拳后人,对来氏太极图和缠丝劲都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能用在身上,让人颇感遗憾。

怎么做到梢节领劲?

张志俊老师关于梢节领劲的解释是:顺缠,小指领劲,其他手指递个跟进旋转,最终形成手心空,拇指与小指合;逆缠,大拇指领劲,其他手指递个跟进旋转,最终形成手心空,拇指与小指合。

吾再详解一下。小指领劲,就是瓦楞掌引领,为内开、为阳缠丝、为离心力。瓦楞掌亦名壬水掌,对应足太阳膀胱经。小指领劲,其秘诀是重心须在左脚。拇指领劲,就是以拳领劲,为外合、为阴缠丝、为向心力。只是此拳之握法比较少见。此拳名癸水拳,大拇指竖起,其他四指适力并握。《易筋经外经图说》之第二式,即为此拳形。癸水拳对应足少阴肾经。拇指领劲,其秘诀是重心须在右脚。

张志俊老师之小指和拇指领劲,只是手带身之一,非陈鑫宗师所言之全部缠丝劲。之于手带身,吾之所学有七种走法,每种走法又分阴阳,共有二十八式。

说明一下,真正之手带身或脚带身,须有一前提条件,即松开前胯和后胯。前胯易开,后胯难开。松开后胯,即松开骶骼关节和尾闾,以手领劲才能走出浑圆之缠丝劲,身之上下相随、阴阳相生便自然形成,手带身、脚带身的打法自然上身。

许多陈氏太极拳拳友,由于后胯未开,甚至前胯都没开,因此,大马步行拳、梢节领劲之时,上下之气无法贯通,手是手、腿是腿,导致发力变成两截,而且两股力强行汇聚于腰部,久练必伤腰。

太极拳招式之体用,皆源于“两根妙丝”

吾之体悟,太极拳招式之体用,皆源于“两根妙丝”,即背丝扣、缠丝法。缠丝为体为用,背丝为用为耗。

背丝之妙,是将对方捆紧捆死,然后借力打力,不懂背丝扣之小圈掉头,便难以练出“四两拨千斤”之真功。

缠丝之妙,是将对方散去散无,可散于无穷大之面,如气旋;亦可散于无穷小之点,如水漩涡。

怎么练习?

以拳架为例。任何一拳架,皆有阴阳,看得见的架式为阳,看不见的意念为阴。练习背丝扣,须以意念行拳,以意念走出双螺旋。练习缠丝劲,须以架式行拳,以四梢走出双螺旋即可。

吾之所说似乎玄之又玄,但当你体悟明晰之后,你就会发现所谓奥秘就是一层窗户纸。拳友或以为吾甚保守,其实吾关于双丝之所言,已吾几人知矣。

走“背丝扣”之“小圈掉头”,圈越小,发人越猛脆

太极拳者于习发劲之初,当先知劲路。人之全身,足为根,身为枝,头为叶;人之上身,肩为根,肘为枝,手为叶;人之下身,腿为根,膝为枝,足为叶。故拿人发人,须先制其根,是谓登堂入室,亦即摧敌摧根是也。能明此旨,方可言发人,否则犹如缘木求鱼,终不可得。

吾是体悟,有三:

之一,摧敌足根,可用八字掌或平拳。足为癸水,八字掌和平拳为土,土克水,意念一打,对方即出。当然,最厉害的是天罡掌和地煞拳。

之二,摧敌肩根,肩根为火,自然是水克之,吾亦言之多次,不再赘述。

之三,摧敌腿根,腿根为金,火克之,吾亦言之多次,不再赘述。

吾之更深体悟,摧敌根部,走的是缠丝劲之大圈,是长劲,速度慢,难出寸劲、脆劲。怎么办?自然是走“背丝扣”之“小圈掉头”,圈越小,发人越猛脆。个中道理,甚是精妙。哈哈。

“四两拨千斤”,非捋也,乃“背丝扣”之小圈掉头打人也

“四两拨千斤”似乎已成太极拳之代名词,几乎无人不知。不懂“四两拨千斤”之真面目,其太极拳功夫仅为“练架子”阶段,离太极大门尚远。

王宗岳之《太极拳打手歌》言:“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武禹襄《打手要言》亦曰:“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各有各的理解。

吾之体悟有三,与拳友分享。

之一。四两拨千斤,非太极八法之捋也,乃“背丝扣”之“小圈掉头”打人也。此乃“反者道之动”之理,是借力打力,非顺势牵引。

之二。四两,非己之力打也,乃己之意打也。意打为阴为柔为轻,力打为阳为刚为重,故以四两之轻比喻意打。杨澄甫宗师之《太极拳体用全书》曰:“若问其用,则在不用力,而却不畏有力也。倘有大力者来击我,以吾之至柔,自足以制胜者。”此处之至柔,非身体之柔,乃意念之柔。

之三。之于“四两拨千斤”,纵轴、横轴、竖轴即可拨也。怎么拨?大圈,横破竖、竖破直、直破横也。小圈,五行相克之背丝扣“小圈掉头”打人也。水性太极拳名家王壮弘认为“拨”是误抄,应该是“拔”,是上下之重量。或许,王师只是参考太极拳之竖轴予以研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