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中科院黄博士那篇致谢要求降热度了。

表达只是实现主观自由

4.20

小刺  每日说

在自己的世界里独善其身

在别人世界里顺其自然

其实,在刷到中科院黄博士的论文致谢(论文图放在文章最后)之前,我先看到的是有记者跑到博主的老家拍他的旧宅,采访他的亲人,挖掘他的往事的视频。当时我还没在意就手指划过去了。
然而,后来致谢越来越火,我看的也很感动。很多人说这是现代版送东阳马生旭时,我才联系起之前看到的视频。
可终究火的是致谢,我在全网几乎没有看到超过10个媒体号有提到黄博士的学术内容,以至于我至今都不知道黄博士的论文题目是什么。
我不是学术工作者,无法感同身受的了解黄博士对此的感受,但还是尝试设身处地的代入了自己后发现,我只能庆幸我的学术没有掺水。然后无奈自己的火不是因为自己坚持做的内容有多少成就,而是火于自己人生的永不放弃。
因为黄博士,我可以得出:社会只能帮助自助的人。也会觉得他的经历是很多城里村里青年精神成长的养分。更是感谢因为有黄博士这样的人的存在,我对命运多了一份信任。
但是脱离精神,现实社会给我看到的是:某名校口号是:我们不会让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因为钱的原因读不起书。可在口号的背后是:学校力量有限,目前本科招生只能覆盖12个省市。

学术和经济向来都很难平衡。学历和前程有时确实很难抉择。我的一对一付费聊天的栏目里,大学生问的最多的是我要不要考研。要不要读博。要不要去赚钱,但相比此,我记忆最深的是有个出国读博的朋友,没有问我任何问题,只是跟我说:你的人生好有意义。我读博后做事都不敢考虑有没有意义的问题,感觉怎么想都是没意义。
每次面对这样的问题,我都回复:我的人生前半生挺顺,好像永远自信永远骄傲。觉得自己没什么事做不成的。但因高考考的一般,但也去了一个人前很体面的大学,但却命运安排了一个我毫无天赋的专业。我知道毫无天赋在成人世界里不算什么,但对于当时我来说那是勤都补不了的拙。所以很快为了我的自信和自尊不受到伤害和质疑以及自我否定,更重要的是为了我的快乐和精神健康,大一后我立马扭头改变人生规划。

生活就是这样。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
所以 ,能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不重要,有没有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也不重要。过没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是否还相信自己,还有力气爱自己,是否有勇气面对人生困难,以及不被苦难击垮的信念。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要靠着不为人知的那一面活着的。那些外在的名利,评价名声给不了我们永生的信念。支撑我们生活的终究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己对自己的信任。如果我们对自己失望,对自己的人生选择凑活,那生活只会完全忽略和不会在意我们自己的感受。
莫兰迪一辈子就画小瓶子,普鲁斯特一辈子描述记忆,哈里·卡拉汉一辈子就拍自己的妻子。他们在当时的外界看来就是失败的人,但是他们最后都得到了迟到的祝福,这其中除了只是被吸引或者天性使然,去做去坚持,从来不去想什么事情即将要到来。更重要的一定是自己坚持和热爱的东西一定某种意义支撑了他们面对生活和命运的苦难和无奈。
黄博士的致谢会火,很大程度是因为大家在致谢中看见了某个自己。但无论是《送东阳马生序》还是论文致谢,苦难从来都不是值得赞颂的,坚持的意义从来也不该被吹捧。我们赞颂的是那种:面对命运的拨弄,生活无奈的苦难依然奋发向上的信念,以及从未因为环境,物质,现实而击垮的从容。
人生就是很容易把外因当内因,当运气当能力。也太想认为眼前生活的变质和走投无路的无望就是自己命运的转折。但实际上,其实不是。从来没有挫折会通向某种解脱,也没有任何失败会给人带来前途升华的中转站。那些无奈,绝望,痛苦,沮丧的人生从来都只是每个命运的常态。因为一件事的成败而推导另一件事的成败,因为喜欢或讨厌某个东西而相信或质疑生活的过程从来都只是一场伤人伤己的游戏。

最后共勉:我很喜欢一段话:
当你以一生为周期,看到的是时代和人性,看到的是规律
当你以十年为周期,看到的是常识和规则变化
当你以三年或五年为周期,看到的是胆识和眼光
当你以一年为周期,就会相信天赋和能力
如果你以天为单位,什么也看不到,就只能寄望于运气和奇迹。
文完,谢谢你的阅读。
今日推荐:
我人生最大的错误就是坚持梦想
年纪越大,越要相信自己是大器晚成型。
生活不允许普通人内向。
入学、高考、工作、结婚、一场场赤裸筛选是我极度的人生灰暗。
附论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