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读地书 证经补史 ——山西襄汾陶寺北两周墓地发掘(上)
释读地书 证经补史 ——山西襄汾陶寺北两周墓地发掘(上)
襄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万年前这里是丁村人繁衍生息的乐土,4300年前,这块丰茂的土地上又孕育出陶寺文化,崇山脚下闪现出最耀眼的文明曙光。近年来发掘的陶寺北两周墓地,重要发现频频面世,为雄浑跌宕的晋国史又谱写下新的篇章。
一、秩序井然的墓地
陶寺村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处崇山西麓,隶属于陶寺乡。陶寺北两周墓地位于陶寺村北约800米处,因近年盗墓发现。墓地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400米,总面积在24万平方米左右(图一)。2014、2015年对墓地初步勘探,探明各类墓葬1283座,车马坑8座。墓葬随地势大体由早到晚沿西北——东南方向排列。以南北向墓葬为主,东西向墓葬仅占4%。从西周末期延续到战国时期。
2014~2017年在Ⅰ~Ⅲ区总共发掘竖穴土坑墓葬174座。
2014年、2017年在墓地的西北部(Ⅰ、Ⅱ区)发掘墓葬138座。2014年在Ⅰ区发掘墓葬7座,其中大中型墓葬2座(1座被盗)。
2017年在2014年发掘区的东南部(Ⅱ区)布方,发掘面积5600平方米,暴露墓葬230座,祭祀坑90个、车马坑3座(未发掘)。其中8座大中型墓葬(均被盗)集中在发掘区南部,分南北两排。北排M2009、M2010为东西并列的“对子墓”,规模最大,处于核心位置;南排6座中型墓,依次由西向东排列。小型墓葬非常密集,分布在发掘区北部,与大型墓葬有一定的间隔。目前已经发掘墓葬131座,祭祀坑70个(图二)。
▲ 图二 2017年Ⅱ区墓葬分布
▲ 图三 2017年Ⅲ区墓葬分布
2015~2017年,在墓地中西部(Ⅲ区)抢救性发掘春秋晚期墓葬36座,均为竖穴土坑墓。大型墓葬4座自西向东排列,大中型、中型、小型墓葬多数集中于大型墓葬的北部(图三)。
墓葬间没有打破关系,墓葬因等级的不同存在小的分区,大中型墓葬居中,小型墓葬集中分布于周围。恰如《周礼·春官·墓大夫》所载:“掌凡邦墓之地域,为之图,令国民族葬而掌其禁令,正其位掌其度数,使皆有私地域。凡争墓地者,听其狱讼……”。可见当时墓地是秩序井然,有专人管理、统一规划的。
二、墓葬的等级
迄今共发掘春秋时期大中型墓葬27座,小型墓葬147座。大中型墓葬一般一椁双棺,少数一椁单棺;小型墓葬个别一椁一棺,有的双棺,多数单棺,有的甚至无葬具。
(一)贵族墓葬
春秋早期10座大中型墓葬9座被盗,已经发掘4座。仅存的大中型墓葬2014M7仰身直肢,头北向。出土青铜器11件中,有鼎、簋、壶、盘、匜,纹饰以窃曲纹、重环纹为主。棺椁之间的东西两侧有大量铜鱼、蚌贝、陶珠(图四)。
▲ 图四 2014XTM7
还有玉覆面、串饰、玉饰(图五)等。2014M3、2017M2004、M2005盗洞内也有铜鱼、蚌贝等。M2004还出有1件春秋早期的铜鬲。《礼记·丧大记》载:“饰棺,……大夫画帷,二池,不振容,……鱼跃拂池……。士布帷布荒,一池,揄绞……”可见大夫以上身份的人,棺饰才可以有“鱼跃拂池”。 规模与之相当的其他墓葬身份亦应相近,属大夫阶层。2017M2009、M2010是Ⅱ区规模最大的一对夫妻墓葬,墓主人身份至少属大夫阶层。
▲ 图五 2014XTM7部分玉器
春秋晚期13座大型、大中型、中型墓葬出青铜器,多数为东西并列的“对子墓”。4座大型墓葬为两对“对子墓”,2015M1、2016M2男西女东,随葬5~7件青铜鼎,均不是典型的列鼎,墓葬规模、随葬品数量远大于三鼎墓,属大夫阶层。 大中型、中型墓葬有四对“对子墓”。每对“对子墓”至少有一座出青铜器,青铜器组合一般为鼎、盘、匜、敦。2017M3017、M3018东西并列,东侧的M3017出有铜器鼎3件、敦2件、盘、舟、匜、甗各1件,还有车马器、武器等,另有陶壶、陶豆各2件,陶鬲1件。其西侧的M3018出有鼎、盘、匜等共5件青铜器,应是其夫人。赵歧注《孟子·梁惠王下》:“乐正子曰:君所谓踰者,前者以士礼,后者以大夫礼,士祭三鼎,大夫祭五鼎故也。”M3017墓主人生前身份应是级别较高的士。
(二)平民墓葬
春秋早期小型墓目前发掘133座,葬式为仰身直肢或屈肢,直肢葬约占29%,屈肢葬占71%。仅一座墓葬头西向,2座南向,余均北向。随葬品差别不大,一般为1件陶鬲,个别有小玉饰等。小墓中出有90余件陶鬲,此外还有少量石贝、石玦、石圭、玉玦等。墓主人身份应是平民。
春秋晚期27座中、小型陶器墓中,有四座中型墓葬墓口长度普遍超过3米,随葬仿铜陶礼器鼎、鬲、豆、壶、鼎等,墓主人身份可能属于平民中的上层。其余小型墓随葬陶器组合有鬲、豆,墓主人身份是一般平民。
三、跨越时空的
亲子相认
2017年在Ⅲ区发掘的M3011与2016M1是东西并列的“对子墓”,均为积石墓葬,椁上、下各铺一层鹅卵石,棺椁之间填满积石。
2016M1位于西侧,墓口长6.6、宽5.4米,是目前发掘墓葬中墓口面积最大的墓葬。墓室的器物琳琅满目,出土青铜容器25件(图六)。8件青铜鼎中镬鼎2件,列鼎5件,鼎盖、腹、耳上多饰繁缛细密的蟠虺纹,腹饰凸弦纹的小盖鼎1件。盖豆4件,有的捉手、柄部为互相缠绕的镂空蛇纹。青铜鉴2件,腹饰散虺纹。方壶2件,长束颈,高圈足。壶颈两侧有兽形耳,颈上部为三周凸弦纹,颈部饰高浮雕鸟衔蛇纹。颈腹间以凸棱为界,腹部饰高浮雕双身蟠龙纹。还有鬲、簠、舟、盉、盘、甗等。乐器中铜镈8件,篆带间饰蟠螭纹,枚系半球状盘龙;石磬10件。车叀辖2付;陶鬲1件。玉器多为墓主人随身饰品。墓主人骨骼保存较完整,经鉴定是一名三十岁左右的女性,腹内怀有八个月的胎儿。
后续精彩请看下文
(本文电子版由作者提供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8年1月30日第四版 原标题:《晋南东周考古的新突破 ——陶寺北墓地发现墓祭、丧葬遗迹,新出“卫侯之孙申子之子书”刻铭编钟》)
执笔:王京燕 崔俊俊
责编:岑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