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船舶

第二节 船舶

2008/7/15 14:29:11

一、木帆船

长江中、下游,多沙洲、浅滩,航运船只大多为平底船。唐、宋时期,出现适应各长江航段行驶的专用木帆船。元代,出现江海两用的遮洋船。明清时期,粮船、盐船、沙船、遮洋船等船成为上海长江航运的主要船只。鸦片战争前夕,长江及支流沿岸各城镇到上海的平底木帆船,年约5300~5400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夹板船投入长江航运。

粮船 清初,规定运漕粮船,龙口梁阔不过1丈,深不过4尺,船底平舱阔,吃水不深,称为平底浅船。约载正耗米500石,加上免税携带土宜60石,重船载量不过600石,吃水不过3尺(称作六捺)。乾隆五十年(1785年),议定为江、浙漕船长8丈、宽1.5丈、深6尺,吃水3.4尺;可载米官斛600石,合以重量为1500石。清初,粮船约1万余条,以后船体加大,数量减少,康熙十一年(1672年)减至7964条,嘉庆年间减为5000余条,道光五年(1825年)剩4700余条,其中江苏出运船2000余条。二十八年,漕粮改由海运,苏、松、太地区长江漕粮船部分闲泊青浦一带。

盐船 长江盐船“大者装至四千五百引,计重百万余斤以外,小者亦装至四五百引,计重二十余万斤”,“而自六七百引以至二千四五百引之船较多”。以每引正耗盐约350斤计,大船可载重1.3万余石,小船载重1200石。大部分船只载重2000~7000石。最大的船只,可长达十四五丈,梁头二丈四五尺,深一丈二三尺。装二千四五百引的盐船,也可长十一二丈,梁头一丈二三尺,深六七尺。由仪征运盐到湖北、湖南、江西3省的盐船,至少有千余艘约17万吨载重能力。清咸丰年间,淮盐衰落,淮南海岸线东移,光绪年间盐场修筑沟渠,借雨水排盐种植棉花。淮盐改苏北沿海港口海州、陈家港装船,由海进江,销湖南、湖北、江西。原行驶长江盐船,船大、平底,适航苏北海面,仍载盐航运。

遮洋船 元代,上海总管罗璧在上海以吴地传统平底船创制。大型平底江海两用船,后统称为遮洋(浅)船。适应北洋海道沙多滩浅,载重1000石,船体扁浅,平头平底。船身全长8丈2尺、宽1丈5尺、深4尺8寸,有16舱。双桅,有4橹12篙。

夹板船 用西式船体和西式帆,中国式索具,有齿轮。用板两层,厚径尺,横木驾隔,铁板相夹,用铜铅板铺作船板,旁用铜铁纽纤绊。单船大者3桅,小者2桅,前后左右有横桅以挂帆,可四面行风。船炮尤为精利,每船多或大炮数十、大铳数十,小或大炮十余门、鸟枪三四十枝。载重常达500吨。

二、货轮

19世纪末,长江客货轮以装货为主,兼载旅客,少有纯载货用的货轮。清光绪二十八年,锦州蒸汽货轮投入装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美国L.S.T.登陆艇改建成中字号登陆艇货轮。上海解放后,因长江货运以拖驳运输为主,货轮发展不大。80年代初期,开始试制800吨级自航驳(简易货轮)。1989年,制造江海直达的散装货轮。

蒸汽机货轮 清末、民国时期,长江干线货轮多为蒸汽机轮,大部分为海轮江用。代表船舶有锦州轮,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香港出厂,船长68.27米,型宽10.97米,型深4.16米,总吨位1012.38,净吨位228.85,载货量950吨。主机半单流蒸汽机2台,每台功率368千瓦。1972年后,改烧渣油。航速18.7节。上、下水能拖驳船3~4条,载重3000~5000、4000~5000吨。1984年,停航报废。

内燃机货轮 抗日战争胜利后,招商局改装一批作为美国剩余军用物资进入中国的L.S.T登陆艇,名“中”字号,长江运输始有内燃机货轮。解放后,中123船改人民9号。船1944年出厂,长99.97米,型宽15.24米,3326.64总吨位,2474.41净吨位,载货量2400吨,功率662千瓦,可拖带1~2条驳船,驳船载重1500~3000吨。1984年,停航报废。

自航驳(简易货轮) 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后期,投入8艘800吨级自航驳,用于百杂货运输。其中自航8803轮,1986年扬州江扬船厂出厂,船长62.30米,宽10.50米,深3.60米,总吨位749.49、净吨位419.72,载货量800吨,柴油机2台,功率共279千瓦,设2个货舱,无吊杆设备。因装卸费时,未能作为定期货班用轮。1988年后,同类型船改为集装箱船,可装标准箱46只,适应A级航区,航速7.7节。

江海散装货轮 1989年投运,可用于江海航行。福建马尾船厂建造。长109米,型宽19米,型深7.7米。采用常规船首、双鳍、单甲板、双壳、双机、双浆、双舵、尾机型。4922总吨位,2750净吨位,沿海6150吨载重吨,长江5920吨。适应沿海Ⅱ类海区,长江A级航区。续航力5556公里,自持力15天。主机柴油机2台,功率单机750千瓦。货舱2个,总舱容5793立方米。1994、1995年建造的春江海、满江海轮,总长153米,型宽23米,型深11米。总吨位11042、净吨位6184,载重15977.5吨。适应Ⅱ类海区、长江AB级航区,续航力4000海里。主机柴油机2台,功率单机1500千瓦,航速12、19节。货舱3个,总舱容16544立方米。

三、客轮

清咸丰十一年,第一条长江客轮美商客货明轮火箭号进入长江。同治五年五月初三,第一艘国产客轮黄鹄号木壳明轮投运长江,长江航运开始“以轮代帆”。木壳客船(如中五轮)、区间客船(如大豫轮)和汉申干线客船(如江华轮)在长江沿用近半个多世纪。1954年起,大修改造客船。70年代前后,投运主动力为柴油机的新轮江申型区间客轮和江申1号汉申大型客轮。

木壳明轮客船 有黄鹄号轮。清同治四年,在南京建成,第一条国产长江客轮。木壳明轮,重25吨,长17米。高压引擎,单汽缸。船回轴长4.27米,轴径58毫米。锅炉长3.365米,直径0.79米。锅炉管49根,管长2.44米,管径51毫米。船舱位于水平轮轴之后,机舱位于船的前部。航速11.9节。黄鹄船名,以金字雕镌于两舷明轮之厢。造价纹银8000两。

木壳客轮 造于上海沦陷期间,技术性能差,数量不多。抗日战争胜利后,因长江轮船严重不足,行驶上海至启东、海门航线。中五轮,造于1943年,船长23.77米,型宽5.70米,型深2.26米,总吨位119.83,净吨位104.06,载客量310人,载货量80吨。主机冲灯式柴油机,功率88千瓦。行驶申沙航线。上水航速3.9节,下水8节。

区间客轮 20世纪20年代,上海至南通、高港、海门、启东航线客轮约18艘。大吉轮为代表轮,钢质客货轮,1923年造,1931年改大豫号,解放后先后改新豫、东方红402轮。长65.84米,型宽10.97米,型深3.73米,总吨位1571.49,净吨位792.5,载客量1202人(无头、二、三等舱位,四等舱194人,五等1008人),载货量708吨。主机蒸汽机2台,每台功率441千瓦。1972年后,改烧渣油。航速9.7节。70年代后,13艘新船投入营运,代替旧船。代表船只江申107轮(原东方红411)客货轮,1976年金陵船厂出厂。船长82.8米,型宽13.3米,型深3.8米,总吨位2129.65,净吨位1277.79,载客量1226人(二等4人,四等416人,五等806人),载货量200吨。主机柴油机2台,每台功率721千瓦。航速14节。此后,改进江申107轮船型,船型加长、加宽、加舷伸甲板,用双船尾船型。1986年,投运江申115轮,轮长90.3米,型宽14.2米,型深4米,载客量1618人,航速15节。

干线客轮 抗日战争爆发前,航行上海至武汉定期中国客轮约10艘,以江华轮为代表。江华轮,一等钢质大型申汉客货轮,1912年上海江南船坞出厂,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机炸毁,1950年修复,成为长江航线最好的客货轮。长103.6米,船宽14.3米,船深4.5米,4098.28总吨位,1500吨载货量,修复前载客500人,修复后载客定额1200人。主机蒸汽机2台,功率1942千瓦。航速14.6节。修复前客舱分洋舱(特等)、官舱(头等)、统舱和五等舱4种,修复后分为一、二、三等。此后至70年代,用改建的蒸汽机大型客班轮。70年代起,投入新建柴油机汉申班客轮16艘。1975年,第一艘轮汉申班轮出厂。轮船尾部线型流畅,尾浪较原大班轮明显减少,上层建筑用4层宝塔形。代表轮江申1号轮(原东方红17号),1978年上海船厂出厂,长113米,型宽16.4米,型深4.7米,总吨位5050.22,净吨位3277.43,载客量1252人,载货450吨。主机柴油机2台,功率单机1655千瓦,航速16.4节。

四、运输拖轮

拖驳运输由港内作业发展到长江运输。解放初,都是小功率蒸汽机拖轮,有国强、国泰、生民等轮,少数小功率柴油机拖轮兴义、竹山等轮。拖带以绑拖为主。1952年后,建造368千瓦蒸汽机船型,成为60年代拖驳运输的主力,70年代停航。1956年以后,创造长江上特有的梭形顶推船队运输。60年代,能源由煤改为渣油。70年代,发展大功率柴油机拖轮,造有1942千瓦大型顶推拖轮。后又建造抗风力强的971千瓦型拖轮及兼有绑拖、吊拖、顶推功能的1500千瓦拖轮。蒸汽机拖轮被柴油机拖轮替代。

蒸汽机运输拖轮 以国强轮为代表,1935年建成,长42.29米,型宽7.62米,型深3.45米,主机蒸汽机,功率551.6千瓦,266.41总吨位,2200吨拖带量,航速5.4节。1955年,为适应吊拖法运输,投运368千瓦功率双联双涨蒸汽机拖轮,为长江下游运输主力。代表轮长江708轮,1958年上海中华船厂出厂,长35米,型宽7.2米,型深3.3米,264.8总吨位,主机蒸汽机1台,功率368千瓦,1972年始用渣油,可拖带4~7条驳船,驳船载重4000~7000吨,航速10.8节。

内燃机拖轮 971千瓦运输拖轮。20世纪70年代后期,长江运输拖轮主机开始由蒸汽机改用内燃机后的主要型号之一。带有固定导流管,采用襟翼舵技术。代表轮长江1015轮,1981年湖北船厂出厂,长45.1米,型宽9.6米,型深4.4米,总吨位522.33。主机柴油机1台,功率971千瓦,可拖带6~9条驳船,驳船载重0.6万~1万吨,航速11.9节。

1500千瓦运输拖轮。上海长江轮船公司为适应长江下游航区特点而开发的新型拖轮。吃水深,上层建筑小,抗风性能强,可用于绑拖、吊拖、顶推运输。1986年,首艘拖轮镇江船厂长江2055轮下水。船长43米,型宽9.6米,型深4.8米,519总吨位。主机柴油机2台,功率每台750千瓦,航速11.9节。

1942千瓦运输拖轮。20世纪70年代,长江主力推轮。船首装有顶推架,采用19A固定导流管,配Ka4-70螺旋浆和襟翼舵。1974年,第一艘1942千瓦运输拖轮长江82012(原名长江2051)在江南造船厂下水。船长46米,型宽10米,型深3.70米,总吨位546.69。主机柴油机2台,功率每台971千瓦,航速12.5节。可拖带8~9条驳船,驳船载重0.9万~1.3万吨。

五、驳船

驳船靠拖轮推(拖)行驶,初多用于港内驳货,大多为小吨位舱口驳。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少数驳船进入上海长江航运。解放后,拖轮驳船运输迅速发展,成批建造长江运输驳船。船分舱口驳(货驳)、甲板驳、槽形驳。按货物分类,有杂货驳、矿字驳、煤炭驳等。驳船单船载货量由三四百吨,发展到1000、2000、3000、5000吨。因拖带运输改为推拖运输,驳船船头由尖形改为方形。编队的设备由长缆系结改为短缆系结。

货驳 装卸货,舱口可关启,适合装运百杂货、粮食。初为小吨位货驳,1954年始造一批4个舱口、铆结构的1300、2300吨级货驳。80年代,为适应顶推驳船队运输,订造焊结结构1000吨级货驳,船首由尖形改为方形。

甲板驳 货物装甲板上。1953年,制造一批尖头1200吨级甲板驳,70年代建方形驳,吨位增至1500吨级。甲1001驳,1953年沪东船厂出厂,长72米,型宽13米,型深2.5米,载货量1200吨,甲板面积280平方米,锚机原动机,195-2柴油机,功率7.3千瓦。甲1099驳(方形),1972年青岛红星船厂出厂,长75米,型宽13米,型深3.5米,载货量1500吨,甲板面积565平方米,卧式锚机,锚机原动机3110柴油机,功率33千瓦。

矿字驳 呈槽形,装运矿砂、生铁、煤炭等散装物资。1958年,有1000、2000吨级驳投运。2000吨级驳有尖头和方形两种,初名煤字驳,后改名矿字驳。矿1000吨型(尖头),1958年沪东船厂出厂,长62米,型宽11米,型深3.5米,载货量1100吨,1个货舱,舱容674立方米,卧式锚机,锚机原动机195-2柴油机,功率7.35千瓦。矿2000吨型(尖头),1959年沪东船厂出厂,长82米,型宽13.5米,型深3.8米,载货量2200吨,2个货舱,总容积2511立方米,卧式锚机,锚机原动机3110柴油机,功率33千瓦。矿2000吨型(方形头),1959年沪东船厂出厂,长80米,型宽13米,型深3.65米,载货量2050吨,1个货舱,舱容2500立方米,卧式锚机,锚机原动机3110柴油机,功率33千瓦。

分节驳 1978年后,推广分节驳顶推运输。投运宜昌船厂造1000吨无人槽形半分节驳,有首节驳和尾驳2种。船长55米,型宽10.52米,型深3.5米,总吨位694.83,净吨位583.66,载货量1000吨。1980年,仿制美国2000吨无人分节驳。另外,自行设计和建造一批3000吨和5000吨无人分节驳,形成系列。3000吨级驳,1984年镇江船厂造,长75米,型宽16米,型深4.5米,载货量3000吨。5000吨级驳,1978年上海船厂出厂,长81米,型宽20米,型深5米,载货量5000吨。

六、旅游船

1986年,重庆东风船厂出厂长城号旅游船。船长79米,型宽14米,型深3.50米。总吨位2927.91。主机柴油机2台,单机功率971千瓦,航速14.8节。有特等套房(带卫生间双人房)5间,一等套房(带卫生间双人房)82间,可乘旅客174人。装有中央空调系统,设有露天观景台、室内观景廊、游泳池、酒吧间、游艺室、理发美容室、邮电、医务室等,装有彩色与黑白双雷达和单边带甚高频等先进导航、通讯设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