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在书法中表现“神”?如何实现书法中的“神”?

书法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技法层面,就是具体的书写方法,另一个就是书法境界中所散发出来的艺术性气象,也就是书写者的气质,就像是人们常说的“字如其人”。本文所讨论的精神境界,实际上就是书法中的“神”,而技法层面的内容不包含于本文之中。

关于“神”

神,在古代文化中含有多种意义,但与艺术相关的神,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变化神速,变化莫测,如《易传》中说“阴阳不测之谓神。”,意思是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转化非常神速,它可能会超越人类智慧,达到变化莫测的程度。第二层意思是与“形”相对立的精神中的“神”。懂得画论的人可能都知道,东晋顾恺之曾经说了这么一句话:“以形写神”,就是要求画家不仅要画出人物的形,还要通过这个形感受到人物的神。书法中的“神”,意指精神境界类的,是作品给人的感受。

“神采”的重要性

唐代书论家张怀瓘在《文字论》中说到:“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意思是说,会鉴赏书法的人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往往先要看它的神采如何,所反映出来的精神气质怎样,而不是把眼睛盯在字形是肥瘦与好看。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往往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艺术享受,如一幅精美的草书作品,虽然欣赏者不一定要去认识它的每个字读什么,但从草书作品中却能感受到由于时间与空间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其实这就是书法的神采在起到了作用。

人们普遍认为,王羲之的书法是历代以来最为精彩的作品,其根本原因就是它的笔力遒劲,像天然之作一样打动着人们。正如张怀瓘说的“逸少笔迹遒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质自然,风神盖代。”王羲之书法最为可贵的是它在精神境界方面所散发出来的艺术性气象,主要表现在它不仅有着笔法的遒润,还表现出了一种天然之美,这就是书法中的神采。

书法中神采的来源

神采,在物种中最能体现出一种生命力是否旺盛、是否充满着生机,我们说,书法是有生命力的,一幅作品是否经得起时代、历史的检验,就在于它是否有生机、有生命力。神采存在于自然万物之中,人们之所以要把书法同万物联系起来看待,就是因为自然界中能给书法带来启示与启迪。张怀瓘说“夫草木各务生气,不自埋没,况禽兽乎?况人伦乎?猛兽鸷鸟,神采各异,书道法此。”他说世间的草木皆有生机,动物与人也是一样的,各有各的神采,而书法也是参照了这些生机所气象才得道的。

书法中神采的实现途径与方法

历史上有很多书法大家都很重视书法的境界精神,他们认为书法中的神采不是字的本身,而是来自于人的修养、学识、阅历以及情操、情怀等,只有具备了上述条件后,书法中的神采会自然而见。北宋时期的书画家、文学家苏东坡说“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其意思就是显而易见的。他认为,书法家们只有读书多了,才能在书写时信手拈来,才能更好地表现出自身的修为精神。

走出去,增加自己的认知度,是提升书法境界的主要方法。古人讲,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只有经常走出去,眼界才能开阔,视野才能增加,对外部自然界的认知能力才能提升起来。画家为什么要时不时地去写生,通过写生,进一步提升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能力。书法家也是一样,从自然界中感受字势与自然势的关联,就像古人那样,把书法中的势、形、情与万物联系起来,为书法的形式和内容注入了活力。如担夫争道,就是字与字之间的穿插之势,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用来形容行势、字势之间的关系。只有善于观察,善于从自然界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书法的表现力和神采也会随之增加。

关于对神采问题的看法

书法中的神采,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它是人的感受和主观判定,但是,从大前提上来讲,也是有统一规定的,书法中把神采也确定了很多种类型,如从作品的气质来判断,可分为“文人气”、“丈夫气”、“士气”、“雅气”等等,这些都是众多人所能接受的气质,但如果没有经过修养而来的气质,也可分为“俗气”、“妇人气”、“痞子气”等等,这些都是不被人们所认可的。由此可见,书法想要创造出好的神采来,就必须要提升自身修养,丰富自己的认知才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