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理念的测试到底有啥不一样

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先看一个来自于知乎的答案:为什么学霸不喜欢给学渣讲题?

有些人会说,这辈子没做过学霸,也没当过老师,不能体会那种无法和学渣正常交流的窒息感,那不知道你有没有教过娃念书,是否在教娃念书的过程中有过恨不得把他塞回娘胎的崩溃感。这两者的心情其实十分类似。

云大作为一个被尊称为老师的人,应该更能感同身受,举个例子有这样一个学生,整天追着问代码的写法,从平台问到软件,最后甚至抛出灵魂疑问:“你这软件哪儿下的?”

本人作为一个非行业内的典型学渣,听云大的课也不少了,技术类的属实消化不了,理念类的还能闻之一二。印象最深的就是云大在《敏零》里发表过如下观点(大意):

课堂只教你理念,至于怎么实操,百度都有,课堂何必再讲。

但这个时候学渣就要问了,“我应该在百度的搜索框里输入些什么才能了解到你所说的实操呢?”是不是想想都要窒息了。

这里还有一个例子,前段时间很火的电影《流浪地球》不知道大家看过没。

我们可以猜猜这部电影拍了多久?有人觉得这电影那么用心,票房还破了记录,得有一年吧?当然也有人会觉得至多五六个月,毕竟科幻题材真人拍摄部分不如其他电影多,大部分都是特效,国外类似的爆米花电影拍摄周期就没有超过半年的。

但其实正确的答案是三年。那再来猜猜为什么会用时那么久?

电影B组的导演郁刚是这么解释的(大意):

在中国的电影大环境下,如果一个导演对所有staff说,明天我们要拍一场“竹林打斗”的戏。那剧组各个单位可以很快就明白自己接下来的工作内容,包括摄影机的机位怎么架,道具威压怎么用、以及如何布景等。经验使得导演和staff的沟通将会非常高效。但我们明天要拍的偏偏是“太空大战激光枪互怼”的戏份,没有一个人知道该怎么做,大家只能从一些国外电影中了解到一些片面的知识点,于是只能通过临时的揣摩,再用冗长的时间制定出一套公用、默认的体系,最终达成所有人的共识。

很显然,导演所说的共识是只能通过理念去建立的,而无法通过技术去建立。技术始终都只是服务于理念的一种工具罢了。

从测试圈子来看,很多朋友会感到疑惑的是,明明已经工作五六年了,到了奔三的关键时期,本来等着他的应该是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为什么时至今日还在做功能测试,无法建立团队理念也不愿意建立团队理念,看不到前景、没有上升空间、颇有点一条路走到黑的趋势。跳槽的时候面对刁钻的HR和研发团队最爱挂在嘴上的那句话是“我测试工具用的贼6”。

想不想知道这样的测试和那些懂得理念的测试到底差距体现在哪里吗?或者不想安于现状、欲知如何突破自身现在的处境吗?或许云层大大今晚的公开课可以帮助到大家。

我只能帮你们到这儿了~

TestOps公众号

微信号 :TestOps

新浪微博:@TestOps官方微博

知乎:TestOps-云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