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 | 大冶人华衮与《荞麦馍赶寿》

大冶人华衮与《荞麦馍赶寿》

文|刘远芳

《荞麦馍赶寿》作为民间戏剧,自清代中叶推出后即风靡一时,一百多年来常演不衰。民国以来又成为汉剧和楚剧的代表剧目之一,深受湖北及周边地区百姓欢迎。许多人对其唱词耳熟能详,甚至可以随口哼唱。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部戏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大冶人华衮。

华氏宗谱

大冶华氏源流

华氏,一说源自子姓,一说是源于姒姓。春秋时期宋国的宋戴公源自子姓,其孙名督,字华父,为宋相,自立为华氏。华氏名人不少。宋国大臣华元,是宋戴公五世孙,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宋共公十年(前579)因与楚令尹子重、晋栾武子友善,使晋楚在宋西门之外达成第一次弭兵之约。东汉末年著名医生华佗也名垂青史,被尊为外科鼻祖。

因之前世次不详,江西两湖之华氏,尊唐末名人华温琪为一世祖。华氏宗谱载,华温琪领兵镇守永兴县归化里果硕街黄荆坪(在今湖北阳新县洋港镇),因剿反贼黄巢有功,封太尉、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查《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华温琪(862—936)为五代梁唐间将领,不是统兵平叛,而是从黄巢起义,先后归顺后梁、后唐,历任齐州、晋州、耀州、秦州、华州节度使,进封平原郡开国公,以太子太保致仕。

华温琪的十二世孙华应荣生三子,曰日昭、日通、日川。日川自江西瑞昌迁大冶石堰四海庄,为四海庄开基之祖。日昭自大王山迁瑞昌,再迁滴水潭。生二子曰时任、时用,二人同迁洪一乡上溪石桥。时任生三子,曰文善、文让、文义。文义迁兴国宋家山。文善生元罔、元同、元宝,三兄弟同迁兴国兴瑞里。后来,时用又自自瑞昌洪一乡石桥迁兴教里南冲源,其二子文通、文敏再迁大冶果二里石堰(今属大冶市殷祖镇)。因此,华应荣之子华日川和孙子华时用、曾孙华文义为江西华氏至湖北阳新、大冶各支的始迁祖。

华温琪十六世孙华文通之子华景杰,生三子,曰继纲、继纪、纪先。继先早夭,继纪、纪纲先后迁居黄荆山南麓(今为金山街道、汪仁镇、章山街道辖地)。华继纪在章山里落业,为安田庄支祖。继纲迁至大冶湖北岸黄荆头安家,生三子,曰仲霖、仲云、仲海。仲云迁马婆林,为马婆林庄支祖。华温琪十八世孙华仲海之孙玉驰自黄荆头再迁蜡烛山,为蜡烛庄支祖。

华温琪十八世孙华仲霖生三子,曰兴明、兴奇、兴昱。明隆庆二年(1568)前后,华兴明自黄荆头迁圣水泉东建庄,为华家湾西厝支祖。华兴奇、华兴昱迁华家口、华家湾,兴奇为华家湾东厝、华家口横房支祖,兴昱为华家口上房、马婆林庄南厝、华家湾细屋(塘湾)支祖。华家湾细屋与老屋原相距百米左右,后连为一体。华兴明生玉印,玉印生添开,添开生四子,曰华衮、华袠(同帙)、华襄、华褎(同袖)。华衮是华温琪第二十二世孙。

大冶华氏,大致以罗桥为界,分东西二部。罗桥以东华氏,尊华日昭为支祖。东支华氏现已发展成16个村庄,族裔4000余人。本文的主人公华衮,就是其杰出代表。

华衮族人讲古

华衮的传奇人生

华衮,字龙补,号舜裳,明湖广大冶县章山里华家湾人。生于万历三年(1575)十月初一。万历三十四年(1606)丙午科举人。初授昌平州知州,继升陕西平凉府知府。明崇祯元年(1628)六月行取户部员外郎。殁于崇祯八年(1635)九月初五。其妻吴翠花,章山里尚和堡吴亨湾(今属黄石开发区汪仁镇百花村)人。生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殁于清顺治三年(1646)。

华衮家贫,七岁时,父亲华添开送其入塾读书。私塾设于离华家湾六七里的龙泉寺内。华衮珍惜机会,刻苦自励,颇得塾师赏识。寺堂香案上置油灯,旁有大鼓,华衮就灯于鼓下夜读,更深则席地而卧,坚持数年,几无中辍。

一日,华衮因事回家,塾师就在鼓下歇息,才发觉该处凉风阵阵,迥异他处。是夜,塾师梦一仙人至,见之而讶异,且面露愠色。俄倾风息,燥热如常。塾师方知华衮非寻常之人,自此更加器重,着意栽培。

清同治《大冶县志·逸事志》载:华衮幼时就学于上河庙。某夜,神托梦于寺僧曰:“此间有贵客,吾坐处不安,宜见屏蔽。”僧翌日蔽其师,复梦神曰:“非也,乃华童子耳。”后宦成,至是庙,僧复蔽之,梦神呵曰:“今勿复然,吾无畏彼矣。”当时听说此事的人,以为神也世故,见华衮罢太守,则不复敬畏;或说华衮禄位本不止此,而阴有黜陟之者。

当时农村读书人很少,华衮更为其中佼佼者,深得里人推重,乡里大事,每请其参与。一日,吴亨湾人吴天宝请华衮议事,称其妻同床异梦,离窠串槽,请华代写休书。华劝说无效,乃为之捉刀。归寺后,住持和尚问:你去时双灯照路,回来时为何只余一灯?华衮顿时惊觉,急奔吴家,称刚才误写一字应删。天宝不明就里,任其抠落“离”字吞食之,回寺时复有双灯照路。

华衮兄弟四个,他是老大,婚后育有二子。长子懋实,字彬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四月生。候选州同。明永历二年(清顺治五年,1648)十月殁。次子辅实,字毓美,号鞹存,别号邻梅。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五月生。由禀贡初授鸿胪寺序班。“宁阳侯陈光裕行礼日,晏屹不为赞,揭奏奉旨冠带闲住。诏行保举平贼,转实应举,选授主簿,不就职。”满清定鼎后,保举升江西萍乡县知县。清康熙十五年(1676)四月殁。

清同治《大冶县志·逸事志》载:“华鸿胪辅实,倜傥敢言,有謇謇谔谔之风,兼工行草。”看来华辅实与乃父一样,才德俱佳,在故乡有一定的美誉度。

地官第残基

《荞麦馍赶寿》及其本事

《荞麦馍赶寿》又名《翠花女检过》。与多数戏剧以才子佳人、悲欢离合为卖点不同,它是一部讽喻劝世之作。

富豪王伯昌夫妇有三个女儿,名叫金花、银花、翠花。金花、银花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各自嫁入官宦、豪富之家。唯独翠花违背父命,嫁给了自己选中的穷秀才徐文俊。

王妻蒋氏六旬寿辰,金花、银花各送名贵寿礼。翠花家徒四壁,只得将仅有的三升荞麦做成馍(馒头)前去拜寿,受尽父母冷眼,母女击掌断交。

后王家遭火灾,伯昌贫病而死,蒋氏孤苦无依,遭金花、银花冷眼相拒,落得乞讨度日。某日她乞讨到某个村庄,发现有户人家张灯结彩,好不热闹,一打听,原来是三女儿家,再一打听,原来是三女婿徐文俊中了进士。蒋氏想起往日之薄情,十分后悔。翠花闻讯出来,母女相见,悲喜交加,感慨万分。翠花说服丈夫文俊收留老娘,并借此机会,数落蒋氏之过,使其无地自容,愧不当初。该剧旨在鞭笞嫌贫爱富之徒,宣扬因果报应之说。

《荞麦馍赶寿》的作者不详,然基本剧情的确取材于大冶民间。

徐文俊的原型即是华衮;翠花也是真名,本姓吴,为大冶章山里尚和堡吴亨湾人。

吴亨湾有一大地主,人称吴百万,生有三女。幼女翠花自愿嫁与华衮,为父母唾恨。次年翠花生长子懋实。是年恰逢吴百万六十寿辰,长女次女均携富家婿担厚礼上门祝寿。华衮夫妻虽遭父母厌弃,但未忘养育之恩,然家徒四壁,无以为礼。思来想去,只好将自家仅有的一块荞麦地提前收割,磨粉做馍,由翠花携儿回娘家赶寿。

哪知吴百万抹面无情,直接将翠花的寿礼丢到门外,并驱赶女儿外甥,不准其进屋。管家不忍,私下安排翠花母子住进柴房。次日五更,翠花携懋实摸黑回到华家湾。华衮怒不可遏,当即赶到吴亨湾,在岳父大门上手书两行字:活着不到吴亨来,死后拆开中堂埋!

自此华衮愈加发愤,终于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考中举人。初授昌平州知州,后升陕西平凉知府。他贵而不忘本,以清廉自许,赈孤济贫,所至皆有口碑。

崇祯八年(1635)九月,华衮卒于任所,归葬故乡。村人在华家湾祖坟山、华衮五世祖华兴明葬地黄荆头(今属汪仁镇黄荆头村)为其选好墓地,远近各村百姓自发前去送葬。

华衮灵柩过吴亨湾,该湾村民以“女婿半边子”为由,请求接到湾中祖堂做堂祭。祭毕抬棺,竟遇意外:不仅经带绷断,而且一根喜杠无故而折!在场之人无不震骇。大家记起华衮当年的誓言,也希望华衮之灵能护佑吴氏子孙进学为官,当即决定拆掉祖堂,将华衮就地安葬(后吴氏在坟墓前方重建祖堂)。

就这样,华衮长眠于吴亨桥东边上湾,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谢世后亦傍其墓安葬。年年清明,华氏后人上坟致祭,历数百年而不绝。

华家湾古井

地官第与华衮陵

华衮的出生地华家湾,又称华家湾老屋、湾庄,在黄荆山南面,西距李家坊隧道南口约五百米,钟山大道自村前经过。明清时属章山里,今属黄石开发区金山街道路平村。

华衮任户部员外郎后,华氏族人集资,在华家湾西头村口修建了一座气派的门楼。门楼正梁上雕刻“地官第”三个显眼大字。正梁的左前方和右前方,各建一面砖墙,成八字对立,形如开门迎宾。正梁后方,左右垂直各砌一道砖墙,砖墙靠内各有一排石椅,供人歇息。这座门楼成为华家湾最醒目的标志,也是华氏族人的骄傲。

1958年建设华家湾水库,设计库容为60万方。后逐渐增至100万方,水面扩大,水位亦相应抬高。华家湾的部分民居地势较低,每逢雨季,水库的水便漫到了门口。为解决水患,1971年,居住于今华家湾南面与钟山大道北侧之间的村民便迁至水库大坝东面岗地另建村庄,是为华家湾新屋。其时“地官第”是生产队的粮食仓库,经公议决定拆除,其砖木运至华家湾新屋建了仓库。

“地官第”之后是华家湾祖堂,俗称正堂或公屋。祖堂至今保存完好,其中的木梁木柱十分粗壮高大,在乡村祖堂中实属罕见,木雕石刻亦颇精致,见者无不称美。而村庄的荣耀“地官第”,只余一对石鼓和六根石础。笔者睹其残基,想像昔年,不胜沧桑之感。

几年前,华家口村民在钟山大道靠近黄荆山南麓的山坡上,修建了一栋气派的祖堂,亦名之曰“地官第”。此事在华氏族人中引起争议。华家口虽与华家湾同是华衮高祖华仲霖之后,但并非华衮后人。不过,族人以华衮为荣,高自标榜,也是可以理解的。

华衮生前,曾介入一起土地纠纷。华氏祖婆谭氏葬地在江西瑞昌祖居地球场岗,世世代代有人守护。崇祯八年(1635)前后,竟为当地居民张天洛等占葬。华氏子孙散居各地,多未与闻其事。华氏看坟后裔方信、方亨等人上门说理,反遭诬告。

族人华至礼,系万历二十二年(1594)举人,初任浙江桐庐县知县,升平度州知州,复升四川成都府督捕、通判实川。他致书地方官,请求保住祖婆坟地,又将此事告知族侄华衮。于是华衮也给地方官去书申说。其书略云:“祖婆坟球场岗,合族发源地也。被张天洛占葬,情具族叔至礼牍中,不敢复赘。惟门下垂念祖冢万命所关,断张天洛迁葬,则律之正也。至于洛架盗相诬,明明抵饰,掘坟占山之谲计,自难逃明察也。”

未曾想,华衮死后,其坟地亦为人侵占,惹出一起官司。

华衮之墓,建筑颇为讲究,封土四周有石质围栏,雕刻名花瑞兽。清初,祭台、石雕被毁。华衮五世孙卜五疑为吴亨人所为,数次交涉未果,遂诣县报官,几经反复,终不了了之。乾隆五十八年(1793),华衮三兄弟之后裔重新出资购买了围栏外土地,重修了陵墓。但到新中国成立之时,墓地设施又毁损殆尽,只余坟茔。

时代迁延,人事代谢,改朝换代,纷纷扰扰,转眼到了21世纪。近年来黄石开发区大搞征地开发,众多村庄先后拆迁。2013年吴亨湾面临拆迁,华氏族人决定将华衮墓迁葬。

是年4月6日,包括华绍银在内的华姓庄门百余族人齐聚华衮墓前,见证迁葬过程。挖开封土,发现了一米二高的盗洞。又发现了用三合土、糯米、石灰浆浇灌而成的椁底板,而陪葬品全无踪影。盗墓传闻得到证实。据吴亨湾高年长者转述早年传说,华衮墓被盗物中有官服、玉牌、玉兽等。在华衮夫人吴翠花墓中发现了棺板残留和棺钉,还有一块用绿布包裹的铜镜。华衮两个儿子的墓则有棺无椁,而遗骨保存完好。

于是由华绍政、华平辉、华克福等六人人主持,将华衮夫妇及其二子之遗骨迁葬于华家湾对面门口林山(又称伏虎山)家族公墓之最上排,并立碑纪其事。参与其事的华绍咏、华绍银分别是华衮兄弟华襄、华褎的十二世孙,华克福则是华衮的十三世孙。

查阅华氏宗谱

《荞麦馍赶寿》余响未绝

金山东街道路平村有10个村民小组,其中黄姓两个(五组、六组),徐姓两个(七组、八组)。其余6个小组分属五个自然村,分别是华家湾老屋(一组)、华家湾细屋(二组)、华家口(三组、九组)、蜡烛庄(四组)、华家新屋(十组),此五庄六组均为华温琪十八世孙华仲霖派下后裔,约有一千四百人。

华家湾北依黄荆山,南对华家湾水库和伏虎山,左拥青山,右环圣水,村中有清泉古井,茂林修竹,是安居乐业的好去处。如今,部分村民迁入城市,青壮年多外出创业务工,老人小孩则居家耕读,守护着祖先落业开基之地。

《荞麦馍赶寿》这部戏,清嘉庆、道光年间,始以哦呵腔、花鼓戏的形式流行于鄂东鄂南。至民国初年,先后被改编为汉剧和楚剧,并且成为代表剧目之一,在鄂东及湖北乃至汉水流域广泛传播,影响深远。早些年,鄂东、鄂南各地,但凡老人做寿,首演之戏就是《荞麦馍赶寿》。在没有“五讲四美三热爱”“八荣八耻”和“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的年代,这样的戏剧就是最好的传统道德教材。

某年某月,黄荆山南某村上演《荞麦馍赶寿》,吴亨湾有人前去制止,并动手打人砸场。他们认为,这部戏丑化了吴家先祖。当然,那都是陈年旧事了。如今的华吴二姓,不仅早淡化了历史恩怨,而且相互通婚,友好往来。吴亨湾即将拆迁的消息,就是该村村民主动告知华家湾的。

黄石市档案馆职工张仙桃说,她爷爷张方臣生前最喜欢听的就是《荞麦馍赶寿》。张方臣年经时曾经随剧团到各村赶场,后来楚剧不流行了,他就托人买了该戏的唱片,隔三差五听听,每每摇头晃脑,沉醉其中。2007年,80多岁的张方臣老先生谢世,家人遵其遗愿,以该唱片伴他长眠。

华衮一直是大冶华氏族人的骄傲。华家湾人对华衮这个名字感觉陌生,但说到先祖龙补公,就顿时兴奋起来。笔者在华家湾随机打听,不少老人看过《荞麦馍赶寿》,而且知道讲的就是他们祖先的故事;村里的小子媳妇对楚剧不感兴趣,但也有人听说过这部戏,而且知道徐文俊的原型就是先祖华衮公。

古代曾称吏部尚书为天官,户部尚书为地官。华衮虽然曾在户部任职,但只是员外郎(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副司长),按理是不能称“地官”的。华衮并非疆臣大吏,正是有了《荞麦馍赶寿》这部脍炙人口的戏剧,他的姓名和事迹才为世所知。不过,华衮的仕途虽止于知府,但他励志自强的精神和清廉自守的品格,仍然值得今天的华氏子孙和所有人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