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行:高迁古村
11月20日,离开神仙居,我们便来到不远处的高迁古村。入村即见一方水塘,守护着古朴的台门,松林映衬,幽静古朴的意境,扑面而来。
高迁古村位于风光秀丽的浙江仙居县白塔镇境内,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神仙居相邻。仙居山水的神奇美与高迁古村的古典美得到绝妙的组合。难怪建此古村的吴氏家谱记载:“此地有遥岭列翠,近水拖蓝……地气佳也”。
高迁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现存村落格局为清乾隆至咸丰年间,始建于元代,几经变迁,却依然保留了明末清初的风貌。是浙江中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
古村落原址在村北1000米处,始建于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后因常受洪水侵扰,迁居现址,定名高迁,寓意迁徒高升。
下图是挂在村口的介绍。
高迁古村由江南望族吴氏,元末怀远将军吴熟及其子孙后代相继开拓建造而成的,是吴氏家族的聚居地之一,祖根无锡梅村,源于五代(梁)银青光禄大夫吴全智。
高迁村曾涌现出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吴芾、南宋左丞相吴坚、明代左都御史吴时来等杰出人才,至十七世浙东副元帅、怀远将军兼仙居县尹熟公也曾在这居住过。
相传至明代吴氏先祖白岩、英岩俩兄弟曾在梦中受仙人指点,而选择在高迁北边建设宅院。从此子孙在此繁衍生息,通过不断扩建形成了今日的格局。
自明末至清乾隆咸丰年间,吴白岩、吴应岩兄弟及子孙仿照京城殿宇的模式,大兴土木,建成六翼马头四开檐的楼房13座,除烧毁2座外,仍有11座宅院,它们是新德堂、思慎堂、省身堂、慎德堂、日新堂、积善堂、余庆堂、旗杆里等民居院落,为高迁古村落的精华部分。
村口有一两个小贩,卖些当地的土特产,完全没有商业化的感觉,仿佛这里的人们还生活在几个世纪前。
村口有老人在小溪边刷锅,全然不顾游客们正在给她拍照,似乎没有因为日渐增多的游客而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也没有受到现代生活的浸染,充满了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
新德堂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院子,据家谱记载,该堂建成于清嘉庆年间,为吴洪标、吴树哲父子所建。
木雕、石雕和砖雕等手工艺制作是高迁民居中独具特色的装饰。这些雕刻作品伴随着高迁民居保存至今,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手工艺技术,也传达着它们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寓意。
我最感兴趣的是木雕部分,非常精致,窗棂上那些象征着平安吉祥、福寿绵长、多子多福等美好愿望的图案和符号,无不诉说着过去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那是今天的人们已经不再熟悉的文化观念。
砖雕是仙居本地产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民居的门楼、门楣、门套、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生动。
古村读书的传统悠远绵延。慎德堂就是被称为书香门第的门堂,以德养人、以俭治家的理念就体现在堂名中了,此堂为吴树风、吴熙河所造,建于清嘉庆年间。据记载,当时户主是用500亩地换来的。
虽然老屋看起来年久失修的样子,可房梁上的雕花看的出是经过了整修的。相较于紫阳古街上的建筑,这里似乎有些破败的感觉。
高迁古民居至今仍有村民在其中生活起居,是一个依然活着的古村落。开放的七座宅院中,居住着的大部分都是老人与孩子。外面的纷扰仿佛都与这里无关,古宅木质的楼面有些松动,吱吱呀呀地更显出这里的宁静。我们每踏进一个院子,也不由地把脚步放轻了,生怕惊扰了这里的清幽和安静。
历史上的高迁,是传统文化耕读传家的典范,从古村中的院落名称可见一斑,如“省身堂”,是一日三省吾身之意,“思慎堂”,则是三思而慎行之意,这些院落名称代表着儒家寓意深刻的处世哲学。
村落的古宅,门口大多铭刻着寓意深长的文字,古朴而隽永,行走之间,感受其中,似乎可以聆听着村庄源源流长的文明。
走过一座座院落,抚摸着那些驳斑的青砖灰墙,看着高高翘起的马头墙,雕花的门窗、厚重古旧的老屋,内心总是生出几分怀旧和幽思。感觉她犹如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却风韵犹存。
村落里文化礼堂基于古宅而修整,“在朝美政,在乡美俗”,隽永的格言,可以直透人的内心。也许这就是为何它至今保存得格外美好的一个理由。
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也许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这里。如今是日新月异的时代,不知道他们那些正在外打工的下一代,老到回归故里时,是否还能保住这份原汁原味?
谢谢观赏,《台州行》全篇完!
摄影:培正、陈琍
摄影器材:Huawei P30 Pro,
iPhone Xs Max
文字编辑:陈琍
史料部分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