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何不等李渊去世再即位?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事实上已经掌握了唐王朝,李渊已成傀儡。而此时的李世民完全可以等到其父去世后,再即位,这样可以避免逼父退位之嫌,更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地位。实际上,当时的情况下李渊没有心情继续做皇帝,李世民也不想让皇权出现任何变动。
1.最悲催的开国皇帝——李渊
李渊是货真价值的开国皇帝,却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他无力左右唐王朝的走向。尤其在玄武门之变后,他成了他儿子李世民的傀儡,要不是顾及父子亲情,李世民很有可能除掉李渊。朝廷上下已经不听自己指挥的情况,继续当皇帝也是个牌位,不如把皇位让给李世民,避免身遭不测,自己也可以清闲过余生。骨肉相残对于任何一个父亲来讲都是难以承受的,对于长子之死,一般的父亲都更伤痛,李渊不立能力突出的李世民而坚持立李建成,肯定是喜欢李建成的,个人观点李建成可能更像李渊,还有无辜死去的十几个皇孙,李渊已经心灰意冷了,没有心情再坐在皇帝宝座上。
2.最能干的皇次子——李世民
李世民的能力是突出的,毫不夸张的说唐朝的天下有一半是他打下来的,他的威望也是在战争中获得的,这样的人物如果不是皇子早被除掉,可他偏偏就是皇子。如果他是远离皇位的皇子,比如皇帝的幼子,或许也无力抗衡年龄大的皇兄,但他偏偏又是皇次子,或者说是嫡次子,这样的位置充满了尴尬和竞争。他的表叔杨广做出了次子逆袭的表率,面对同样优秀的次子,同样尚武的次子,李渊不得不选择不传位给次子李世民,或许他真的害怕悲剧。李世民作为战争锤炼过的人,生死都不畏惧,并不惧怕争夺皇位。在长孙无忌等人的支持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并成功了,但是惊险的,就史书对整个过程的描写看,李建成和李元吉甚至有机会置李世民于死地,但他幸运的躲过去了。程知节等支持李世民的将领迅速控制了长安,李渊成为傀儡。李世民可以杀兄屠弟,但绝对不敢做弑父之事,李渊也只能借坡下驴,父子相安无事,李渊主动退位。
李渊是聪明的,如果李渊赖着位置不走,李世民也会想办法让他退位。因为李世民害怕发生变故,李世民可以发动玄武门之变,保不齐,其他人也会发动类似于玄武门之变的事情,一旦发生变故,天下便不是自己的。比如孙策遇刺,江东属于弟弟孙权的了,自己只不过被追封一个长沙恒王,儿子更是与皇位没有关系。再比如高澄,与东魏皇帝的受禅准备已经完成了,却被膳奴刺杀,便宜了弟弟高洋。为了避免变动李世民也会早日登上皇帝宝座。
3.最特别的时代——开国即争位
中国历史对皇权的争夺异常激烈,但真正开国时期出现权力争夺的这么厉害的时代,唐初这种付诸武力并是开国皇帝被架空的居民是绝无仅有的。李建成和李世民对于皇位的争夺已经白热化了,这种情况逼迫唐朝的开国臣子必须选择站队,唐朝的臣子逐渐发展成为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家臣,这种站队局面的出现使得李渊已经被架空,无论是李建成成功还是李世民成功,李渊都已经成为傀儡。对于这种局面,李渊肯定是有所觉察的,但他始终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加上虎毒不食子,他没有想到对哪个儿子动手,这样他就逐步错过了机会。
到后来眼见身为秦王的李世民逐渐做大,他也只能选择在两个儿子之间平衡。企图通过两个儿子之间的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位置。李渊的算盘没有错,他的儿子们太有能力,太强势了,维护自己的位置只能玩平衡战术。但平衡需要建立在表面公平的基础上,那就是不应该过早确立太子。在确立太子暴露自身想法的时候,李世民一方肯定是被激怒的,李世民反击的概率大大增加。这种反击肯定有长孙无忌这样的李世民死忠参与,即使李世民顾及骨肉之情,他们也不会顾及,因为赢了荣华富贵,输了身首异处。在取得玄武门之变胜利之后,他们也不会容忍李渊继续留在皇帝宝座上,一旦有变动,他们的一切都将付之东流。李世民不能让自己的支持者寒心,也是为了避免可能的倒戈,必须让李渊提前“退休”。
玄武门之变对于唐王朝来讲绝对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是是非非也不好确定。历史终究记录玄武门之变,瑕不掩瑜,好在贞观之治把大唐盛世留给了世间,避免了生灵涂炭,也展示东方大国的国威。李渊作为开国者也和自己的儿子李世民一起进入历史。李世民作为另一个秦王展现给世人一代明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