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兵教你——春分养生调平衡
中医书友会第2734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春分的养生特点,就在一个分字上,平分。中医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虚实寒热,重点也在平衡二字。”春天还是一个适合唱歌跳舞的季节,大家约着上山去吼一吼吧!(编辑/王超)
春分
作者/徐文兵
春分一般都在每年的3月20号左右,这时候太阳到达了黄经零度。春分往往是立春后的一个月,正好是春三月,春天中间的开始,一般在阴历的二月中,所以《春秋凡露·阴阳出入上下》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可见春分是一个阴阳平衡的节气。首先是昼夜相当,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个小时,还有就是温度适宜,不冷不热。此外,春分又是在立春和立夏中间,平分了春季。
我们看到,人体也分阴阳,腹部为阴,背部为阳。到冬天的时候,阴盛阳衰,人体后背的温度就偏低,腹部的温度就偏寒;而当春天到来以后,人的后背就逐渐开始变热,这时候,阳气会向腹部蔓延。在春分这一天正好就是阴阳各半,当我们用手去触摸人的身体的时候,就在分界线、身体的两侧,胆经循行的这个位置,正好阴阳一分为二,后背偏热而腹部偏凉,这是健康的人。不健康的人,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春天到了,依然是寒的,在他的后背摸上去依然是寒冷的,这就是阴盛阳衰;有的人阳气生发过亢,腹部没有低温的地方,全身出现燥热。碰到这种阴阳不平的情况,我们中医认为这是经络循行在它的交叉点和结点出现了问题。
春分的养生特点,就在一个分字上,平分。中医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虚实寒热,重点也在平衡二字。
中医治疗要从这些交汇的点上做文章,通过针刺或者艾灸的方法把这个结点疏通,这样就会调整左右半身的平衡。有两个比较重要的穴位,首先是头顶上的百会穴,有些人左右表现不平衡时,我们要按压和针刺他的百会穴。百会穴的取穴方法:把两个耳朵尖连起来一直到头上交叉,感觉到头顶上有个小坑,这个位置就是百会穴;另外一个关键的穴位就是我们经常抢救昏厥的病人用的人中,人中穴下面正好是督脉和大肠经交汇的地方,按压人中穴可以调整人面部肌肉的功能。
花粉症
春分过后,百花盛开,但是有一种疾病也开始悄然流行,甚至愈演愈烈,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花粉症。花粉症主要影响的是人的呼吸系统,典型表现就是“鼻涕一把,泪一把”。
很多人认为花粉症是由于花粉中的某些成分引起的,中医认识花粉症比较不关心外因,而注重内因,关注个人体质。就是说,同样呼吸含有花粉的空气,为什么你过敏,而健康的人不过敏?
中医认为,所有表现出的这种鼻子痒、眼睛痒、皮肤痒,都是受了风邪,是受风的表现,而流清水样鼻涕、流眼泪的则是受了寒邪。《黄帝内经》讲:“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如果你流的是黄的、浓稠的鼻涕,那就不是寒邪。所以,中医认为,花粉症是因为冬日闭藏不当,以至于感受了风邪和寒邪,淤积在体内。到春天的时候,阳气生发,这种生发包括外界阳气生发的引诱和内在阳气生发的鼓舞,这种阳气试图把身体里面的风邪和寒邪驱逐到体外。所以我们把花粉症看做正气驱逐邪气的一种表现,就像人感冒会出现发烧一样,不应该去遏制它,而是应该去帮助它把风寒驱逐出体外,这样过敏才能从根上解除。
了解了花粉症发生的原因,就知道预防花粉症是很重要的,所以一定不要在阳气不足的情况下受风受冷。
不过,治病不如预防。导致人受风寒邪气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以前讲过,原因有这么几种:首先就是饮食不当,很多人喜欢喝冷饮,喝冷饮首先会使你的胃丧失知觉,这样人就会不知饥饱,长此下去,人就会得肥胖症;另外喝冷饮就相当于把寒气放入体内,使胃变成一个冰水袋,胃的寒气会通过食管影响你的气管、肺,导致呼吸系统的气血循环功能衰退,出现阳气不足,阴寒内盛的局面,就会使大量寒痰、痰饮蓄积在体内,留在气管里面。当自己阳气不足的时候,可以相安无事,当春天阳气生发的时候,阳气出于本能,保护性地想把这些黏液、黏痰排出体外,这就引发了花粉症。
中医治疗花粉症方法也很简单,“病痰饮者,当用温药和之”,就是用一些辛温、辛热、发散的药,把体内的寒气散出来,比如辛夷花,还有常用的麻黄、桂枝、细辛、苍耳子等等。患有花粉症的病人要去找大夫调治,深受花粉症困扰的病人可以暂时用一些抗过敏的药,但是抗过敏药物容易导致人瞌睡甚至昏睡,有些人在开车的过程中打瞌睡甚至睡过去,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导致生命危险。所以,花粉症虽然是个小病,但是一定要重视他。我们看到很多中国人移民到美国以后,开始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吃生冷的食物、喝冷饮,这些人过两年以后,一般都会得花粉症。
最后,告诉大家一些治疗花粉症的方法。用桂枝、肉桂、干姜、生姜煎汤加入红糖饮用,可以把脾胃中的寒痰和冷涎化掉。另外可以用细辛、苍术、白芷煎汤,不是去喝,而是煎汤冒出香气去闻,熏蒸自己的口鼻眼睛,可以通鼻开窍,还能缓解眼睛刺痒等症状。细辛、苍术、白芷各用25到30克,可以根据症状调整,煎药时不要敞开盖子,大概5分钟之后就可以用了。
口苦
春天到了,很多人早上起来会出现嘴里发干、发涩、发苦这么一个症状,而且,这种苦的味道长期挥之不去。到医院检查,有的人会查出有肝胆的炎症,大多数人查不出什么实质性的问题,所以这种苦涩的滋味一直伴随影响着人的生活。
口苦的原因有这么几种。中医认为,春天肝胆之气上升,胆汁的味道大家都知道是苦的,肝胆之气上升会过于克伐人的脾土,唾液本来是用来消化食物的,它属于脾胃,所以,口苦的人一般都是因为肝胆的气机运行不畅,肝胆气上冲,导致本来应该下行到小肠消化食物的胆汁苦味上逆,出现口苦。
《素问·痿论》里面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是说肝火、肝气过盛会导致口苦。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郁怒和压抑,导致肝胆气机郁滞,胆汁排泄不通畅,造成口苦。《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胆病者,善太息,口苦。”胆作为六腑之一,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出现这样的症状,老是喜欢叹气,叹完气就觉得舒服,另外一个症状就是口苦。
在《素问·奇病论》中说:“有病口苦,病名胆瘅。此人者,数谋略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还是把口苦和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中医认为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胆的气机郁滞,会出现厌恶油腻、恶心,特别是早上刷牙的时候,刺激咽喉,人会出现干哕,呕吐清涎、苦水等症状。一般来讲,这些口苦的病人会伴有头痛、眩晕、面红、眼赤、性急、易怒、大便干结、手指偏红、舌苔薄黄、脉象弦等症状。
口苦的人在饮食上要忌食辛辣、热性食物,适当多吃芳香的、酸味东西,少吃油腻。
我们治疗口苦症一般都要改善胆的功能,如中里巴人倡导的敲胆经就是治疗口苦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我们都知道,胆经循行在我们身体的两侧。腹部为阴面,背部为阳面,胆经正好走在阴面和阳面的中间部位,大家在自我按摩的时候,从上到下捋一下自己的胆经,按摩或者敲打一下,就有助于缓解口苦的症状。
我今天教大家一个治疗胆病的自我按摩和推拿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开胸顺气或者叫开肋顺气。方法是这样,我们用手掌贴着肋骨的缘,肋骨是斜上方走形的,一条一条往上推,特别是第6、第7肋骨中间有个穴叫做期门穴,它是肝的募穴,所有的肝病,特别是一些中晚期的肝病,都会在这儿有反应点,有的甚至痛不可触,我们用缓慢轻柔的手法推。另外第7、第8肋间有一个穴位叫日月,它是胆的募穴,所以胆的一些疾病在这里也有反应点,当我们顺着肋骨间隙推到腋下以后,再顺着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从指尖一直推出去,这就是开胸顺气。
歌咏情
歌舞升平一般是指社会安定和平,其实歌舞也能给人带来身心的平和安定,所以能歌善舞对于个人和民族来讲,是一条良好的表达情感、宣泄情绪、舒畅气血的途径,培养和保持这个习惯,对于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古人说“诗言志,歌咏情”。唱歌可以健康地抒发和表达人的情绪和情感,而说话只能表达人的理性思维。说白了歌唱就是非正常说话,声调、语速、旋律的变化表达一种非正常的情绪、情感。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的时候,歌唱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最简单的歌唱就是喜悦时的嬉笑、悲伤时的嚎哭、惊恐时的尖叫、痛苦时的呻吟、思念时的念叨、生气时的吼叫、郁闷时的嗟叹。如果出现这些情绪的时候不这样做,憋屈郁闷就此产生,长此以往,身体和心理都会出现问题。
虽然卡拉OK是日本人发明的,好歹也是个发泄途径,但是总体来讲,汉与大和两个民族的心理负担较重,情绪情感的压力大,这就与不善歌舞有很大关系。相对来说,我国的少数民族同胞尤其擅长以歌咏情。藏族歌手的嗓子各个高亢清冽,绝对原生态不插电;蒙古族的敬酒歌随着客人的身份、场景变化歌词,客人不喝歌声不停,烘托气氛、交流感情到了极致;新疆地区的歌曲具有强烈感染力,汉族的作曲家王洛宾、雷振邦等都从中汲取了很多营养。
我们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不能想唱就唱还有个原因,那就是城市化。试想在人群密集、钢筋水泥的森林里,谁要是唱一嗓子,跳一段舞,肯定会被当作精神病。想想在高山旷野里吼一段信天游的舒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城市生活的憋闷。很多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有的早早起来爬香山去喊山,有的聚集在公园里面合唱、独唱,有的聚在KTV里面K歌。如果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唱歌,唱自己喜欢的歌,唱自己创作的歌,医院就会少很多病人。
为什么我强调要唱自己喜欢的、自己创作的歌呢?因为受到商业化的影响,铺天盖地的宣传鼓噪、反复的灌输,闹得现代人听别人的歌、唱别人的歌、跟着别人的感觉走、体会别人的情绪,最终失去了自我。这样的结果是歌也唱了,舞也跳了,表达的却不是自己的情感。
中医把人的发音分成呼笑歌哭呻,分别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和五脏肝心脾肺肾。比如肝气足、肝火旺的人喜欢大呼小叫,而肝气虚的喜欢长吁短叹;心气足心火旺的人常常嬉笑不休,而心气虚的人往往哀怨唠叨;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容易得相思病、思乡病,喜欢哼哼唱唱;肺气虚怯的人容易悲伤哭泣;肾气不足的人经常卧床呻吟、哈欠连天。
最简单的歌唱就是喜悦时的嬉笑、悲伤时的嚎哭、惊恐时的尖叫、痛苦时的呻吟、思念时的念叨、生气时的吼叫、郁闷时的嗟叹。
古代人在不同的季节、场合鸣奏不同的音乐,并把声调韵律分成五种——角、徵、宫、商、羽,分别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和五脏肝心脾肺肾。也就是说,听某种调子的音乐可以调养和治疗相对脏腑的疾病。宫、商、角、徵、羽是我国五声音阶中五个不同音的名称,类似现在简谱中的1、2、3、5、6。即宫等于1(Do),商等于2(Re),角等于3(Mi),徵等于5(So),羽等于6(La)。比如吃饭的时候,一般都奏宫调,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所以我们虽然不一定善于唱歌,但是可以学会欣赏音乐,进而根据自己的体质、起居选择适合的音乐,那就更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了。
手舞足蹈
手舞足蹈出自于《诗经》,原文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这句话说的什么意思呢?在黄淮平原这个地区,物产丰富、湿气偏重,人们经常不用太多的劳作就能有收获,而且收获的东西很多,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食物。但是由于不运动,就导致了消化功能出现了缓慢停滞。怎么治疗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是所谓的导引。导引也就是通过活动自己的肢体,去导引自己的气血使之流动,所以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居处环境、遗传体质都决定了发自内心的歌舞是最适宜我们的保健方式。
我们中国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环境,去学会手舞足蹈,来调节自己的身体健康。
古时的养生、治病,是先有“大舞”,在5000年前的陶盆上绘有类似练动功的“舞”,在4000多年前《尚书》和秦《吕氏春秋》里有中原地带发大水的记载,当时的人们受了湿气后“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之后的古籍也记载了以舞祛病和导引、按跷、吐纳等养生治病的办法。流传下来的八段锦、五禽戏等动功即是由“舞”发展起来的。武术的武也源于舞,只不过其攻击、战斗的意味更重一些。
目前来看,比起其他民族来说,汉族并不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换句话说,我们显得过于含蓄,过于拘谨,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过分压抑,无法伸张或不去宣泄。也许有人会举出大秧歌、舞龙灯、跑旱船和信天游、二人转来证明我们也能歌善舞,但是我们的歌舞大多是程式化、仪式化,以至于僵化,失去了歌舞的原意。比汉族还不如的估计就是日本歌舞,其舞蹈感觉更僵化死板,不是流露舞者的内心,而是复制前人的规矩、套路。
舞蹈可以疏导情绪、养生保健;相反的,如果束手束脚,就会压抑身心。
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舞蹈就不一样。藏族的舞蹈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旋子,左手和左脚、右手和右脚一起舞动,简单地说就是顺拐。如果正常生活中这么行走,自己肯定会觉得别扭,别人会觉得可笑。可是在藏族舞蹈中反复出现这个动作,却是给人美的感觉,舞者也自觉舒畅。这样跳舞,估计偏瘫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低。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舞蹈中也洋溢着奔腾豪放的情绪。可能是经常驾驭马的缘故,蒙族舞蹈中摇肩的动作非常多,甚至显得夸张,估计蒙古族肩周炎的发病率不会太高。维吾尔族的舞蹈以扬手、转腰、平移脖子为特点,想想一个平素束手拘谨,颈肩腰背僵硬的人会是怎样的心态,就会明白维吾尔族舞蹈的治疗作用了。
儿童时期本应该是天真烂漫、生动活泼。但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要求是两手交叉放在背后,挺胸抬头去听课的。这样的拘束压制,老师倒是省事了,可是谁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呢?课间休息10分钟,本该是孩子们嬉笑打闹放松的时候,可是现在的很多学校怕出事担责任,干脆撤除了单杠、双杠,禁止孩子们攀爬、奔跑,连说话的声音都做了限制。这样的学谁还想上呢?
除了孩子,大人们也可以通过手舞足蹈来疏导情绪。春天来了,可以早早起来,到公园跟随晨练的人们,学习一下舒缓轻柔的舞蹈,在音乐节拍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可以起到药物和理疗、心理疏导起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