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西北游记(上)

一、游走西北的心愿与达成契机

1、缘起

这次西北游历,是在9月20日的时候,由儿子提议发起的。

往远处延申,作为历史爱好者的我,一直有一个认知,就是大漠之中有汉唐。也许这种认知的形成,来自于霍去病等驱除匈奴的事迹,也可能来自对玄奘大师西域记的不可名状的叹服。另一方面,到胡杨林采风的愿望,也是心中时时会引发“西北行”冲动的一个原因。

在8月份的时候,机缘巧合下,水到渠成地有了一个时间上的机会。遂第一时间对一个过去合作的朋友说,我可能要安排去一趟西北,形式可能是自驾。

就这样,这件梦想多年的事情就这样以出乎意料地“心想事成”的形式,毫无预兆地敲定下来了。

说到这里,想起最近读的书,吸收到一个观点:只有当自己的内心频率与所处外部环境频率相同时,心想事成这种感应才会出现,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例证?或者反过来说,这次的调整真的是顺应天理的。^_^

随后用一周的时间进行了出发前的并不十分紧张的准备,由于有了自由的时间,准备甚至显得很从容。所有行程路线规划、住宿交通,按照近年的惯例,完全由儿子统筹-----他与我最重要的共同点,是十分热爱项目管理的方式,而他从小开手练习的项目管理课题,就是组织小朋友们去很远的地方“出行”。近年来,随着数次被儿子“主办”,我对于“跟办”已经到了完全信任、盲目跟从的地步,我笑称,对儿子做的出行计划到了“迷信的地步”。

但是对于摄影器材的准备,还是费了一番心思,而且事实证明最后还是把重要的工具(读卡器)给遗漏了。费思量的原因,是我对于胡杨林这个题材不熟悉,不知道该用什么器材来表现。

2、最后敲定的计划是这样的:

l 时间:9月27日开始至10月4日返回北京,5日夫人要值班,共8天;

l 地点:从宁夏的银川出发、经内蒙额济纳及附近、甘肃的酒泉、张掖、最后到青海的西宁,各个落脚点附近各主要景点也相机造访。张掖到西宁的G227国道,既是行程,也是景点,这是一条被称为中国最美国道的草原之路;

l 形式:全程自驾。为避免从西宁回到银川这一段没有景点的返程路,决定用异地租/还车的形式,这种形式会增加一定的费用,比开回取车地银川来还车所产生的燃油费用略高(国庆期间无高速费),但这样做既节约了时间,也避免了疲劳。简单地说,用多300元左右的成本,省下了一天到两天的时间,以及驾驶600公里左右路程所带来的疲劳;

l 住宿:除额济纳所住的为景点附近的民居外,其余全程酒店。

二、完美的旅程安排

从导航器上的整个行程是这样的,各点之间实际延申出很多小的项目,最后还车时记录的是2642公里。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完美的旅程安排。这条路线,可能并不是什么首创,我的同学中就有人这样走过,但之所以还要用“完美”来赞美它,是因为两个原因:

1、在国庆这个以“人山人海”为传统特征的出游高峰假期,我们整个时间安排都是舒适度极高,游客很少的。方式没有什么特别,就是逆着可能出现的人群密集的时间轴和流动方向,反着走。

2、在这样的季节,从飞机交通到住宿,通俗地说,都做到了“少花钱办美事”的效果。这里面自然有组织者善于充分调查市场资源的原因,也有巧妙利用自己的旅客等级比较高的各种优惠政策的原因,坦率说,这种统筹,的确是需要较高的智商和情商做支撑的。

譬如说,北京飞银川的出行机票,迟迟没有买,因为组织者一直在跟踪,27的机票始终比26,28的价高,是全价,没有急于购买,到25日,决定买26日晚上的机票,是半价,而在当地的住宿(三星)却只要300元,相当于一个人的票价的折扣,通俗点说,相当于省下2块钱机票,多付出1块钱住宿,换来多一个整天的旅程,这样比较好理解。于是决定26日晚上10点飞,收获了27日一个整天,并在贺兰山取得了满意的收获。

再譬如,到达前,一直对额济纳的住宿有点不踏实-----因为额济纳胡杨林一年中只有三个星期是观赏期,恰好在国庆假期中,预定旅店价格奇高,遂订了民宿。又因为只知道这是个“镇”,想象中以为比较落后,进一步担心民宿会“条件比较差”,儿子事先给我们打了预防针,认为这很有可能是旅途中比较辛苦的一程,其他旅程,他对舒适度都有把握。但民居里是尽量找好的了。

我非常欣赏这一点:因为当物价季节性上涨时,依然只会随行就市地拿钱办事的,不是办事的最高境界,这种堆资源的行动,是普通人都会做的事。优秀的资源组合者,就是找最平衡的方案。

等到了额济纳一看,不仅这个“镇”建设得光鲜亮丽,十分繁华方便,与南方的一些发达镇的市容没有区别,而住宿的民居,敞亮宽大,除我们用了两个房间外,还有一个独立的房间,客厅里已经搭好的准备迎接高峰期游客的床铺,据房主的女儿介绍,“一周后可能这屋里都得住20多人”。做饭设施一应俱全,并告知全部可用,其他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楼下停车位空余充足,环境幽静。我们驾车进去的时候,几位老太太们在远处面容慈祥地随车观瞧,嘴里念念有词。从楼下跑步10分钟就到额济纳胡杨林保护景区的大门口,方便程度远胜酒店,而整个租金,也不过相当于在银川的两间旅店的费用。我在到达后次日一早(这天要进园),跑步到售票处,又围着周围的河跑了一通。

我不厌其烦地写这些例子,是因为我对于所有事情,都用项目管理的观点来看待。而项目管理最重要的,一是项目意图不能随着时间推进而发生改变,二是资源配置要取得平衡,而忌讳用堆资源的手法,广义来说,这两者都是项目纠偏的要求。

我对于儿子的最大的赞美,是他已经比较炉火纯青的项目管理的思路和手法,这种做事方式移植于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的确受益不少。我在以往职场带团队时,对年轻人们用心也与此类似,可惜被人理解和珍惜的不多,不过在子儿子的身上,看到这种效果,当然已经十分的满意与欣慰了。

用这两个例子先说明整个旅程的完美。算是插叙一下。整个行程的收获,改用正序手法来写。

三、贺兰山和银川博物馆(9月27日)

在八月份的时候,有一位经人介绍的朋友,他当时正好在银川做项目,就他项目上的一些行业观点进行过交流,朋友又把他去贺兰山的照片发给了我,这在客观上使得我这次出发第一站即赴银川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喜感,更使我对这次去贺兰山充满了热情。

银川住的酒店,是被店里称为在银川“唯一的中端智能酒店”,的确让我感受到智能,因为我工作多年,真的是第一次不是将房卡插在门边的小槽里取电,而是将门卡放在一个感应盒里,房间的窗帘是自动感应关上的,大概为了保护隐私,而我是习惯将窗帘打开的。灯则是随着人过去自动开,人走远自动关,这个东西现在已经不稀奇了,但在我参加工作的时候,这种“灯只在你人所在场合打开”的场景,可是被当作“未来世界的生活状态”来憧憬的。

晚间12点多到达银川,儿子开车到出口处接。他说,也曾想过不进停车场,用随到随走的形式,这样你们可以少走路,但这样你们就有一个需要问路摸索,与我相遇的过程,在出口处接,你们就不用费心了。

有句话叫什么来着:最高的修养,是让跟你交往的对方感到舒适。我对这点特别在意,遇到言行举止千方百计要给对方难受的人,一般都会躲开。当我有朝一日无论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还是外部的刺激,导致我对人不再舒适了,我就会选择独处,用来平静自己,不要让自己在“令人不舒适”的状态持续太久。

穿着短袖到达旅店时,大厅的保安说,他们都是穿长袖了,只有中午才可能穿短袖。

27日就是完整的一天。

虽然是凌晨2点躺下,但休息得非常好,早上6点起床,手表显示体力恢复到100分。先在这个1000多米海拔的城市里,围绕着酒店附近做了一个40分钟跑。城市显示出一个成熟城市应有的特色:上班的人群,相对于头天夜间显得比较密集的车流,边吃东西边赶路的上学的孩子,时不时受着家长的一两声催促,穿校服的大孩子骑车带着同样款式但小一号校服的小孩子,路边的小吃摊,时不时从在建工地里窜出一只狗,以“见怪不怪”的老江湖神态,随意地瞄一眼跑步而过的外乡人,可能在奇怪这个人为什么穿短袖短裤......

回到旅店吃完比较满意的早餐,从容地直奔贺兰山而去。

1、贺兰山

贺兰山离住宿地约70公里,开始听这个数字感到有点距离,但在随后接下来的日子里,这类距离就当是“抬脚就到”的意思了。

虽然还是上班日,马路上的车逐渐多起来,但总体来说银川的交通非常顺畅,我们走在上班的车流里,很顺畅地走上了环城路,这已经很少有车辆了。待走上G6后,都说可以顺着此道直接开回北京去,这种感觉很奇妙,人在外地,遇到与家相通的水和路,总会有这种联想。

沿途真正感受到“塞上江南”的味道。这里的地势地貌常常让我与江南的景致相混淆,当跨过阅海大桥时,我真的有点身处江南的感觉了。已是秋天的收获季节,远远看去,田里有的剩余物感觉是收割水稻后的稻桩----更像江南了。

接近贺兰山的时候,儿子说跟在美国加州开车行走的感觉很像:一条方向笔直、但水平面时有起伏的大道,没有几辆车,远远地垂直向山体冲去。而我的主要观感,是觉得贺兰山的山体,整体展现出一种“曝光过度”的照片的感觉,色泽灰中带亮,带有浓厚的沧桑感,也透出很深的坚固感。

贺兰山的主要观赏亮点是两个:一是世界瑰宝级的贺兰岩画,二是贺兰山体本身以及在山上活跃着的岩羊。

岩画其实在世界各地都有,但根据沙盘展示介绍,贺兰山的岩画铺排面积之广、绵延距离之远,却是少见的。而其中“太阳神”则是核心代表。整个博物馆的广场门口,就按照太阳神的图案做了个大的图案,占据整个广场。随后我们亲自到这个太阳神岩画的原址原迹去瞻仰了一下。

岩画之所以神秘,是因为没有一个它属于什么年代的确切结论,而从博物馆了解到,如何鉴定其年代的方法论,却有许多种(好像有十几种),这就显得更加神秘。我们过去读历史,是把事件放在时间轴上去建立知识架构的,而在这个“具体年代不能断”的课题面前,难免不把眼前所见,与UFO,ET之类的题目相关联。

也正因为年代久远,在随后的山体实际观赏过程中,有许多原迹,在我们外行人看来非常模糊和不可辨认,场馆方通常在这样的原迹上方插一面红旗,然后将根据原迹制作的画面,把主体抽象突出出来,树在旁边,标上途中内容,让观众能够在原迹上对照,这是一只羊,那是第二只羊,那是一只眼睛......等等。

岩画博物馆是了解岩画的最好途径与场所,建筑规模中等,陈设也中规中矩,里面除了介绍贺兰山本身的岩画,还有对世界各地的岩画和史前遗迹(如南美的石头阵等)进行了介绍。我夫人家的著名摩崖石刻,也在其中介绍,令同行的夫人和孩子很有亲切感。

关于岩画博物馆就如此简单介绍一下。

从博物馆出来可以上山,我用跑步表记录了一下轨迹,沿着观赏小道走,总共也就4公里左右的路程。近距离观赏山体,不是一个好的途径,山的美通常都是从远处才能体察出其壮美,而这个4公里的游走,主要是沿途观看在山体上的岩画原迹,是在博物馆里参观后的户外延续,不是看山本身。不同的观赏目的有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诉求和立足点一定不能搞混。要说体验贺兰山的壮美,那还得通过第二天驾车跨越贺兰山去体会。

2、贺兰山岩羊

一定不能遗漏的是贺兰山岩羊。这种羊过去在电视节目上看过,在陡峭的石壁上可以来去自由,逃避天敌雪豹的追捕。它们甚至可以在薄薄的石壁上四肢呈一线地排列,以便自己能够落脚,真的令人感慨大自然的进化力量。

这次因为主要为拍胡杨林,带了广角镜头。老友峰哥提醒我,长焦也有用,那就在遇到羊或者骆驼的时候用得上,为此带了一只徕卡90/2.8的镜头,装在轻便的NEX7上,这样就相当于全画幅规格的135毫米视角。但羊都在山上,实际是远远不够的,从山下往山上拍,300毫米的焦距,都未必能捕捉到一只羊比较满画面的构图。但出门带镜头,在“合用”和“便携”之间,永远有无法解决的矛盾,只能取得平衡,我也习惯于“接受当下”,心安理得地用肉眼观看,放弃了拍摄的企图。

忽然一群羊蹦蹦跳跳地下山来,夫人说,可能是中午下山来吃饭了,平地里好像草多一些。我们在他们散开的平坦的戈壁区域走过去,横穿过它们身边,它们几乎不理会我们,大概这个地方人畜相处得的确比较和谐,遂得以让我比较方便地拍了几张,照理90毫米镜头是拍不到这样的特写的,好在NEX7虽然是老得没有人多看一眼的老机器了,但它那当年惊世骇俗的2400万像素,让我在后期有了裁剪的机会。最终能够在裁剪到几乎100%展现时依然得到结像如此结实的画面,我相信一是来自高像素给出的裁剪余地,二是得益于徕卡。

顺便说一个题外话,经常被新购器材的人们问到该买多少像素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很少做大量的裁剪(严肃的摄影者一般都会尽量在拍摄时把构图做好,而不是用随心乱拍,后期在画面里抠的形式),我真心建议小像素为宜,我1600万的机器出20寸一点问题没有。小像素有两个天然的优势:一是同样面积的感光器上,像素越多,像素压缩比越高,理论上同等技术条件下成像越差;二是像素越大的文件,后期管理也越麻烦-----可以说,以像素大为器材好的论调,一是暴露自己菜鸟本色,二是厂家的噱头。但我一般会装一台小机器加长镜头,就是为了应付距离过远,后期可以预期地需要裁剪的用途,这个“需要裁剪来弥补镜头不够长”的拍摄需求,机器像素可以高一些,但考虑到裁剪意味着画面放大,放大就意味着暴露各种成像瑕疵,所以,派这个用场的镜头一定要结像扎实,像场平整的好一点的镜头。

3、韩美林艺术馆

我真的没有想到,有人会在这个地方建艺术馆,更没有想到,馆主韩先生是厉害到这样程度的一个大艺术家。

我不懂艺术,也就不知道从什么角度,以什么笔法去描述(崇敬)艺术家比较得体,总而言之,在我看来,这是为书、画、雕塑、刻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的大家,更有甚者,过去比较熟悉的什么某版被热藏的纪念邮票啦,奥运福娃啦,等等,几乎我在生活中感觉到属于现代艺术作品的,恨不得都是出自他手。令我想起达芬奇。

拙劣的文字不足以表达我的崇敬,传递给观者的信息也不全乎,还是用几张图比较直观地记录下来。

贺兰山之行时间非常充裕,从银川出发,午后就可以回到城里。手抓羊排是当地最有名的食物形态,从大众点评上很容易就搜索到令人满意、价廉物美的好去处。

4、银川博物馆

下午在城里,参观了银川博物馆----逛博物馆是儿子小的时候的主要节目之一,这是最简捷的增长知识的途径。在其小学时代,手持一本博物馆通票,跑遍了北京城里的所有博物馆,连远在房山的北京猿人博物馆都去了若干趟(我自己在小时候看到北京猿人头部复原像,还吓得哭呢。)我作为专职司机,在那段时间通过博物馆这个话题对孩子的陪同,至今令我感到很欣慰。而小朋友擅长认路的天分,正是在那出行依靠纸质地图的年代,在某次从北京猿人博物馆回来途中,孩子纠正我走错路的那一次,首次体现出来的。从那次出行起,我从原来的我主办、孩子跟办,向遇事可以互相求证的、以他为出行安排的合作伙伴的视角演变,慢慢地演变到如今他主办、我跟办的地步。

银川博物馆是当地最大的官方博物馆,介绍了宁夏平原的发展历程。开首一尊李元昊雕塑,就开宗明义把这个主题和宁夏的历史给点明了。

在这个蕴含着丰富石材资源的地方,博物馆里有这样的石头盛宴,不足为奇。要是没有,我倒会觉得奇怪。

四、跨越贺兰山到内蒙古额济纳(9月28日)

如果说,在8月中,我跟新相识的朋友半开玩笑地提到去他在做项目的银川去看望他,并且一起去观赏贺兰山,这件事曾经在脑子里动过念头的话,那么跨越贺兰山,则是我连做梦都没有想过的事情。

但是,这一天,我们就要奔赴近1000公里,从塞上江南,向西跨过贺兰山南端,再总体向北跨过内蒙古的西部全境,到达内蒙古的北面国境线附近。

从地图上看,内蒙古像一条横缀在地图上方的条幅,稍微带点右上。其形状中间略窄,两头相对较宽,而我们要走的,就是从银川跨越贺兰山进入内蒙古境内,并把左手抓的这个较宽的部分,全线穿过,从南往北,到达北面的边境。

这是路线图,我把它放在更大的范围内来看,真的还是蛮远的。10个小时是自然的。

我第一次见戈壁,是在1997年的美国,在前往Las Vegas的途中,当时的感觉就是荒凉与辽阔。但当这次沿着跨省国道一头扎进贺兰山时,我才体会到比前一次更加强烈的“辽阔”的感觉。

贺兰山是坐落在宁夏与内蒙古接壤部位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脉,在全国山脉家族中,就体型来说,它是个小弟弟,绵延体量与位于其南方同走向的六盘山,以及华北的燕山、华南的南岭等差不多,长200多公里,宽约30公里,平均海拔2-3000米,最高峰在宁夏境内,3556米,西面较缓,逐步没入阿拉善草原,融为一体。

从这张拍摄于银川永宁县境内的照片来看,这是一条上坡路,但并不陡,也没有高原反应。

下面这张图是从贺兰山出来,道路渐渐没入内蒙古草原,这个地方已经属于阿拉善盟了。

阿拉善盟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后来几天,我们不管怎么奔跑,都在它的怀抱里。

1、中途去了趟“森林公园”

看到在戈壁滩上有“森林公园”,请不要吃惊,事情是这样的:现在很多人都在做一个项目:贡献每日步行次数,以此贡献作为资格,达到一定水平,在阿里的一个网络平台的“森林”认养一棵(资格够的话可以多棵)植物,这个网上“森林”的线下实际地点,就在我们行进的途中,儿子在那里认了一个叫“梭梭”的植物。我们开车到达后,只能凭地理位置认定一篇区域,当然实际是无法辨认出哪一棵梭梭姓宋。

下图中右边的区域就是所谓森林,看来植树造林任重道远。

但在这里引起了我一个警觉:由于把这个中途地点设为第一段导航的终点,等从这里重新出发进行导航新一阶段的定位时,发现没有移动信号,在导航上搜寻下一个目的地的时候,需要用到移动通讯,这样就无法规划下一段导航。好在只有一条路,顺着路开,待手机出现信号后,再确定精确的目的地位置-----这时候已经进入内蒙古的牧区啦。

所以,在随后的出行中,我尽量把导航重点设到目的地,中间的用“途径”,来确保“不到终点,绝不退出”的效果。

由于公路多开辟在峡谷等低地,所以走这条路有几个特征可以概括:

l 没有高原反应;

l 从东向西可能会有逐步爬坡的感觉,但进入内蒙境内,则下坡缓而长,没有惊险的感觉,甚至下坡的感觉都很轻微;

l 全程约9-10个小时,沿途全是戈壁,因此,适当地携带食物和水是必要的,但也不必过多准备,就当做个点心。我们下午四点钟到达京新G7高速上的内蒙一侧的乌力吉服务区,吃自备的自加热米饭,服务区本身也提供正餐;傍晚7点前到达额济纳,由于自然时差的关系,太阳还没下山。

2、乌力吉服务区

到这个乌力吉服务区的地点,在地图上已经很靠近国境线了(事实上,从这个点开始,是向西一直沿着国境线在行走)。我时不时地与好友进行着位置同步,我的老友郭老开玩笑说,这是要出国了吗?

郭老是我朋友里最有才学的人之一,且擅长户外,他对地理尤其精通,他之所以要把我的位置在他的手机上的展现截图下来,实在是因为在地图上,我是红的,他是蓝的,红的真的好像已经落在国境线上的样子。

说到乌力吉服务区,有必要插播一下:京新G7高速开通之初,有一段500公里不到的无人区,连加油站都没有。按照一般油箱50-55升来算,高速平均油耗比城里少一些,小排量到中排量车(2.4以下吧)大约7-9个油,好车可能10个多油,在最后有个可以加油的站加满油,将将能开出这段无人区,据说更大油耗的车,就要自备油桶了。

这个曾经的“进无人区前最后一个加油的机会”就是乌力吉服务区。

现在据说“无人区”已经成为历史了,大家可以放心驾车从北京到新疆了。

走在这条路上,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想起岳飞那首《满江红》,“踏破贺兰山阙”,为了要去“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途中,我们都不禁感慨,古时候作战真的太不容易了,从都城临安(杭州)要到这样遥远的地方作战,后勤补给、兵员补充、行军问题等等,真的多了一分对古代驰骋边疆的将帅们的景仰。

3、进入边境地区的额济纳镇

因为还不到假期,沿途人很少,这点在重大的服务区里看车和人的数量就可以判断出来,跑在路上,则更是常常不见人影。在这个服务区吃饭休息后,剩下的只有三个多小时的车程了。由于额济纳已是边境,所以从国道转往市区路之前,进行了一次身份证登记,但由于人少(总共受检的只有两辆车,我是头车),所以很方便。

上文说过,额济纳这个传说中的“镇”,其街道整洁、规划有序、市面繁华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之前的想象,比一般的县城还要好些。关键是人少,使得开车走在路上,十分惬意。我进镇的时候,就发心明天早上用脚步在附近画圈。

到了住处,民宿所在的小区和居住之美、之满意,我在上文已经提到过了,不再赘述。

要补充一个信息:接待我们的房主家女儿是刚毕业没多久的大学生(在这个地方出大学生不简单啊),她在回答我们向她请教胡杨林观赏注意事项时介绍说,胡杨林总共就这么三两个星期的观赏期,如果遇到10月下旬起风,叶子很快就落了。所以,虽然镇上只有3万多居民人口,接下来的旺季(主要以国庆节为起点),会有70来万游客涌入,“即使我们现在的住房,最多的时候住过20多人近30人呐-----假期起价格当然也不是这样的了。”拿这话对照我们当时人少车稀的现状,不禁暗喜。

因每天只能发一篇,未完待续,下集才真正进入旅游期和摄影创作期,将有大量图片呈现,敬请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