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皇家图书馆

异域旅行,要了解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历史,除了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和古迹景点外,图书馆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地方,其丰富的馆藏史料更能让你获取到大量的资料。因此,哥本哈根的丹麦皇家图书馆也就列入此次行程中的必到之处。丹麦皇家图书馆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北欧地区最大的国家图书馆。它经过了多次的修缮和扩建,原有的古老建筑都完好保留并沿用至今。

丹麦皇家图书馆始建于1648年,当时的国王弗雷德里克三世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国王,他除了派人到欧洲各国购买大批的图书外,还通过图书交换、接受赠书或进行战争掠夺等方法增加藏书室的图书。由于皇宫内的图书不断增加,原有的藏书室显得狭窄无法满足藏书的需要,为了解决库存问题,国王便在当时的皇宫克里斯钦堡旁建造了一栋仿巴黎马扎兰主教图书馆的建筑。从此,为丹麦皇家图书馆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697年,当时的丹麦国王颁布了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呈缴令”,规定所有印刷厂都要将生产的印刷品上交一份给皇家图书馆。呈缴令后来被丹麦国会立法,并一直延续至今。因此,皇家图书馆里保存了大量印刷厂上交的图书、杂志、手册、报纸、广告、传单、明信片、图片、票证、公文等,再加上通过其它渠道获得的书籍,使皇家图书馆的藏书急剧增加。

1849年,丹麦从皇权制转入君主立宪制,皇家的私人藏书也划归了国有,图书馆内仅向王室和学者开放的藏书也开始向公众开放。到了18世纪,科学文化有了显著进步,根据时代的要求皇家图书馆对藏书目录进行了整理。此时,丹麦国会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又专门拨款在原图书馆边建设了一座新馆用来藏书,因这座新馆为红砖建筑被称为“红楼”。

到了上世纪60年代,馆藏图书的数量剧增,皇家图书馆也显得拥挤,这对图书管理和保护工作带来了危机,许多图书不得不存放在哥本哈根市的其他地方。丹麦政府只好在“红楼”的背面即靠近运河的一面建了一座新楼,人称“汉森楼”。

1989年,丹麦皇家图书馆与哥本哈根大学图书馆合并,并直接归丹麦文化部管理。随着世界进入数字化时代,图书出版和发行量大增,丹麦政府决定对这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图书馆进行修缮扩建。由于丹麦皇家图书馆地处哥本哈根市中心,扩建工作必须在尊重历史、尊重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新馆扩建不能从视觉上影响主体建筑群。经多方考证,利用运河地带扩建图书馆,增建一栋新楼,并设计一个封闭式的玻璃廊桥,横跨马路与“汉森楼”相接。这座新建的建筑就是人们所称的“黑钻石”。

“黑钻石”的设计其实很简单,整个建筑物呈一个黑色的长方体形状,外形上为了追求璀璨的效果,外墙不是采用垂直设计,而是像钻石的切割面一样。“黑钻石”的命名源自建筑本身光滑明亮的黑色花岗岩外层,当运河的波光反射在岩体表面时,就好像钻石般的光泽。据说,这栋前卫的建筑差一点就被起名为听上去怪怪的“黑方”,幸好时任丹麦文化部长提出了“黑钻石”的备选方案,它才获得了一个和外观相称的名号。

“黑钻石”内部的中庭是这座建筑的亮点,一条大型分割线将大楼分成两部分,使中庭光线充盈。中庭连接着城市与室外的运河,也连接着图书馆的新旧大楼,巨大的铁框梁托起20多米高的落地玻璃幕墙,俨然是个新式城堡,护卫着丹麦的文化遗产。不过,建造这个中庭还是付出了不少代价,由于北欧地区气候寒冷,玻璃建筑保暖性较差,为了周全前卫的视觉效果,只能在保温或隔热方面做出一些让步。

踏上中庭内设置的自动扶梯,再转乘电梯上到顶层,在自动扶梯的上方横跨着一个18米长的玻璃天桥,将两翼侧楼连接起来。站在玻璃天桥上,透过玻璃幕墙向运河方向望去,阳光洒在蓝色的水面上闪闪发光。这条穿过哥本哈根城区的运河上,一座红色步行桥梁映入眼帘,桥上立有五根白色的立柱,远远望去这座桥犹如漂浮在水面上的中世纪古帆船。红色的桥身搭配白色的十字形桅杆,又构成了丹麦国旗的颜色。

“黑钻石”外的天气非常的好,运河的水面上不时有游艇缓缓从对面的水道驶来,游艇上来自各地的游客纷纷举起相机,对着“黑钻石”按动快门。丹麦皇家图书馆是哥本哈根最重要的建筑地标,而图书馆新扩建的建筑因其巨大的黑色抛光花岗岩石斜方体外形,更是让图书馆闻名天下,“黑钻石”也成为哥本哈根旅游的新景点。

“黑钻石”除了具备图书馆通常的主要功能外,在一楼还开设了小型书店、咖啡馆、餐厅,为经常光顾图书馆的读者和往来的游客提供服务。它还建有国家摄影博物馆和一座拥有600个座位的女王音乐戏剧大厅,每年都安排数十场音乐会、研讨会。另外,还有许多个人、企事业机构在这里租用大小场地。

走过“黑钻石”和“汉森楼”的结合处,也就是从简洁现代的新馆直接步入了典雅怀旧的老图书馆,刹那间有如穿梭时光的感觉,不禁令人赞叹新旧建筑艺术的完美接驳。

在这里可以看到不少正在阅读的读者。丹麦公民只要凭个人的“国民号码证”就可以领到借书证,读者也可以通过电话和网络申请借书,也可以来图书馆的阅览室借书。但图书馆对外出借图书比较慎重,读者必须等待二、三天才能得到是否同意外借的通知,从阅览室借阅资料大约需要等候两小时。

丹麦是一个十分重视文化、历史的国家,丹麦社会所弥漫的尊重知识的气氛,可以从图书馆建设中窥见一斑。走过“汉森楼”,再往前走是“红楼”的检索处和阅览室,这里有不少市民和大学生正在阅读或检索图书目录。来图书馆阅读的大学生中以理科生居多,虽然目前理科院校里的图书已在这几年实现了数字化,学生们无需再来光顾图书馆,但好多学生难舍纸质书籍,更留恋皇家图书馆里的氛围。

看到正在静静翻阅电子书籍的读者时,我不由自主地放低了脚步声,再漫不经心地走进阅览室。这里的氛围极好,除了年长的外,还有好多青年瘫坐在椅子上看书,瘫,意味着有些萎靡,或许在这虽有些不妥当,但整个身姿确实如此一般,精神丰富,忍受一点点的身姿不适又有什么呢。图书馆真是一座城市的内涵,是陶冶情操充实大脑最好的场所,去一次就会增涨知识,去一次便觉人生充盈了些。

在图书检索处,可以看到沿着墙壁放置着大量的检索柜,柜内的检索卡有的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1920年,丹麦进行了图书馆改革,皇家图书馆成为专门收藏神学、人文学、社会学的图书馆,其余的书籍并入了哥本哈根大学图书馆。现在,皇家图书馆引进了欧洲最先进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任何书籍都有电子版本,只要用电脑查询关键词都能够很快找到。但是,尽管如此,古老的图书检索卡片仍然被保留着。

当走进图书馆的藏书库房,我被库房内收藏的大量书籍惊住了,巨大的库房被铁框梁分成5层,每一层都摆满了书架,这里真是一座书的海洋。库房内既藏有稀世的古根堡头版《圣经》,又存有二战期间的传单、印刷品,以及游击队使用的密码小纸条。从15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丹麦本国书刊报纸、国家级别研究著作,都能在这里找到。红砖楼房也好,“黑钻石”也好,在丹麦人眼里,它们的价值与《圣经》和小纸条一样,是无价之宝。

皇家图书馆的馆藏体现了每一个时代的文字、字体、格式、纸张材质、规格、装订和流通方式,反映出不同时代的文化发展和生活方式。丹麦人保护文化的意识很强,许多个人或组织将自己的藏书捐献给国家,图书馆还时常向社会征集各种题材的资料。对于中国人来说,丹麦最有名的文学家就是安徒生了,在皇家图书馆的抄本部里收藏有安徒生全部的草稿、笔记、记录。此外,图书馆还收藏有许多名人的手稿,这些手稿时常在馆内的展览室里展出。

站在皇家图书馆外的运河旁,望着美丽的运河。我不由得深深感叹:丹麦也是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它曾经的疆域包括了整个北欧和西欧部分地区,这座图书馆就是历史的守望者,它记录下了丹麦的历史变迁。穿越历史云烟,翻开古今长卷,悠久灿烂的人类文明,在文字的记载中留下了永恒的光彩。数量宏富的图书典籍汇成了人类发展的长河,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文化传播的承载物,在积累、保存、发展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毫不夸张地说,历史的记忆,文明的传承,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书籍,离不开图书馆。人们曾经幻想网络时代是“无纸”的、不再需要图书馆的时代。但事实证明,网络虽然丰富多彩,但同样瞬息万变、良莠共生,而那一股股温暖的书香自人类发明纸张以来已经永远地成为无法割舍的生活印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