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就是手牵着大象走,老子的无为就是放下手,让大象自己走
《老子》的第二章从美与恶、善与不善开始讲起,一共讲了八组的阴阳对立,而这些阴阳对立,都是由于人从各自的角度各自的立场的比较而产生,因此,其实这些阴阳对比,如果上升到形而上的道的层面,则成为一种不真实。
那么,面对这些比较而产生的现象世界,老子所主张的最高的应对方式是什么呢?
老子说: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得到的启发是圣人如何处事,如何行教。圣人如何处事呢?“圣人处无为之事”。圣人如何行教呢?圣人“行不言之教”。如果我们把无为理解为不作为,那么不作为如何可以处事?如果我们把不言理解为不说话,那么不说话如何教导别人?
显然都不成立。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我们以“处无为之事”为例。首先是老子“正言若反”的原则,需要阳就要有阴,需要易就要有难。因此想要为,就要无为;想要言,就要不言。其次,无为和不言,不是不作为,也不是不说话。
无为是《老子》一书的核心智慧,在八十一章中反复出现。如果把老子的思想用一个词汇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无为。
那么,无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老子的无为有两层相关的含义。为了说明这两层相关的含义,我们先来看看“为”这个字的造字源头。
“爲”的篆字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字形,看起来特别像一个动物。《说文解字》对它的解释是:“母猴也。其爲禽好爪。”原来“爲”是一只猴子,而且爱用爪子。爱用爪子的猴就是“爲”。这种解释有点太奇怪了,实在让人摸不到头脑。但按照《说文解字》作者许慎能看到的字形来推测,能把“爲”字解读为猴子已经很难为他了。好在我们要比他幸运多了,因为我们可以见到比篆字字形古老很多的甲骨文。
当我们看到甲骨文字形的“爲”字,《老子》中的无为一下子就变得清晰了。
原来甲骨文的“爲”字,由一只手和一头大象组成。
“爲”是什么意思?“爲”就是手牵着大象走。
无为是什么?无为就是放下手,让大象自己走。大象走,你跟着大象走,就是“为无为”。
那么大象象征着什么?老子曾经说过:“大象无形。”象是古人能见到的最大的动物,所以古人时常用象代表世间万象,所以万象的象、现象的象都是用这个象字。而大象象征的则是万象背后的那个主导者,是那个无形的象。无形的象其实就等同于老子“寂兮寥兮”的道。
由此我们就搞清楚了老子无为的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究竟义,也就是指形而上的道。佛教当中的涅槃如果翻译成汉语,对应的就是无为。这一层含义的无为是指本体论的无为,与佛教的涅槃寂静相当。除此之外,还包含由究竟义的道生发的控制万物运行的法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道。第二层含义则是遵循道的法则而行,顺随世间万物本来的运行法则,而不加人为干涉。
老子在这里讲的“无为”,是无为的第二层含义,这个第二层含义就是不加人为干涉。从这个层面理解,无为就是顺势而为,不做逆势而动的事。
不言则是在语言方面对无为的递进。可以是真的不言,也可以是不做逆势之言。
接下来老子说: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那么,这个“万物作焉而不辞”的主体是谁呢?是万物本身还是另有其人?读到后面的“功成而弗居”,我们就可以知道不是万物本身,而前面讲到的圣人。
那么,圣人是谁?表面上看就是不同凡人的圣贤,实际上是道在人这个层面的外化。那么,这段话怎么理解呢?这段话的大意是说:
万物兴起而不去加以管理或者干涉,万物生长而不据为己有,即使做了努力也不自恃其功,觉得自己了不起,功业成就了而不当作自己的功劳。正是因为不当作自己的功劳,所以功劳不会消失。
总而言之,是因为不要而得到。
老子的这种说法看起来非常奇怪,而实际上确实如此。其原因就是一件事从表象上看是一回事,而从根本上看则是另一回事。而我们普通的人却只愿意从表象上看问题,而不喜欢从根本上看问题。正如老子所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不管老子你怎么说,我就是不听。(一苇 老子《道德经》经典解读音频正在喜马拉雅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