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城文学》总第264期
《婆城文学》总第264期(2021.06.24)
目录
婆城小说
一玄长篇旅游言情小说《穹窿八部》之《古砦迷雾》(连载之16)
婆城诗词
本期上刊诗人:雨诗
婆城散文
独舞风铃:雨中散思
吴岳辉:话说穹窿(连载之一)
《穹窿八部.古砦迷雾》第#一百四十六章 太白渡 (1)
诗仙李白
四人来到路边的一块裸露的山岩下,远远地看见“放生河”三个用朱漆填写的石刻。这三个字,比较河边笔法古朴的三个行书字,是更为灵动活泼的草书,特别是“生”字,如果不是连读,基本上不容易认识了。
余火炎道:“两个妹子,你们看,这三个字写得该是很有个性吧?我们经常在报刊杂志上看到当今许多的所谓书法名家的字,和这三个字比较起来,那都算不上很高的水平了。我认为,这几个字的功力仅次于河边的三个字,即使不是李太白亲自书写,也应该是和李太白的水准相差不太远的人书写的。不然,怎么敢在后面落款青莲李题……”
焦集芳跑到最前面,抓紧时间拍摄之后,惊呼道:“仪涵姐,余老师说得不错,落款上真的是写的李青莲题也!”
李文龙笑道:“阿芳啊,看清楚看明白,不是李青莲题,是青莲李题。”
王仪涵问:“李校长,这个'李青莲题’与'青莲李题’有什么区别吗?”
李文龙道:“这个,书法的落款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定。不过,按照一般情况看,'青莲李题’是作者亲自书写得可能性要远远大于'李青莲题’。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石刻版本的字,应该是真迹的可能性较大。”
焦集芳道:“既然这个是真迹,那河边那三个字没有落款,是赝品还是真迹呢?”
李文龙道:“我对此研究了很久。也查阅了大量同期的书法作品,特别是唐宋以来的书法名家作品。单从书法艺术所达到的水准而言,放在唐宋以来任何一个时代,都属于名家作品之序列,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唐代大诗人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因他的诗名太大,掩盖了他的书法才华,其实他在书法方面也很有成就的。为了研究李白的书法作品,我们寻找了各种古籍,最终在故宫博物院找到了被鉴定为真迹的李白的书法作品《上阳台帖》。”
焦集芳道:“那上面的字和这儿的字是一样的吗?”
李文龙道:“不敢说是一样的,但其风格确实有神似之处。《上阳台帖》是李白所书自咏四言诗。纸本,纵:28.5cm,横:38.1cm。草书5行,共25字。全文是'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一行。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卷前后及隔水上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彜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可见其真实性毋庸置疑了。”
王仪涵道:“根据您的研究,李白的书法作品有什么特色呢?”
李文龙道:“我自己对于书法钻研不深。我和夫人一起研究的,余老师可能说得更精准一些。”
余火炎道:“我对于书法也只是达到喜欢的层次,距离研究或者说欣赏都还有不小的差距。我根据有关资料,得出一些基本的结论供大家参考。据孟綮《本事诗》记载'玄宗命白为宫中行乐诗,二人张朱丝阑于前,白取笔抒思,十篇立就。笔迹遒利,凤峙龙拿。’其中得'笔迹遒利,凤峙龙拿’我认为就是李白书法的主要特点。根据这八个字,我们再看'放生河’三个字,是不是完全符合呢?”
焦集芳和王仪涵一边看山岩上的字,一边翻出河边上拍摄的“放生河”三个字,王仪涵点了点头,慢慢地说道:“不说不像,说了再看果真很像。特别是'凤峙龙拿’四字,你们看,说得多么贴切!”
余火炎接着说道:“另据宋《宣和书谱》记载,宋廷内府收藏的李白书作计有行书《太华峰》《乘兴帖》两种,草书《岁时文》《咏酒诗》《醉中帖》三种。《爱酒帖》虽有宋克、沈度、王铎等跋文,但历代著录甚少。据此可间接证明,李白不仅擅长草书,也擅长行书,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啥河边的'放生河’三个字为行书,而此处石刻为草书的原因——人家两样都擅长,故意任性挥洒嘛。”
焦集芳道:“我们现在的人能写好一种书体都很不容易了人家李白可两种都写得好,我不仅要隔时空为他点个大大的赞,还将太白哥哥列为我的第一男神!”
余火炎道:“你的想法早就被人占先了。《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行草诗,其落笔天纵,收笔处一放开锋,宋黄庭坚评李白的诗与书云'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山谷题跋》) 。你看看人家老黄同志说'其行、草殊不减古人’是不是也隔着时空为李白同志点了赞了?”
李文龙道:“我也很喜欢黄庭坚的书法,其书写的《幽兰赋》拓片复印件,我一直放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经常观摩,也感受到了内心深处那种渴望为黄同志隔着时空点赞的激情!”
焦集芳笑道:“李校长也有如此情怀啊。看来别小看了一幅小小的书法作品,流落在民间为我们提高了不少的艺术修养呢?咱们的文化旅游部门对这几个字应该是纳入了文物保护范围吧?”
余火炎道:“有什么保护哦,全靠我们这里的石头硬,不容易风华,这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不然的话,早就腐蚀风化掉了。没有了'放生河’三个字的遗迹,关于诗仙到此一游的传说就仅仅是个传说,再也不会有人相信的了。”
王仪涵道:“就算保留了这三个字,我们也基本上认可了这个字的书写风格和诗仙李白的书写风格很接近,有没有人,有多少人相信李白真的到此一游,我看还是一个未知数。我们要必须找到更多的钢鞭证据……比如,家族文化中有族谱,这些文献里有没有相关事件的记载呢?我认为咱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还可以进一步拓宽一些领域,力争找到无可辩驳的钢鞭证据。”
余火炎道:“我们家族是移民而来。在此地定居的历史不太长,只有发现了本地的原住民——自唐代以来的,才有一线希望找到相关的记载。不过,这个希望非常渺茫,据说经过元末明初与明末清初两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现在要想找到自唐以来的居民,只有看天意如何了!”
焦集芳道:“太难的事情咱们暂时不用忙去做,抓紧时间去寻找太白渡吧?”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穹窿八部.古砦迷雾》第一百四十六章 太白渡(2)
灿烂阳光下,我想起了你
——致罗世文烈士
文/雨诗
阳光灿烂,
在威远观音滩的河岸边,
我想起了你——
罗世文!
100年前,
你告别母亲,
离开家乡,
前往重庆。
甲等商校的围墙,
挡不住17岁的你
对真理的向往;
反帝运动的洪流,
汹涌澎湃
不停撞击你的胸膛。
闇公楚女的引导,
让你把这个世界重新打量;
共产主义的光芒,
将你的心底照亮!
从加入青年团,
到转入共产党,
你在革命的洗礼中
迅速成长!
获悉远赴苏联的安排,
你心绪难平。
歌乐山上,
你侧耳倾听,
想探知风云送来的
故乡久违的讯息;
朝天门外,
你俯首凝视,
想找寻江流带来的
母亲思儿的泪滴……
辞乡别母为革命,
忠孝难全忍泪行!
阳光灿烂,
在丹巴党岭山的雪坡下,
我想起了你——
罗世文!
90年前,
你是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27岁的你,
努力恢复党的组织。
为配合红军的行动,
积极组织农民暴动,
领导士兵起义!
怎能忘记啊,
1933年的那个8月,
你受中央派遣,
前往川陕苏区。
编教材,写讲稿,
你用渊博的理论知识,
丰富的斗争经历,
在省委党校简陋的教室里,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
宣传革命真理,
传播马列主义!
反对错误路线,
你被非法逮捕;
随红四方面军长征,
你是“戴枷”行万里!
“履霜自信有同情,
泾渭何愁不晏清”!
巍巍雪山记住了你,
茫茫草地记住了你,
记住了你白天行军的艰难,
记住了你夜晚挥毫的努力。
也记住了,
你在逆境中
高于天的革命理想,
坚如磐的革命信念,
硬过钢的革命意志!
阳光灿烂,
在息烽集中营的旧址上,
我想起了你——
罗世文!
80年前,
37岁的你,
在这里
创建了中共狱中秘密支部。
将这个没有共产党人
能够活着出去的“死牢”,
变成了新的战地!
你原本可以不来这里的。
1940年3月,
敌人制造“抢米事件”,
借机逮捕共产党人。
在撤离与留下之间,
身为川康特委书记,
“留下”是你的决定。
祠堂街的梧桐树,
忘不了你被敌人带走时
那坚毅的眼神;
望龙门与白公馆的刑讯室,
回荡着你坚决反对分裂
那正义的声音……
就这样,
你来到了息烽集中营;
就这样,
这个军统最大的监狱里,
第一次
有了共产党的组织!
筑建在军统魔窟的红色堡垒啊,
是地狱抗争的钢铁梁脊!
制定行动纲领,
领导狱中斗争,
让敌人的“狱政革新”
收效甚微,
让狱友的信仰信念
更加坚定!
也许,
你不曾想过,
你会成为《红岩》里的许云峰,
把名字刻进人们心里;
也许,
你未曾料到,
你在这里创建的狱中支部,
会在重庆白公馆与渣滓洞
重建并延续!
阳光灿烂,
在重庆歌乐山的雕像旁,
我想起了你——
罗世文!
75年前的那一天,
1946年8月18日,
42岁的你,
在这个名叫松林坡的地方,
和车耀先一起,
倒在了血泊里。
我不知道,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你想到了什么——
也许,
是母亲想要你却无钱购买的
那副棺木;
也许,
是爱人想要你却未能给予的
那份承诺……
但我知道,
你在感到即将献出生命时,
留下的那一封绝笔,
写下的是——
“决面对一切困难,
高扬我们的旗帜!”
敌人焚烧了你们的身躯,
将未烧尽的遗骨
埋进了泥土里。
多年以后,
在你们墓茔的旁边,
一座双人雕像昂然而立!
它是你们光辉形象的再造重生,
它是你们伟大精神的传承赓续!
阳光灿烂,
在威远青龙山的馆舍前,
我想起了你——
罗世文!
今天,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之际,
我又一次来到这里,
缅怀你。
深深地
鞠一个躬,
我要告诉你:
“从来壮烈不偷生”——
你的生平事迹,
我没有忘记;
“许党为民万事轻”——
你的精神品质,
我没有忘记!
我虽平凡,
却当如你——
无论未来的路有多远,
有多难,
我都会像你一样地坚持
信仰不变,
信念不变,
信心不变!
端端地
敬一个礼,
我要告诉你:
山河毓秀春常在,
人民幸福笑开颜,
今日之中国,
早已如你所愿;
国家强盛屹立,
民族复兴梦圆,
明日之中国,
更加辉煌璀璨!
阳光灿烂,
在你战斗生活过的地方,
我总是想起你——
罗世文!
*
&&&&&&婆城散文&&&&&&
雨中散思
文/独舞风铃
深夜,被窗外嘀嗒的雨声唤醒,索性披衣独坐电脑前,听着雨声,感受着夜阑人静,思绪纷飞,灵感如飞泉般涌来。于是,十指飞舞处便留下一串串文字。
清晨打开窗户,昨夜的雨仍在淅沥,还没有来得及梳洗,好朋友的电话就来了,邀我漫步——在雨中漫步。
朋友是个幸福的小女人,她的幸福令我们所有的女人羡慕,拥有一个帅气成熟疼人的老公,夫妻俩风雨同舟二十载,始终如热恋情人一般,每次见到他们夫妻总是这样的情景: 她的手紧握他的手,他轻搂她的肩,即使是在朋友的聚会上,经常也是十指相扣.....昨天我们再次聚餐,听她说起雨中的吊桥美丽极了,尤其是泛着水雾的水面飘渺如仙境,她说她和他经常在那样的天气散步,我的眼前就出现了一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景。相爱的人共撑一把伞在细雨中漫步,至真至爱永不老去,这是怎样美丽的一幅图画。于是我感慨的说,在这个我来了十年的城市中,还没有一个人在雨天里陪我散步陪我听雨呢,也许是我的遗憾触动了她,所以今天大早就打电话邀我散步,还邀请了青青草,她是我的另一个如水的朋友。于是,在寂静的水泥路上,在这个雨天,就有了三个在雨中漫步的女子,撑着雨伞,看着细雨迷离,听着雨水的呢喃,还有远处河水的哗哗……久违了,这种感觉!
真正喜欢雨天,是从读了戴望舒的《雨巷》开始的。在那个多雨的夏天,因教室漏雨,附近的学生都放假回家了,雨中的校园一片沉寂。我躲在宿舍里,不知从哪翻到一本重印的《望舒诗选》,便像饥馑的年代吃上了一席盛筵,《雨巷》那忧郁、惆怅的意境深深感染了我,那正是青春萌动,虽未涉爱河但满脑子梦想的年龄,《雨巷》展现了一片可哀可叹的情感天地,一个令人神往的精神世界。我仿佛在一夜之间由一个常在雨中嬉戏忘记回家的懵懂小孩,长成了一个懂得孤独、感伤和忧郁的少女。在以后的岁月里。我是沿着那种朦胧的情感走进文学的。在努力读书的中学大学时代,读诗、写诗几乎占据了我所有的课余生活。
雨天漫步,思维有些发散,我们就这样走着,静静的走着,感受着雨丝偶尔亲吻肌肤的清凉。雨天,对于所有的生物都是一首绵长的歌曲,轻轻的回荡着,没有刻意的选择乐符和节奏,就那么悠闲的、随意的流泄一种真实的厚重。
来这个城市十年了,这些年,大多都是在屋里感受雨,下雨的时候常做的事情是:看远处的楼群浸泡在密密匝匝的雨中,无言的坚守那份淡然的安宁,在雨点喧嚣的、浮躁的锤打中,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没有雨水的天空,让城市浮躁的人群在雨天享受一种安宁。
喜欢在雨天看书,有一种可以倾诉的渴望,在那些字里行间得到释放。文字与我是亲切的,就像雨天的雨水对于所有的植物一样,渴望一种涤荡一种舒展;喜欢在雨天写文字,听着雨点落下的声音,内心一片纯净,思绪和回忆便扑面而来,这时往往文思如涌,雨水将忧郁、感伤和创作的冲动彻底浇灌,使之发酵升华。
想起了小时候,那时候我最盼着下雨,喜欢穿上红色的小雨鞋,走在土路的泥洼里,雨汇在里面曲曲折折的流动,水色搭配着红色的雨鞋,是我童年很珍贵的回忆。还喜欢看大雨长驱而来,在宽阔的柏油路上,不见边际的在黝黑的脉络上肆掠而过。点点溅起的雨花在路面上一些浅浅的凹漕中,随意的绽放成朵朵雨花,仿佛是无边的草原上的点点的白花,安慰着孩子们枯燥、单调的眼。小时候的我们都喜欢在雨中蹦啊跳啊,任凭雨水打在脸上身上......
今天,也许是有朋友的陪伴,所以在淅淅沥沥的雨天忽然觉得积聚的忧郁也是幸福的。在雨点敲击雨伞的亲切的昵喃中,觉得自己真实的活着、存在着。我们三个在大坝上走了一个多小时,感觉到累了,就提议到河岸上看看雨中的河水,过马路的时候,看见了只小青蛙,朋友说,蛙过马路必还有雨。心想:就让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有你们在,我的心在这一刻是暖的。拿出相机随手拍了一些岸边的景色和浑浊的河水,来定格这一刻的记忆。站在岸边看着濛濛的雨,眼中不由得泛起了层层的雾气,没有理由只是习惯的感性而已。
印象中的雨和雨里的故事都是美丽的,很多的故事都是发生雨中:《魂断蓝桥》的经典一吻,《花样年华》的雨中相遇,《秋日思雨》的浪漫情怀,《因我和她》的雨中情缘……然而,不一样的地点,和不一样的人在一起沐雨、聆雨、观雨、淋雨的感觉却截然不同。和喜爱的人在一起沐雨,雨若甘霖,哪怕淋成落汤鸡,也愉悦无比;与情趣相投的人在一起聆雨,则雨声如诗,两耳贯乐,满心欢愉;跟文人一起观雨,则笑脸绽开,倾心欢畅,诗从口出,画意顿生……
我不知道:下次下雨的时候是谁陪我看雨,是谁陪我听雨。我不知道为什么常会因雨感伤,其实心里装着阳光,只是那潮湿的感觉容易让人联想。我问自己:可不可以不把雨水想成泪水,可不可以只接受雨中的清爽,让一切尘埃落定,让天空被清洗干净,让烦闷的感觉不再于角落里彷徨。
感谢陪我在雨中漫步的你们,给了我一次全新的体验与回忆。风雨人生路,与你们同行,我不再孤单。
****天下穹窿****威远风情****
话说穹窿2 穹窿名源
文图/吴岳辉
所谓穹窿,从字典字面而言,“穹”为上拱、凸现、突兀,“窿”为坑道、凹陷、峡谷,酷似“凹凸”二字。
民国中期地质专家岳希新《四川威远背斜中部构造现象之研究》论文中,提出“穹窿地质结构”这一概念,将古称“铁山”地质命名为“穹窿”地质。“这在中国或世界范围内,首次以“穹窿”命名地质”——2010年8月《四川威远穹窿地质景观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作者单莉莉、覃建雄、殷继成,作者系成都理工大学地球学学院 商学院。我们的地质地貌与“穹窿”形象无二。
岳希新等地质专家当年介于重点考察研究油气对“穹窿”南面荣县至威远近50公里的“背斜”状况以及新场镇河水曹家坝嗅水河天然气表象表述较祥细。而对“穹窿”核部的俩母山至船石湖周边“呈内逆外顺状”(《仁寿县志》1993年版)以及“穹窿”东北西面呈园弧状的“波纹、坑道状”地貌的表述几无,更不要说对穹窿地貌方山、台地、峡谷、坑道的表述了。
在众多地质杂志中均出现“荣威背斜”,从地质上讲有背斜,就有向斜。所谓背斜与向斜是同一地质不同的两面同时存在。“背斜”为缓坡背斜岩石地质,向斜为陡峭悬绝岩石地质。在总揽穹窿地质地貌时,南面似背斜状、东北西呈园弧似波纹坑道状,有背斜(南面)而无向斜。如果说在“穹窿地质地貌”中,前后中间再加上背斜与向斜,就更使人们对穹窿的概念与印象产生模糊。
穹窿地质地貌,国内一些地理书载、网载似“锥山”的济南“穹窿”、似“堆山”的苏州“穹窿”、四川“方山高台”的瓦屋山、非州多处“方山高台”等是完全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