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名医魏长春常用效验方百首】(中)
31天麻吴萸汤
处方:天麻10克(先下),姜半夏12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陈皮6克,炙甘草3克,吴茱萸3克,党参9克,生姜三片,红枣12克,磁石15克(先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平肝和胃降逆。
主治:耳源性眩晕,头昏,目眩欲仆,自觉房屋转动,恶心呕吐,耳鸣失聪,胃纳呆钝或吐痰涎,或偏侧头痛,脉弦苔薄白滑。
此方为半夏天麻白术汤合吴茱萸汤加味。前方能平肝阳,祛风痰,止眩晕;后方能温胃降逆止呕;复加磁石潜阳、宁心、宣耳窍。张仲景曾曰:“于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又,魏老以此方治疗厥阴头痛,颇为灵验。若厥阴寒甚,头痛剧烈伴有呕恶者,可再加细辛1~2克,以增强止痛之功效。
32
豆卷连翘茵陈汤
处方:大豆卷12克,连翘9克,茵陈24克,生姜3克,赤小豆12克,桑白皮9克,防风3克,生山桅9克,白茅根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解表清里,化湿退黄。
主治:适用于传染性肝炎,目黄,肤黄,尿黄,恶寒发热,肝区胀痛,胃呆,欲呕,脉弦滑或浮数,舌红、苔白黏或黄腻者。
凡黄疸有表证、瘀热、肝郁气滞者,根据魏老经验,应以解表为主,清里和中化湿为辅。其中大豆卷善于疏表逐湿、通利经络,合防风、生姜、连翘使湿热从汗而解;桑白皮、白茅根、赤小豆清热利尿,使湿热从下而出;茵陈、山桅清肝胆,化湿退黄。
33
清肝消炎汤
处方:茵陈30克,生大黄9克,山桅9克,黄柏9克,银花9克,连翘9克,蒲公英24克,白茅根30克,飞滑石9克(包)。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肝化湿退黄。
主治:黄疸型肝炎,肤黄,目黄,尿黄,肝区胀痛,发热便闭,舌深红,苔黄。
此方由《伤寒论》茵陈蒿汤、桅子柏皮汤加减而成。与上方主治有别,系针对邪伏于里,热入血分而设。其中黄柏、山桅、大黄为清泄血分湿热之主药;蒲公英、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茵陈疏肝胆,清湿热;茅根、滑石清热利尿,使湿热从小便而泄。
34
清肝饮
处方:银花9克,蒲公英15克,野菊花9克,紫花地丁15克,夏枯草9克,青蒿梗9克,桑枝30克,白茅根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适用于慢性或迁延性肝炎,肝功能长期异常,体倦乏力,右胁胀痛,烦躁易怒,或有低热者。
按语
凡急性肝炎变成慢性者,多因邪伏于内,或郁火,或伏湿,或积瘀,从而导致病情缠绵不解。本方由五味消毒饮加减而成。其中银花、野菊、蒲公英、紫地丁虽属寒凉之品,但质轻味薄,味辛甘,能祛无形之热毒而无劫阴伐胃伤正之弊;茅根凉血利尿;青蒿梗芳香透络,从少阳领邪外出;桑枝逐湿通络;夏枯草清肝散结。诸药合用具有清热凉血,透达肝经伏湿之功。
35
疏滞养肝汤
处方:柴胡9克,枳壳9克,白芍9克,赤芍9克,生甘草3克,香附9克,山萸肉9克,瓜蒌皮仁各9克,丹参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适用于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及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气滞血瘀之右胁胀痛,胃纳不佳,腹部胀满,或肝脾肿大,或黄疸未净,舌红、苔微黄者。
本方由四逆散加味而成。其中柴胡开郁消滞,疏理肝胆;白芍柔肝缓急;枳壳行气破积;甘草和中;赤芍活血凉血;香附解郁行气,除胸腹胁胀痛;山萸肉柔肝补肾;瓜蒌皮仁润燥缓急,宽胸胁;丹参养血祛瘀。
36
柔肝消炎汤
处方:生牡砺15克,参三七3克,茯苓9克,炙甘草3克,当归、生白芍、乌贼骨、玫瑰花各9克,川芍1.5克,香附、银柴胡各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行气活血、柔肝止痛。
主治:形瘦体热,肝区作痛,常有发热,烦躁,脉弦,舌红,妇女月经不调。
生牡砺散结软坚;参三七消瘀止痛;茯苓、甘草调和中焦;当归、芍药养血柔肝;乌贼骨调女子月经,去瘀止痛;玫瑰花疏肝活血;川芍活血散郁;香附调气郁;银柴胡养阴退低热。
37
滑氏补肝散
处方:当归9克,川芎3克,熟地12克,枣仁9克,木瓜3克,山茱萸肉9克,五味子3克,白术9克,独活6克,淮山药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养血益肝,宁心健脾。
主治:肝病日久,服药众多,体弱不健,胁肋隐痛,夜不安眠,腹胀心悸,失眠,或有低热,妇女月经稀少。
此方用当归、川芎、熟地三味,是辛甘化阳以益气;枣仁、木瓜、山茱萸、五味子酸甘化阴,生津液以补神。因肝脏体阴用阳,以酸甘补肝体,辛甘补肝用。加独活风药能熄肝风而调肝气。白术补脾阳,淮山药养脾阴。《金匾要略》有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用白术、山药即含此意。此方系元代滑伯仁所定,经魏老临床运用证实有效。
38
加味二金汤
处方:鸡内金15克,海金沙15克,厚朴9克,大腹皮、猪苓各9克,通草6克,白茅根30克,白鲜皮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利湿热,理气消胀。
主治:夏秋湿热黄疸,小便短少黄赤,腹部胀满如肿。
此方由《温病条辨》二金汤加白茅根、白鲜皮二味而成。其中鸡内金助脾胃,消积滞,佐以厚朴下气消胀;海金沙既清湿热,又能利尿解毒;猪苓利水消胀退肿;通草宣肺利尿;大腹皮疏气道,利水消肿;白茅根甘寒凉血,清热利尿退肿,善治黄黄疸;白鲜皮为治黄疸专药,能治热黄、酒黄、急黄、谷疸、劳黄。全方疏调脾气,宽胀消肿,化湿利尿,为预防黄疸变臌良方。
39
消臌利水汤
处方:过路黄、白毛藤、白茅根、路路通各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利水消胀。
主治:肝硬化腹水,腹膨大坚硬,起青筋,胸闷,动则气急,形体消瘦,脉弦或弦细,舌色深红,胃纳不佳,心情郁闷不乐。
本方药性平和,无伤正之害,能缓以建功。其中过路黄能清热化湿,退黄消胀;白毛藤清血解毒化湿;白茅根凉血止血利尿;路路通逐伏水,消肿胀。
40
疏肝散黄汤
处方:过路黄、白毛藤、蒲公英、丹参各15克,绵茵陈、白茅根各30克,路路通15克,柴胡6克,枳实3克,炒白芍、鸡内金、生黄芪各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肝消胀,化湿退黄,扶元达邪。
主治:黄疸变臌,全身面目皮肤黯黄,腹胀硬大,小便短黄,大便溏薄。
此为消臌利水汤加味方。加柴、枳、芍疏肝理气;茵陈化湿退黄;蒲公英清热解毒;鸡内金醒胃消食,软坚散结;黄芪益气扶元;丹参一味功同四物,养血活血。神志异常者可加神犀丹1粒研末分吞。
41
加味运大气方
处方:桂枝6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红枣15枚,生麻黄3克,细辛1.5克,淡附片6克,党参12克,茯苓12克,益欢散3克,镇坎散3克。
用法:前九药用水煎二汁,分吞后二散。
功效:温阳健脾,利水消胀。
主治:臌胀、肝硬化腹水,腹膨大坚硬起亮光,脾肾阳虚,心悸气急,肢冷便溏,胃纳不振,小便量少,下肢肿胀,脉沉弦。
此为《金匮》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因《金匮》原方被后人称誉为运大气方,故定名为加味运大气方。方中桂、麻、细辛温经宣肺;参、苓、甘草益气健脾;附子温肾散寒通阳;姜枣调和营卫;益欢散(活蟾蜍剖腹入砂仁,泥封煅存性)、镇坎散(西瓜大蒜泥煅存性)消胀利尿。全方运大气,通三焦。大气一转,气血通调,气运水行,肿胀自消。凡臌胀、水肿因元气虚弱,气血升降失调所致者,用此方治疗,常获奇效。《名医妙方精华千首》一书称本方为消臌汤。
42
五参五皮饮
处方:丹参9克,党参9克,北沙参9克,苦参3克,玄参12克,丹皮6克,生黄芪皮9克,桑白皮9克,青皮3克,地骨皮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扶正祛邪,理气活血,利水消胀。
主治:适用于久病体虚之结核性腹膜炎、肝硬化腹水等,腹膨胀痛,时有潮热,脉弦细,舌深红者。
本方具调和内脏,扶正祛邪,理气活血,利水消胀之功。其中丹参、丹皮入心,祛瘀活血清热;北沙参、桑白皮入肺,养阴生津退热;党参、黄芪皮入脾,补气健脾扶元;玄参、地骨皮入肾,补肾增液退蒸;苦参、青皮入肝,疏肝化湿消积。
43
软坚消胀汤
处方:木贼草、马鞭草、生麦芽各9克,红枣10枚,绵茵陈、对座草、白毛藤、白茅根、路路通各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软坚消胀。
主治:肝脾肿大,面黄肌瘦,脉缓舌淡苔薄,大便有时溏薄。
此方亦为消臌利水汤之加味方。其中木贼草软坚消胀;马鞭草破瘀坚,杀虫;绵茵陈清热,化湿,除黄;红枣健脾养胃补血;生麦芽消心腹胀满,疏补脾胃。合消臌利水汤四药而成以治实为主,兼顾其虚之剂,适合于虚体夹实证。
44
瞿鞭四逆散
处方:瞿麦15克,马鞭草9克,生白芍15克,柴胡6克,枳壳3克,鸡内金9克,镇坎散30克,虫笋15克,小金葫壶15克、茜草9克。
用法:水煎服、分吞镇坎散。
功效:柔肝杀虫、利水消胀。
主治: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症(虫臌)、腹大坚硬,小溲短少,脉软,舌淡。
请输入标题
瞿麦同马鞭草、茜草三药,用于消除体内血吸虫有一定疗效;白芍、柴胡、枳壳是四逆散去甘草,能调和肝胆气滞;镇坎散是单方,用西瓜、大蒜配制善治臌胀,能消腹水;虫笋、小金葫壶有宽胀排水利尿之功;鸡内金消脾胀,去积滞。若小金葫壶无货,可用蒲种壳替代。
45
金钱开郁散
处方:金钱草30克,柴胡、枳实、白芍、乌贼骨、浙贝母、郁金各9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肝散结消石。
主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上腹部间歇作痛,右胁疼痛尤著,或呕吐苦水。
柴胡、枳实、白芍、甘草即四逆散,能疏透肝胆,使郁气外达;乌贼骨与浙贝母,是乌贝散,有止痛,化滞,散结作用;金钱草清湿热,化结石;郁金行气活血,利胆止痛。
46
乌梅槟榔丸蜜饮
处方:乌梅丸30克,木香槟榔丸15克,白蜜60克。
用法:将以土两种丸药捣碎,加入一半白蜜,用滚开水泡汁饮后,片刻再在药渣中加入另一半白蜜,再用滚开水泡后连渣饮服。
功效:和胃理气,止痛消积。
主治:①胆病挟食滞或残石未尽,上腹剧痛,中腹胀满,舌苔黄厚腻。②蛔厥,心中烦,腹中雷鸣,上下窜痛时发时止,或流涎,或吐出蛔虫,并治脘腹痛,呕吐,下痢赤白(单用乌梅丸及白蜜冲服亦效)。
乌梅丸又称乌梅安蛔丸,为《金匾要略》治疗蛔厥、久利之成方。以此丸捣碎如白蜜用滚开水泡汁饮服之法,系近代名医范文甫的经验。魏老早年目睹其验,亦采用此法;并从实例比较中证实,其效较鸟梅丸之汤剂显著迅速,此后又据证加入木香槟榔丸理气消食通便,治疗胆绞痛亦屡获良效。足见仲景选用丸剂,昔贤改良服法是含有深意的。
47
五花芍草汤
处方:玫瑰花9克,佛手花9克,绿萼梅9克,白扁豆花9克,厚朴花9克,生白芍9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开郁行气,缓急止痛。
主治:胃脘疼痛时作,噫气,腹部胀满,纳食稀少,形瘦,面黄,夜不安眠,脉象弦细,舌质淡红,苔薄等虚体气郁肝胃失调之症。
按语
此方是治情志抑郁,肝气失调犯胃作痛,由于体虚而气机郁滞,内脏气血失于流通成病。此方以五花芳香开郁,调和内脏矛盾,疏通气机,以归于平为主,佐以芍药、甘草和肝脾,治腹痛,助五花开郁达滞。五花可以根据病人不同秉体灵活加减之。如嗳气频频欲吐,可用旋复花,头痛目赤可用滁菊花。
48
蒲乳清胃汤
处方:蒲公英15克,羊乳15克,无花果15克,玄参9克,白芍9克,炙甘草3克,陈皮6克,竹茹9克,黄芩6克,生地1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胃润燥,和中降逆。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脘部嘈杂,灼热疼痛,口干口苦,嗳气阵作,大便偏干,舌红,脉弦细。
慢性浅表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症。除有胃热之症外,常用胃气上逆及热灼阴伤之象。故治法当以清胃理气,养阴润燥并进。本方以黄芩、蒲公英清热,其中蒲公英微苦微寒,清热而不伤正,为治疗胃炎常用之品;羊乳(即山海螺,又名四叶参)多汁,清中兼润;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陈皮、竹茹和胃降逆;玄参、生地增液润肠,无花果养胃。全方性味平和,颇合于慢性浅表性胃炎之病机。经临床验证在缓解症状方面效果显著。
49
丹参良附小金瓜散
处方:丹参12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3克(后下),高良姜6克,香附9克,小青皮9克,瓜蒌皮仁各12克,鸡内金9克,乌药10克,制半夏12克,九香虫9克。
服法:水煎服。
功效:温中理气止痛。
主治:脘痛喜温,胸闷,嗳气不畅,更衣不爽,或有呕恶,纳谷不香,脉弦,舌淡,苔薄白。
本方适于气滞胃寒之脘痛。以丹参饮行气活血,开胸隔;良附丸及九香虫温中通阳,行气止痛;小青皮、乌药行气散结;半夏降逆止呕;鸡金助运消食。
50
养胃止痛汤
处主:北沙参9克,川楝子9克,甘杞子9克,当归9克,淡竹茹9克,瓜蒌皮9克,川黄连1.5克,九香虫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养胃止痛。
主治:阴虚体或有肺结核患者,患胃脘痛数年不止,舌绛无苔,脉细。
此方系一贯煎去麦冬、生地,再加味而成。以沙参、杞子滋阴养血;当归活血养肝;川楝子行气止痛;瓜蒌皮润燥,开胸隔;九香虫止痛;少量黄连既能清热,又能馨胃;使全方润而不腻,既养阴润燥,又和中止痛。
51.加减乌梅汤
处方:乌梅10克,桂枝10克,川椒3克,于姜3克,黄连3克,木瓜6克,白芍12克,炙草3克,陈皮6克,吴茱萸1.5克,生麦芽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理气醒胃,和中降逆。
主治:蒌缩性胃炎、慢性胃炎、胃酸缺乏者,胃纳呆钝,食后脘腹痞满,嗳不舒畅。
按语
本方系《伤寒论》方化裁而来,为酸苦甘辛,刚柔寒温并用的平治之剂。其中桂枝、干姜温胃散寒;川椒、吴茱萸暖肝;黄连清热健胃;陈皮理气消胀;乌梅、木瓜生津开胃;芍药、甘草缓急止痛,药理实验证实对胃黏膜具有修复作用;生麦芽消食助运。
52.三才白蜜养胃饮
处方:天冬9克,大熟地12克,党参9克,白蜜30克。
用法:上三味用滚开水泡汁,再分次冲入白蜜饮服。
功效:养胃润燥。
主治:久病或高年体虚,呕吐反复发作数月,时轻时重,服汤药效果不著,且恶闻药气,唇深红。
按语
本方以天冬养肺金,生肾水;熟地补肾阴,养血;以党参易人参,益气和中;再加白蜜增液润肠,助肠胃之气下降。凡阴虚胃燥津液不足之证,理当以甘润养胃为法,但呕者多恶甘腻,故用药物泡服,取其味薄,既滋阴润燥,又不碍胃。此亦通权达变之法也。
53.理中吴萸汤
处方:淡附子6克,西党参9克,白术9克,炮姜3克,炙甘草3克,吴茱萸1.5克,生姜6克,红枣4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阳补中。
主治:虚寒体质,形瘦,面色青白,脉迟,舌质淡红,胃下垂,腹部胀痛。
按语
此为附子理中汤与吴茱萸汤合方。以附子温肾壮元阳;吴茱萸温肝,助生发之气;党参、白术、炮姜、甘草温暖脾阳;生姜、红枣温卫阳,调脾胃。营卫调和,中气巩固,自无胃下垂腹部胀痛之苦。
54.麦冬半夏大黄汤
处方:麦冬6克,北沙参9克,生半夏6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白茅根30克,红枣6枚,白蜜30克,生大黄6克,参三七粉3克。
用法:前七药用水久煎,分二次冲入白蜜后,分次吞服参三七粉。
功效:养胃降逆,散结止呕。
主治:噎隔,食物难以下咽,食后作吐,肌肤瘦弱,脉弦细,舌红光滑。
按语
此方据《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大半夏汤、大黄甘草汤变通化裁。以麦门冬、北沙参养胃润燥为君;生半夏降逆止呕散结;生姜降逆和胃;白蜜润燥;二者皆能解生半夏之毒。红枣、炙甘草和中益气;白茅根生津止血;生大黄泻热散瘀,通利关格;参三七扶正消瘀止血。
55.蜣螂旋覆代赭汤
处方:旋覆花10克(包),代赭石15克,姜半夏12克,党参12克,生姜6克,红枣巧克,炙甘草3克,蜕螂虫12克,杜红花6克,蒲黄6克,五灵脂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中降逆,化瘀消癥。
主治:噎隔,食物难以下咽,嗳气吞腐,或反胃呕吐宿食,形瘦神疲,脉沉,舌淡。
按语
本方以旋覆代赭汤和胃降逆;蜣螂虫寒有小毒,化瘀散结,为推陈致新之良药;红花、五灵脂活血止痛,蒲黄化瘀止血。若大便秘结者可加生大黄。魏老用此方治疗幽门梗阻或食道癌晚期无法手术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56.建理汤
处方:生黄芪9克,当归9克,桂枝3克,炒白芍6克,炙甘草6克,干姜3克,红枣8枚,淡附子3克,西党参9克,饴糖30克,甘松9克,天仙藤6克。
用法:水煎服分二汁,分次冲入饴糖。
功效:益气和中,养血止痛。
主治:面苍白少血色,脉象沉迟,或虚大,舌质淡白少苔,脘痛畏寒,曾解黑便。
按语
黄芪治久败疮疡;当归去瘀生新;合桂枝、白芍、甘草、姜枣、饴糖即归芪建中汤,治虚弱性肠胃病有卓效。加人参、附温脾肾之阳;甘松、天仙藤芳香调气止痛;合成气血并补,补中兼疏,并能收敛溃疡,制止出血,调气止痛之剂。
57.旋赭地黄汤
处方:旋覆花9克(包),代赭石9克,生甘草3克,桃仁9克,郁金9克,鲜生地24克,生大黄6克,仙鹤草24克,天冬9克,瓜蒌皮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凉血行瘀,降逆止血。
主治:肝木犯胃,胸脘痛,烦热,吐血色紫,脉弦滑大者,舌红。
按语
本方系近代名医曹炳章所订,对平日嗜酒善怒,肝胆郁火蕴伏,阳络伤则溢血吐血之症甚效;并治留瘀脘痛。方中以旋覆花、代赭石降逆镇冲。从调气着手以调血;桃仁、大黄引瘀止血、导血下行;生地、天冬养阴凉血,调肺肾;仙鹤草止血;郁金、瓜蒌皮调和肝胃气机,使气调血顺,瘀行而吐血自止,脘痛自解。
58.琥七蜜饴饮
处方:参三七粉3克、琥珀粉3克、白蜜30克、饴糖30克。
服法:用开水冲白蜜、饴糖后,吞服粉剂。一日内可重复应用数次。
功效:养胃止血。
主治:上腹疼痛,嗳气,呕吐,胃纳呆钝,大便色黑如柏油,脉弦。
按语
此为标本兼顾之方。其中三七、琥珀祛瘀生新,止血扶元;白蜜、饴糖温润补中。适用于溃疡病,虚中挟实之证。
59.胶七附子理中汤
处方:阿胶珠9克,参三七粉3克,淡附子6克,西党参15克,炒白术9克,炮姜炭6克,炙甘草3克。
用法:前五药用水煎,分两次吞服三七粉。
功效:温中益气止血。
主治:患胃病日久,形瘦神倦,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脘腹隐痛,喜温喜按,呕血色紫黯,大便色黑,脉沉迟或虚大,舌淡红。
按语
《三因极—病证方论》曾曰:“理中汤能止伤胃吐血,其功最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今以炮姜易干姜,则止血之功尤佳;加附子温肾救逆;参三七扶元止血;阿胶珠补血止血,则其效益彰。
60.清震汤
处方:升麻9克,生茅术30克,鲜荷叶1大张。
用法:水煎服。
功效:升清化浊和中。
主治:清阳下陷,湿热内伏,乍寒乍热,青年脾肾内伏湿热,遗精,舌质淡红,苔白滑
按语
此方是金代刘河间治雷头风外感症方,近代名医范文甫用此方,治湿热体清下陷,浊气上升所现诸症。荷叶能升发元气,扶助脾胃,有补中益气之功;升麻能解百药毒,辟疫散瘴,治阳气下陷眩晕;生茅术功同苍术,化湿健脾暖胃,但其性较润;三味合剂,能解表开郁,和中化湿。对清浊混淆病症颇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