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自力 | 二 姐

二  姐

  文| 丁自力

“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这句农谚在我心里记的特别清楚,因为每年种完麦、立冬后,二姐就要出去打工了。渴望立冬时节能晚点到来,这样务农的二姐就可以在家乡多呆些时间。

2007年,母亲去世后,二姐就开始每年农闲的时间出去打工了。今年,立冬后的一个星期天早上,正在睡懒觉的我被一阵清脆悦耳的门铃声叫醒,在厨房做饭的妻子听到铃声,开门一看二姐拎着两个快要憋炸似的蛇皮袋站在门口,就急忙帮她把两个蛇皮袋搬到屋里。到屋后二姐乐呵呵地说,自力是不是又在睡懒觉,我吃过早饭都跑三四十里了,赶紧起来吃饭吧,睡的时间长了对身体不好啊,听到二姐的声音,我迅速穿好衣服,睡眼惺忪的来到客厅,二姐见到我说:“十来一(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同时,十来一祭奠的时间可以推后,民间有“早清明,晚十来一”之说。)我到伯和妈的坟上烧了纸,给他们买了些苹果和饼干放在那了,没有其它事,我准备出去了。你现在年龄大了,犟脾气要改改了,要好好对待英子(我的妻子),平时生活不要那么节俭了,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一家人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在一起就是福分。麦种完了,我想还是去打工啊!”

妻子挽留二姐说:“你一年忙到头,整天都不闲,种罢麦可好好歇歇,来城里玩两天,咋可又要出去打工的啊!”

“在农村忙惯了,闲着着急啊,再说自己还能干,还是要多干啊,多少挣点,也能减轻冬冬(外甥)的负担。”二姐边说,边从她带来的蛇皮袋里掏出了她为我和妻子做的过冬穿的棉鞋,女儿棉衣,听到、看到这些,我心里热乎乎的,两眼湿润了……

自从二姐每年外出打工后,我们姊妹们便是离多聚少。虽然,她在家时,生活在城里的我,每天疲于为生计奔波也很少去看她,但因为相距比较近,心里倒也安然、踏实。可是让年近60的她,一下子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乡,要到千里外的一个陌生地方去工作、生活,我心里还是有些恋恋不舍和忐忑不安。人生地不熟的,她在那里工作不顺利了怎么办,生活遇到难处了怎么办,有个急事要处理,谁来帮她。毕竟是亲姐,手足情深啊!

想来很惭愧,在家排行老小的我,在哥姐关爱、谦让中养成了不会说关心人的话、做体贴人的事,而且性格倔强。很多时候,尤其是父母相继去世离开我们后,对哥、姐们的情感日益俱增,但又不会表达出来,只是存在心里。

从小到大,优先享用着这个贫困的家庭尽可能提供的优势资源,好吃的、好穿的优先享用,儿时供我上学,当兵在部队十几年,家里有什么困难了,也总是不说,怕知道了影响我的工作。成家后,生活在农村的二姐,把家里的杂粮细面、蔬菜、香油经常送给我们的小家。可我给这个家带来的仅仅是“吃卡片粮了,在城里工作了”等一些早已过时的“荣耀”,而真正为这个家付出、奉献最多的是二姐。

二姐和二哥相差两岁,当年他们俩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同班同学。1978年,他俩同时考上裴营公社高中,因家里贫穷一下子供不起两个高中生,加之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让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当班长还兼任了生产队(现在的村组)文化广播员的二姐辍学了。

那时候,为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每个生产队都要挑选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作为生产队的广播员。晚上,按时在本生产队相对中央的位置,由其他同学拿着煤油灯,广播员一手持广播稿,另一手持喇叭,高声朗读着提前准备好的广播稿,朗读的内容基本上是时事新闻、季节性生产和生活注意事项等。由于当时的喇叭是用铁皮卷的一头大一头的圆筒,声音大小,全取决于朗读者的用力喊的大小,不像现在用电来扩大音量,一场(近一个小时)朗读下来,累的满头大汗,但身为少先队长的二姐,对此乐此不疲。

辍学后的二姐,用一个十六、七岁少女稚嫩的双肩扛起了一家八口人、二十余亩土地的耕种任务。当时,大哥在部队当兵,农村刚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大家把沟边、村旁的荒地都开垦出来种。但是,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低下,除了有人力拉车外,基本上还是原始耕作,犁地、播种用牛,其他大部分是人力劳作。在农业种植现代化、规模化、机械化的今天,可能很多人淡忘或者不知道当时农村的贫穷、农民的辛苦。一年365天,基本上二姐天天都在地里忙碌。过着象莫言作品中所写的“正月拉肥,二月耙耙,三月拉犁,四月播种,五月割麦,六月载瓜,七月锄豆,八月杀麻,九月掐谷,十月翻地,寒冬腊月也不等太阳出来就上工,天麻麻亮就到地里干活了”。那时农村很穷,农民在保证小麦种的够吃的情况下,种的大秋作物(春种秋收的作物。如:烟叶、棉花等)和小秋作物(麦收后种植的秋作物。如绿豆、黄豆、芝麻等),是农家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而种植秋作物是最费劳力的,株株小苗儿一破土就暴露到风天雨地,没个细心关照就会一命呜呼,播种、浇水、移苗、补苗、定苗、施肥、扳杈、锄草、防虫、灭虫等等一样都不能少。

“五黄六月去种田,一天一夜差一拳”,这句农谚在二姐的影响下,我感触颇深。为了种好庄稼,她每天早起晚归,与庄稼的长势赛跑,与草虫搏斗。常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风吹日晒雨淋。特别是种烟最劳累人,可是因为种烟的经济效益,相对其他农作物高一点,虽然劳累人,但是村民们还都是要种的,可以说每棵烟都是用汗水浇成的,每一片烟叶都是用汗水洗出来的,种烟的几个钱是用汗水换来的!从育苗、整地、拆墒、栽苗、施肥、除草、排水、掐花,到刷烟,串烟、炕(烤)烟、检烟、卖烟等,二姐像个男劳力一样风雨无阻,不分昼夜辛勤劳作。

每当星期天、节假日,回家帮二姐到地里除草收割、播种施肥、打药逮虫、拉车拽耙时,更深刻的体验到,二姐一个人在家种地的艰难和不易。记忆犹深的是1983年,那年立冬前,乡亲们都忙着犁地抢节令种麦,我家的几十亩地还没动犁,母亲做了一大筐油条(老家俗称:炸馍),让我起早送往河东的六爷家,看能不能请他家的牛来帮助犁地。大清早,六爷六奶在村边的小路上,见瘦小单薄的我挎着一筐油条跑了六七里路,露水把裤子打湿,饥寒交加的站在那里瑟瑟发抖,很是同情,决定自家剩的一亩不种了,先帮我家犁地,为了抢时间,六爷在前面用牛犁、耙好地,在后面母亲摇耧、父亲驾着耧两边的木棍在中间,两旁的二姐和我一起分别用麻绳绑住耧脚,拽耧前行播种,看着平时牛拉耧车轻如鸿毛,如今我们拽着却重如千斤,每向前迈一步都感觉后面有人拖着一样,使劲迈出的脚,难以落地,每前行一步,脚都要用力后蹬,身体使劲前倾。每次用力前行,肩上的麻绳就像刀在肩膀上割下一样生疼,那种经历至今历历在目、终生难忘,想起来令人不寒而栗,然而这样的劳作,对二姐早已是习以为常了。

贫穷的家境、繁重的体力劳动,扼杀不住二姐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她忙里偷闲,用芝麻、烟杆和棉花杆做篱笆,在院里围成了大概有7平方米左右的“花园”,在二姐的精心打理、呵护下,“花园”里四季常青,鲜花不断,给我家的小院增添了勃勃生机。冬青树、报春花、鸡冠花、喇叭花、牵牛花、串串红、兰花草等,都是我最初从家里这个“花园”认识的。他们与名贵花木相比,平凡卑微,普普通通,但他们不管身处何地何境都不抱怨、不叹息,毫无索取之意,皆是奉献之心,给人们带来芬芳馨香、把美好献给人间。也是我从中感悟到了二姐不向命运低头,乐观开朗、积极向上,顽强勇敢,坚强不屈的品格。

土地最实诚,你投入它多,产出就多。在二姐的辛勤劳作下,我家责任田里的庄稼生长茂盛,连年丰收,家庭收入逐年增加,为我们其他姊妹几个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使我们兄弟三个全部入了党,都有机会到部队接受锻炼,现在在城里安家居住。

因为在家务农,学没有上成,造成二姐成家后的家庭生活一直艰难。如今,年近60的二姐还到千里之外打工。对于二姐,我们兄弟心里都比较愧疚,一直在心里感谢,二姐为我们这个家和我们兄弟所做出了那么多的牺牲和奉献,却从不给我们添麻烦。记得我在卫生局工作时的一天中午12点多了,二姐从外面风尘仆仆来到我家,妻子见了心疼地说,咋真晚才来,赶紧坐这凉快一下,喝点茶。二姐说,前段时间割麦累着了,一直心慌头痛,把秋庄稼锄一遍了,今天来城里的医院看看,等化验检查结果到现在。妻子说,那你咋不让自力给你找个熟人快一点啊!二姐说,不想给他添麻烦,再说找熟人插队,影响也不好!二姐就是这样自律,自己能做的事情从不麻烦别人。

去年,受族人委托,我负责执笔编纂《邓州芦寨丁氏家谱   丁基绪支(修订本)》,当采集我们家庭成员的年龄信息时,二姐对我们这个大家庭每个人的出生年月日,记得一清二楚,且准确无误。她对父母的孝敬,对姊妹们的情谊,晚辈们的关爱,是我们全家学习的榜样,二姐的恩情,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 图片为网络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作者简介】 丁自力河南省邓州市中医药管理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