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庞中华等名家字帖的没落,看当代书法之进步
您见过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硬笔书法字帖吗?
如果您是60后80前,一定会见过,没准儿你还临写过。
如果您是90后甚至00后,那么见到就很难了,恐怕要到旧书堆甚至@追古堂去找了。
下面就展示几幅,让各位开开眼:
上面的四幅是李氏“三川”李洪川、李浩川、李泽川的字帖。其兄弟三人曾在中硬协占有一席之地。他们在武汉成立了“三川硬笔书院”,名躁硬坛一时。
庞中华字帖。
庞中华字帖
以上三幅是庞中华先生的字帖。相比之下,庞中华先生比“李氏三川”名气更大,影响更为深远。是他掀起了中国硬笔书法热潮,对推动硬笔书法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被聘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终身名誉主席。
现在我想问的是,还有多少人在写他们的字?估计没有几个人了。
大浪淘沙,他们的字没有传承下来。
原因是什么?分析起来也很苦涩。主要是他们的字没有传承。李氏三川的字比较大众化,学起来相对容易。当时,人们吃饱饭都很困难,真正练字的人就更少,所以,国人硬笔书法的整体水平不高,与此同时,世面上的字帖也非常少,选择性、竞争力也很低,这也为造就他们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随着练字的人越来越多、欣赏水平越来越高,“三川”硬笔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庞中华字帖很有特点,可以说是独创的结构和笔法,令人耳目一新。但同样也是因为缺少传承而逐渐被新的字帖所取代。
也许有人问我,“三川硬笔”和庞中华字帖我练过没有?我的回答是,李洪川的字我练过一周,庞中华的字只是看看而已。因为他们俩的字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请不要说我高傲,鲍鱼和大虾好吃不、高档不?仍然有人不喜欢吃。身边有不少同志曾经苦练过庞中华字帖,但我发现竟然没有一个成功的,反倒把字练得松垮了。
当然,那个时代前后的书法家也不少,比如卢中南、沈鸿根、顾仲安等,其中也不乏经久不衰者。卢中南的小楷字帖,我现在还在学习。但是,走下神坛的肯定是大多数。这也是历史的规律使然。
一个时代过去了。“李氏三川”、庞中华等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缩影,或被写进历史,或埋没于旧书堆。而替代他们的,是一批新生的力量,比如“二田”及其弟子、@吴玉生老师、邹慕白,以及虽然不太出名但也出版不少字帖的书法家等等,在此不一一细说,说也说不过来。
抛开当今著名的书法家,还有一大批潜藏在民间的书写者,其书写水平也不比“三川”和庞中华低,甚至要高出一筹。现在中硬协举办的全国大赛,二等奖以上的很多都不比他们差。仅在我所在的“硬笔书法联盟”群里,就不下10人,如@抱庸詩書@天生自然@p之木@少言35@王传江@齐氏书法@翰墨今香@p之木@少言35@王传江@齐氏书法@天生自然@墨生@雅缘书画@海南老杨@知远@谢红兵@王传江@风清扬硬笔—水华轩@水墨书兰亭@今日头条等等。联盟群之外的,更是不计其数。我敢肯定,现在全国硬笔书坛超过“三川”和庞中华的没有10000,也有8000。
这是一个好现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辈新人换旧人。新的一辈更庞大、更具实力,也更注重于回归书法本源、注重临帖、注重传承。虽然谁都很难在硬笔书坛屹立不倒、经久不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谁的传承更多、内涵更多,谁站立的时间越久。
那些丑书、怪书、签名书、名人书法、杂耍书法以及故弄玄虚、矫揉造作、哗众取宠、信笔由缰者,虽会暂时迎合一批追随者,但必定会像“网红”一样昙花一现,随着人们理智的觉醒、审美的回归、心态的平复而尘埃落定。
“吹尽黄沙始到金”。浮于表面的,都是浮云,沉在最底部的,才是真金。
除名家字帖外,几幅带有颜色的为本人拙作。
书写此文之目的,旨在分析一种现象,阐述一种道理,不代表本人书写水平高低,请勿对号入座。
就如同:“大家可以评价哪种汽车好、哪种汽车不好,评价的不一定对 ,更不代表评价人就会造汽车甚至造更好的汽车一样”。
作者:@剑一硬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