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注:《值得崇敬的学者:北京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叶述武先生》
引语:
抗战时期,以国立中山大学为代表的华南地区中高等院校内迁粤北乐昌坪石等地坚持烽火教学,服务于华南教育,为华南、乃至中国教育的弦歌不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期间,走出了张云、陈宗南、邹仪新、叶述武、叶叔华等知名学者或院士,为我国各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山大学天文学教育为中国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包括中国科学院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叶述武。叶述武毕业后也在中大任教,在抗战中坚守粤北教育阵地,后为新中国第一颗卫星上天事业作出贡献。
著名天文学家、叶述武先生的妻子邹仪新,于1994年在中文天文科普期刊《天文爱好者》发表《值得崇敬的学者:北京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叶述武先生》一文,介绍了叶述武的求学之路、工作生涯,尤其提到他抗战时奔赴国难、奉献教育的故事,对此文进行读注,或将有助于更多读者感受这位坪石先师的奉献精神、爱国情怀,同时了解更多有关如今华南研学的活化建设。
原文:
1982年在中国天文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庆祝大会上,表彰几位卓有贡献的天文学家,其中有一位就是叶述武同志,他亦是北京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其在研究和教育岗位的奉献,值得崇敬。
他于公元1911年生于广东梅县,年仅16岁时,即已进读广东大学本科数学系(即后来中山大学数学系)。大学三年级时,即已着手写作毕业论文,论文题为《T数导论》,深受当时何衍璿系主任赏识,于1931年,叶先生大学毕业后,将此论文发表于《国立中山大学自然科学季刊》。叶述武亦留校任助教。
读注:
2019年,南粤古驿道网专访了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院长、教授林伟鹏(详见《探秘坪石天文台,读华南教育的薪火相传》)。林教授说,“仔细查阅了相关资料,我发现张云教授的学生叶述武和邹仪新对中山大学的天文学贡献很大,叶和邹是中大天文的另外两位大师。”
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的天文数学系是特殊的专业,其学生名册或也是最薄、最少的,但细读却发现重量级人物不少。1931届的学生名单有:叶述武、陈飞、黄覃、李远光、梁苏民、刘政举、庞显扬、宋其芳、谭明昭等。
图为1941年研究院各部研究生名单。(藏于广东省档案馆)
叶述武是梅州人,于1925年考入广东大学,年仅14岁,1931年毕业于中大天文数学系,毕业留校任助教,后留法,学成后于1939年回国赴云南澄江任教,后又赴坪石的中大理学院。坪石沦陷时,他保护了理学院的图书和仪器,最后转至连县分教处。1952年,他组建了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后来又参加了人造卫星上天的国家重大项目工作,最后落脚于中科院,分别工作于力学研究所和数学研究所,改革开放后是中科院首批可以带研究生的导师。
原文:
助教一年后,何衍璿教授推荐他到广西大学任讲师,教大学二年级高等微积分,时年21岁。
1936年,中山大学数学系派叶述武赴法国里昂大学进修数学硕士学位,按当时法国规定,中国留学生须先考取“同等学力证”,才能进听硕士功课。硕士学位须考取三张文凭,法国称为“证书”;每一文凭须经三种考试:即理论的笔试;演算操作实用的笔试;口试。如第一试不合格便不能考下去;不是三种考试后取平均分。一般情况,中国留学生约需花一年时间取得“同等学力证”,然后一年考一张文凭,三、四年方能完成硕士学位。
然而,叶在到达里昂仅六个月,亦即这年11月7日,就考得了“同等学力证”。随之申报硕士学位所需的三张文凭功课之外,还破例多报了两张文凭。
出人意外,他竟于1937年10月27日,完成全部五张文凭的考取。里昂大学数学系主任都拉克教授写信给中国大使馆说:“叶述武一年考得了五张文凭,均有好评;这种评语是我们极少给予学生的,他在我所教过的中国留学生中,无疑地是一位最强者!”
读注:
百年前,一批中国学子飘洋过海,来到法兰西,开始了他们海外求学之旅。
中法大学的筹备是从1920年开始的。1921年10月,在法国里昂的一座城堡内,里昂中法大学正式开学。叶述武,正是法国里昂大学理科硕士。
其实,在广东粤北抗战时期坚守教育岗位的教师队伍中,曾注册就读里昂中法大学的教授们有很多,包括:张云、崔载阳、虞炳烈、吴尚时、岑麒祥、叶述武、古文婕、卢干东、谭藻芬、黄巽、李慰慈、何衍璿、姚碧澄、康清桂、孙宕越等人。
图为里昂中法大学入口,也是在中山大学师范学院的崔载阳、叶述武等留法时常进进出出的古堡入口。
在抗战时期,从国外留学归国的学子,有很多是以华南教育为服务祖国的第一站。当这批学子学成陆续回国不久,正逢日本侵华战争爆发,留法学子与其他海外留学归国的、在中国成长起来的同仁一道,在战火硝烟中为事关民族存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原文:
1937年10月,叶述武先生已完成硕士学位的学业,中山大学即令他返校任教授,不再提供600法郎的留学月费了。然而,当时他上进心切,举债赴巴黎;在这名家荟萃之地,倾听大师们讲学,同听课者从各国专程而来。叶述武虚心求学,深入钻研;直至举债无门,抗日战争已日趋深入之时,方启程回国。继续在中山大学数学系任教。当时,该校已搬至云南澄江乡开课。不久,由广州转来法国信件,是都拉克来函称,已代叶找到工作,月薪几千法郎,要他再到法国,在较好的生活中做博士论文。可是叶述武同志爱国心重,没有成行,他说:“我放弃法国舒适生活,舍下博士论文而奔赴国难还是必要的。”终于在抗战胜利后,迁回广州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执教,直至解放。
读注:
获得硕士学位后,叶述武于1938年10月从法国留学归来在中山大学理学院任教,后来进入新成立的师范学院任数学系主任兼事务主任,课程是高等分析微分方程和高等解析几何,同时兼职理学院高等分析课程。
图为1940年度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数学系教员名册,有叶述武的名字。
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活化建设过程中,许多珍贵历史资料被逐渐挖掘出来,引出叙述的故事性是重要目的,从名册找到有故事的师生,仍有巨大空间。在中山大学教师名册中,可以看到许多名字,包括叶述武教授。他曾在中大附中代课教代数,当时,他以同盟国(中英美苏法五国)与轴心国(德意日三国)为例来讲述排列组合。他表示轴心国已倒了两国(当时意大利已投降,德国战败),只剩下日本一国,独力难挡,必然战败。这增强了当时师生对抗战必胜的信心,坚定了学生为祖国而学习的意志。这种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当时形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为同学们所称道。
2019年9月8日,“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在韶关乐昌坪石正式挂牌,这标志着广东省活化内迁高等院校的遗址遗迹、谋求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迈出了关键性一步,这得益于广东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的南粤古驿道活化行动、南粤古驿道网和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的合作倡导、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
图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
当天下午,南粤古驿道网将众多专家学者关于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考据论文集结在挂牌地的展厅对公众展出。所展示内容对那段华南教育历史有较为鲜活的反映:《翻开80年前坪石中山大学工学院的教师名册》《经历坪石岁月的老院士们》《从坪石艰难岁月中走过来的大师们》等文章以多位老师的事迹为线索,将那段艰难岁月里大师们的坚守与气节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力;《查不到照片的老师和找不到教室的学校》《等到杜鹃花再开时》则以当时的办学环境及自然景物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史实,细读之,除了离那段历史更近一步外,也可见现在学者追根溯源的一腔热忱与拳拳之心。
图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考据论文集结展出。
另外,该展厅还集中呈现了华南教育历史的生动画面与卓绝奋斗的光辉历程,如中大文学院、农学院、工学院旧址的发现,叶述武、徐中玉等先生的大师风范,王亚南等先生的学术硕果,等等。这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活化展示,对人们关于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社会认同感产生着促进作用。
原文:
叶述武同志教学有方,循循善诱;为我国培养出很多数学天文学人才。著名数学家如中山大学前数学系主任梁之舜,许淞庆教授;南京大学数学系莫绍揆;华南师大副校长刘颂豪,數学系前主任钟集等教授;以及上海天文台前台长叶叔华、副台长万籁,和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席泽宗教授等,皆受业于叶述武门下。
读注:
叶述武先生的太太邹仪新于1932年毕业于天文数学系,后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坚持在抗战烽火中任教,并任学校天文台台长。
2019年9月,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省考古所、华工和中大的多位教授在坪石中山大学校舍遗址调研期间,意外发现了中山大学天文台遗址,这将有助还原中大天文系历史,特别是填补了抗战教育史研究空白。
图为邹仪新与坪石国立中大天文台。(李约瑟摄于1944年)
据介绍,该天文台遗址的现场地貌与遗留物已得到妥善保护,华南研学基地初步打算复原张云校长、邹仪新女士建立的天文台,并保留天文台的部分遗址,缅怀抗日战争时期天文台坚守的岁月。
张云、叶述武和邹仪新三位大师,除了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最大贡献就是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包括叶叔华院士、席泽宗院士、李国平院士、洪斯溢(原北京天文台副台长)、万籁(原上海天文台副台长)、黄建树、李华宗、黄用诹等。
1949届中山大学天文数学系的毕业生名单是:陈瑞年、程极泰、甘树荣、黄桂青、黄建树、万赖、许振南、叶叔华、张魁彦、张明轩、钟盛德、陈忠爱、邓尚真、关汝福、郭丽珠、林彰明、梅慧勤、萧震夷、叶炽富、张咸熙、邹伟伦。这批1945年考入天文数学系的学生,成为叶述武的学生,他们推动了中国天文事业的发展。
图为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发现的中大天文台遗址。
其中佼佼者是在广州出生的叶叔华女士,她中学学习阶段是在香港、广州、粤北辗转度过的,于1945年考入天文数学系,毕业后赴上海工作,1958年建立中国世界时综合系统,1980年当选为院士,1981年成为上海天文台台长。
2019年,叶叔华院士与阿瑞在对话中(详见《与叶叔华院士关于天文台的对话》)曾提及叶述武先生。叶叔华于1945年考入国立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那时学校已回到广州石牌校区,她表示“回到广州上大学,记得有许多老师还教我们,邹老师教我天文,叶述武老师是教数学。叶先生留学法国,是梅县人。……他是非常有学问的人。”
坪石天文台遗址的航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提供)
原文:
创建华南师大数学系
1952年,广东省教育厅指令将中山大学师范学院独立成为华南师范学院(后改华南师大),叶受命主持筹办数学系。他筚路蓝缕,着力经营,聘请教师,制订方略,多方运筹,至今数学系以教师阵容整齐、图书学报收藏丰富著称,成为莘莘学子求学成才的苑地。在他主持数学系工作期间,创办《中学数学》中级刊物,指导中学的数学教学,深受欢迎,后改名《中学数学研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1958年,第二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他出席会议并代表数学系作典型经验发言,受到教育部的赞扬。会后,柳副部长率团莅院考察,对数学系办学方针,采用教材以及教学环境,颇为满意。
读注: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这批坪石过来人担任各院校的系主任不少,广东省教育厅指令将中山大学原师范学院独立成为华南师范学院,叶述武受命主持筹办数学系,在1952-1958年任华师数学系主任。他荜露蓝缕,着力经营;聘请教师,制订方略;开花结果,桃李满天下。几经运筹,多方收集国内外著名数学杂志和天文学名著。如今,当年他奠基的数学系及其藏书,成为莘莘学子求学成才的园地。
图为叶述武先生中年时期照片。(阿瑞供图)
叶述武在华南师范大学工作期间,还创办了《中学数学》(后改为《中学数学研究》),发行甚广。
……
原文:
社会工作和荣誉
1979年,他被选为中国天文学会理事;同年任北京天文学会理事长,征得中国天文学会同意,创办《天体物理学报》,于今,这学报已繁荣壮盛,追忆开辟之功,不可泯灭。1981年,继任理事长;1984年,荣任名誉理事长。他还任北京市科协委员和北京市青少年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
由于他在学术界做了不少贡献,因而受到爱戴。1980年受聘为中科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兼任研究员。1981—1984年,先后受聘为中科院广州人卫站,华南师范学院,韶关师范专科的顾问。1985年,中科院授给他“从事科学工作五十年”荣誉奖状;同年12月,中国数学学会亦颁发“从事数学研究和教育五十年,为数学的发展壮大,为我国数学的发展与培养人才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特予表彰”的荣誉奖状。1986年,北京市科协亦授予他奖状,表彰其贡献。
叶述武同志,现已八十三高龄,在家安享晚年。叶述武同志学识渊博,兼及数学、力学、天文学。外文功底极好,博览群书,其翻译著作及其他专著甚多,不及细载。他为人纯正,治学严谨,在此祝愿他健康长寿!
读注:
叶述武是华南师范学院数学系创始人,后调到中科院,参加了中国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任务工作,曾任该项目中与天体力学理论有关的任务组长。
图为叶述武先生在中科院时期的照片。(席南华先生供图)
他心系广东教育,上世纪80年代,虽人在北京中科院,但在1983至1989年期间,仍有多篇高水平学术文章发表在《韶关师专学报》和后来改名的《韶关学院学报》。
(注:图片由南粤古驿道网补充。)
(本文由阿瑞推荐并提供相关资料,南粤古驿道网综合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