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湖心亭看雪》的正误解读1
内容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脱离具体语境、片面解读,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本文仅以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例来说明课堂教学中的误读现象。
解读必须尊重作者、尊重作品,要做到目中有人。不看对象、缺乏理性、丧失客观的解读只能使语文越来越不靠谱。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个性化阅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扬,文章的多元解读反拨了过去一元化的僵化思维,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充分地解放。但是,我们不少人也因此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的某些专家和教师似乎患上了作品解读观点多多益善症,他们一致认为——课堂上学生的解读越多越好,说法越新越好,观点越奇越好。自己在文章及课堂教学中,脱离文本,不顾具体语境,片面解读,信口开河……。有的一味求新,为了吸引眼球,主观臆测,张皇幽渺,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下面以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例来透视一下我们有些人对文学作品是如何进行解读的。
纪年的意味
解读:“'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以示不忘故国。作者借用这一时间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同时也用于警醒自己,开篇就敷上了一层怀旧的色彩。”
作者写作本文的时间的确是在清代,但湖心亭看雪时距明亡(崇祯十七年)还有十多年的时间,作为明代的张岱,当时能用清代的年号纪年吗?为了拔高作者的思想,丰富文章的意蕴,不顾史实,简直达到了信口雌黄的程度。
晚上看雪的原因
解读:“张岱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他不想见人,也不希望被人看到,我大明未亡人誓与清朝不共戴天!这其中包含了张岱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这是不被世俗凡人所理解的高雅情调和对故国的一颗痴心,一颗赤心。”
这也是解读者的臆想之辞。故事发生之时并不是在明亡之后,哪里来的避世的幽愤,更何谈对故国的痴心、赤心。张岱晚上看雪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其中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寓意,这只是他作为一个文人独特的嗜好而已。张岱任性风雅——喜欢夜中的雪湖——这是他的个性使然,它既与时代无关,也与政治无涉。具有这种独特嗜好的人也并非张岱一人,文中的“金陵人”就是同好;明代“公安派”的袁宏道也曾明确表示 “(西湖)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西湖游记》);明代的王珂玉也有此嗜好——“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西子湖拾翠余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