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是蓝的,花是香的,为什么你的屁是臭的?
屏住呼吸,收起小腹,夹紧臀部……
这一连串简单动作可能你每天都在做,但要掌握好这套动作分寸,却意义非凡。它可以让你继续当好办公室、教室里的小透明,也可以力挽你于尴尬的狂澜。毕竟要想憋住一个屁,并没有那么容易。
不明觉厉的“漏气”丨giphy.com
放屁除了响,更让人头疼的后果就是臭,前者可能损人,但后者还不利己。在午夜梦回,回想惊心动魄的一天时,或许你也问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屁这么臭?
了解臭屁的始作俑者
众所周知,屁是一种气体。我们身体中的气体除了通过呼吸进来的,还有许多是来自人体内部。人的身体作为一个24x7不停运转的高级机器,不仅仅是人体本身细胞在工作,而且还需要依靠大量驻扎在人体内的细菌微生物来“打助攻”!
总体来看,人体内的细菌和构成人体的细胞总数比例约为1:1丨[1]
其中,我们的肠道是人体最大的菌库,其中共生着上百亿个细菌,和人的消化系统一起,把肠道变成了一个气体制造机。
当食物从消化道抵达胃部,其中有一部分会继续一路向下抵达肠道,和其中的细菌亲密接触,它们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肠道细菌的营养来源。对于不同的食物,细菌的分解产物也完全不同。
比如吃了各种肉、豆子、奶制品等高蛋白的食物,有些细菌在分解蛋白质的时候,会将氨基酸分解为一类叫做“胺类”的物质;
比如尸胺和腐胺等,这些物质都是具有腐败臭味的,所以它们就自然形成了屁里面臭味成分;
再加上体内不同菌群本身就会释放一些无味但有劲儿的气体,比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又给屁增加了一些势能。
这些多余的气体,自然就会被肠道排出体外。
体内气体的各种来源丨PHYSICS STACK EXCHANGE
那么,当我们进行开头提到的憋屁操作后,屁……都去哪了?
屁作为一种气体,在身体中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无论如何都要找个出口出去的。大多数时候它会被肠壁吸收进入血液,然后进入肝脏乃至肺部,最后通过打嗝排出(如果有人打嗝特别臭,闻到的可能就是参加了变形计的屁)。
放屁气味偶尔强烈,大多数时候是因为食物差异或肠道菌群不同,没有必要过于惊恐,也不要有屁就憋,虽然不至于产生严重后果,但可能会导致胀气、疼痛消化道症状,实在是难受。当然,有时候当你感觉屁的味道和频率都有些不对劲(自己懂就好),这就有可能是肠道菌群失调的后果,大概就得从追溯回肠道菌群,找找原因。
身体里的那些菌
让你放屁只是基本操作
虽然肠道中的细菌会不断地产生气体,给我们带来一些小状况。但正常情况下,身体中的菌群不仅对人体没有伤害,其中有一部分被称为“益生菌”的细菌,它们参与人体的消化、代谢、免疫调节、能量转化、维护肠道黏膜防御功能等等。可以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2]。
益生菌和“坏菌”的battle
而且不只是肠道,人体的毛发、口腔、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也是各类益生菌主要的驻扎地,当我们的身体不同程度地出现问题时,有可能就是“菌群失调”了。20多年来,人们针对体内益生菌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了不同的益生菌对于人体也在产生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20多年来人类一直在研究益生菌与人体的关系|果壳
对于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肠道小问题,比如便秘、胀气等,基于益生菌的研究更多更完善。其中,有研究发现,酪酸梭菌和双歧杆菌B-3就可以在肠道产生短链脂肪酸,而在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患者中,其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因此推测这两种益生菌可以间接影响便秘等难题[3];不过也有推测表示,这可能是因为肠道运输时间变慢,增加了短链脂肪酸的吸收。
GIF丨giphy.com
幽门螺旋杆菌可以说是非常有“中国色彩”的一种细菌。根据一则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学组发布的报告,大约7亿中国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3]。它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口臭、胃溃疡甚至胃癌,可能都是幽门螺旋杆菌造成的。这种细菌会轻而易举地通过唾液、碗筷和日常夹菜进行传播,全家中招是很常见的事。对碗筷进行高温消毒、及时更换牙具是有效对抗幽门螺旋杆菌的方式。
而近年来也有研究发现,一种益生菌——罗伊氏乳杆菌会和幽门螺旋杆菌形成聚合体,从而能被排出体外[5],研究者推测这或许是一种辅助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新型手段。
罗伊氏乳杆菌和幽门螺旋杆菌结合丨[5]
当女性健康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健康议题,生殖器感染性疾病也逐渐被公众所知,其中以细菌性阴道病(BV)最为常见。这种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栖居在阴道内的菌群平衡失调 ,乳酸杆菌中产出过氧化氢(H:O:)的菌株减少,而其他菌群如阴道加德纳菌、动弯杆菌、拟杆菌、人型支原体等的大量繁殖[6]。
那能不能选择以菌治菌,维稳菌群呢?在相关实验中,当受试者口服卷曲乳杆菌和加氏乳杆菌这两种益生菌,被发现可以发酵糖原并产生乳酸,从而降低阴道pH值增强阴道乳酸杆菌的优势,并产生过氧化氢杀菌,间接抑制有害菌繁殖并辅助恢复阴道菌群平衡 [9]。
(1).两组女性服用安慰剂/产品后,verum组BV占比率下降了100%(100%→0),Placebo组BV占比率下降了64.7%(100%→35.3%);Nugent标准下verum组BV占比率下降81.3%,Placebo组BV占比率下降41.2%
(2).两组女性经过14天的干预实验后,verum组阴道pH变化为5.31±0.64→4.19±0.50,Placebo组阴道pH变化为5.22±0.39→4.57±0.74
二型糖尿病则是一种患病人群更广的现代病,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更何况是糖尿病这个灾神呢。当高糖高热量食物成为大家的心头好,想要摆脱它可并不容易。不过已经有人将目光转移到了益生菌身上,有望让干酪乳杆菌来影响葡萄糖耐量从而预防二型糖尿病[7];还有一些益生菌产品就添加了上百亿的活性乳双歧杆菌,希望通过其发酵终产物,来不同程度地参与人体能量代谢过程[8]。
当然,益生菌和人体还有更多鲜为人知的潜在联系,比如:
鼠李糖乳杆菌MP108在实验中发现对免疫细胞有刺激作用,对于实验个体的免疫球蛋白(Ig)的产生会有影响,从些反应能帮助消炎或者改变免疫系统和菌群的相互作用模式,可能间接影响过敏性鼻炎症状,降低呼吸道阻力[9];
在一些实验中,乳双歧杆菌等益生菌被发现对于龋齿有一定的预防效果[10];
长双歧杆菌等肠道菌群还被发现可以通过迷走神经影响其宿主的进食模式,从而改变味觉接收器,比如产生毒素让我们感觉糟糕,以及释放化学奖励让我们感觉愉悦,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情绪[11]。
虽然在不同的研究中发现,益生菌和人体各方面可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时至今日许多益生菌更深层次的影响原理却依然不太明确,这些研究结果也亟待更多临床的验证。
调整体内菌群
微生态养生get了吗?
虽然益生菌还没有全面成为临床医学治疗的手段,但我们可以在日常主动给身体“引入”一些益生菌,维持体内微环境以及菌群平衡。当“养生”越来越成为新潮健康的代名词,再加上我们对益生菌认知的深入,对体内菌群的管理也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方式,毕竟“微生态养生“也该提上日程啦~
你真的了解体内的细菌吗?又该如何合理利用益生菌,帮助搭建一个更健康的身体呢?在下面这个视频里可以得到更明确的解答👇
点击视频查看人体是如何平衡微生态的👆👆👆
大量研究显示,通过补充益生菌来促进肠道健康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需要画几个重点![12]
1.特定微生物
不是随随便便什么菌都能成为“益生菌”,必须要经过严格的筛选,找出有特定的菌种;
2.服用活的菌
要保证服用的是有活性的菌(划重点:死掉的可不行),换句话说,该确保这些菌群对人体消化道环境可以有一定的耐受,毕竟活着才能发光发热;
3.服用足够量的菌
补充少了也起不到明显作用,需要有“足够的数量”而且要连续服用,有些每天10^6 CUF/ml(g)就够了,有些却可能要更多,“上百万的生意”一定要持之以恒呀~
特定微生物、活菌、足够量,才有可能发挥作用|果壳
因此,我们在购买益生菌产品时应该选择专业可靠的平台,更应该擦亮双眼不盲从。在天猫国际超级进口日益生菌类日,就有着多样的益生菌选择,帮助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让你我在科学“微生态养生”的道路上成功迈出第一步。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补充益生菌后,它们是否能在体内定植,长期发挥作用也不能一概而论。这不仅取决于菌株自身的定植能力,也会受到宿主基因、免疫水平,以及原有菌群生态情况的影响。益生菌也绝不能取代现代医生手段,也不存在一种“ 万能”的益生菌菌株适用于每个人和所有健康状况的改善。
在益生菌这个强力buff的支持下,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现代身躯,更多的还应该依赖我们自己主动出击。曾经丢掉的那些好习惯,什么早睡早起、均衡饮食、锻炼身体,在这个即将到来的夏天,赶紧捡回来吧~
参考文献
[1] Sender, R., Fuchs, S., & Milo, R. (2016). Revised estimates for the number of human and bacteria cells in the body. PLoS biology, 14(8), e1002533.
[2] Jandhyala, S. M., Talukdar, R., Subramanyam, C., Vuyyuru, H., Sasikala, M., & Reddy, D. N. (2015). Role of the normal gut microbiot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WJG, 21(29), 8787.
[3] Dimidi, E., Christodoulides, S., Scott, S. M., & Whelan, K. (2017).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probiotics and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ta on gut motility and constipation. Advances in nutrition, 8(3), 484-494.
[4] 谢川, 吕农华. 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状[J]. 疾病监测, 2018, 33(4): 272-275.
[5] Holz, C., Busjahn, A., Mehling, H., Arya, S., Boettner, M., Habibi, H., & Lang, C. (2015).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Helicobacter pylori load in humans with non-viable Lactobacillus reuteri DSM17648: a pilot study. Probiotics and antimicrobial proteins, 7(2), 91-100.
[6] 钱志祥, & 陈代杰. (2020). 益生菌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研究及其相关机制. 中国抗生素杂志, 45(10), 974-981.
[7] Zhang, Y., Wang, L., Zhang, J., Li, Y., He, Q., Li, H., ... & Zhang, H. (2014). Probiotic 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 ameliorates high-fructose-induce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n hyperinsulinemia rats. 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 53(1), 221-232.
[8] Hibberd, A. A., Yde, C. C., Ziegler, M. L., Honoré, A. H., Saarinen, M. T., Lahtinen, S., ... & Stenman, L. K. (2019). Probiotic or synbiotic alters the gut microbiota and metabolism in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weight management in overweight adults. Beneficial microbes, 10(2), 121-135.
[9] 金日群.廖志莹.王英斌.刘 芳.活性益生菌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及免疫调节作用分析[N].中国现代医生 2017 年 2 月第 55 卷第 5 期
[10] Lin, X., Chen, X., Chen, Y., Jiang, W., & Chen, H. (2015). The effect of five probiotic lactobacilli strains on the growth and biofilm formation of S treptococcus mutans. Oral diseases, 21(1), e128-e134.
[11] Messaoudi, M., Violle, N., Bisson, J. F., Desor, D., Javelot, H., & Rougeot, C. (2011). Beneficial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a probiotic formulation (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R0052 and Bifidobacterium longum R0175) in healthy human volunteers. Gut microbes, 2(4), 256-261.
[12] Ishibashi N, Yamazaki S. Probiotics and safety[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01, 73(2): 465s-470s.
—— 果壳商业科技传播部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