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借兵”要怎么借?打仗不可能没有伤亡,借了兵要怎么还?
中国古代战乱频发,即使是最为强盛的时期,也不免有强敌犯境,亦或者内部叛乱。这时,中原王朝便得发兵讨伐,大动干戈。
但强盛时期总会过去,要是中原王朝没有足够的兵力和实力去平息叛乱或者抵御外辱,这时王朝的统治者们该怎么办?当然,王朝的高层往往不会束手就缚,这时的公卿大臣们便会想着“借兵”。
这种情况下,兵从何处来呢?真有人会这么好心,平白无故“借兵”给你去打仗吗?要是全军覆没了又该如何?
一、何为“借兵”
所谓“借兵”,乃是“借他人之兵为己战也,与藉兵同”。这是一种战争策略,是在自己弱小之时战胜强大敌人的一种办法。而“借兵”传统,古已有之。
早在西周末年,周平王就曾向犬戎借兵,攻陷了镐京。在《史记》中,也有“汉王借兵而东下”的记载。这表明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封建王朝统治者们就已经学会了“借兵”打仗。
如果是封建王朝尚属一统的时期,中原王朝统治者若要想“借兵”,那么要么是内乱过度,要么是外敌入侵过强,所以只能朝周边相对友好的“蛮夷”部落借。就像前文所说的,周平王向犬戎借兵,就是一次中原王朝向周边“蛮夷”部落“借兵”的典型案例。
而要是在王朝分裂内乱时期, 有一统天下之大志的豪杰想通过“借兵”来实现自己的宏图霸业,那一般就会向比自己拥有更强大实力的诸侯或者藩王“借兵”。例如刘邦在起兵初期,就曾向项羽大的叔父项梁借了5000兵马。
可见,“借兵”的传统古来有之,既可以让自己以小博大,又能变相增强自身实力。其收益如此巨大,它背后的风险又是什么呢?
要知道,“借兵”借的乃是人,而在战场之上,刀剑无眼,肯定有人员损伤。如果是打了胜仗还好说,胜者自然可以补充兵源,那要是打了败仗呢?人都死光了,这些借来的兵又该如何还呢?
其实,“借兵”是有代价的。
二、“借兵”的代价
在古代,士兵对于统治者来说,其实也是可以交易的筹码。
统治者们其实并不太关心士兵的死活,其在意的是自己所能获取到的好处。所以,“借兵”给别人一事对于他们来说并非是那么困难,只要给够好处就可以了。例如在安史之乱中,唐肃宗就曾派人请来回鹘汗国的大军,助李唐政权平定了内乱,这才避免了唐朝亡于异族之手。
《旧唐书》中就曾记载:“上虽用朔方之众,欲借兵于外夷以张军势”。
而回鹘汗国之所以答应借兵,是因为唐肃宗承诺要对回鹘大汗进行册封,并且还赏赐大量的金银财宝,甚至还派了公主进行和亲,回鹘汗国这才同意出兵。
回鹘汗国这是有好处才答应“借兵”,那么在历史上有没有不要好处就答应“借兵”的呢?也是有的。
前文所说周平王向犬戎借兵,就并未许诺给犬戎任何好处。那么,犬戎又为何要借兵呢?
实际上,是因为犬戎非常仇恨西周。在《史记》中就有记载:“放逐戎、夷径洛之北”,在周武王灭商之后,因为对深居内陆的犬戎不放心,便将其迁到了远离中原的北方苦寒之地。
而这便是犬戎记恨西周的缘由,所以当周平王的舅舅申候找上门时,犬戎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借兵”,最后更是成功攻陷了西周都城镐京,杀死了周幽王。
但是这次“借兵”,周王朝难道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吗?
其实,在杀死周幽王之后,犬戎并没有向事先约定好的那般退回北方去,反而在镐京大肆掠,周王朝数百年基业毁于一旦,岐、丰之地更是被趁机侵占,周平王不得不东迁洛邑,西周自此灭亡。
所以说,“借兵”不光光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还有可能将“引狼入室”,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根基。在历史上,类似周平王“借兵”犬戎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在西晋时期,朝政混乱,各地诸侯王为了争夺权力大打出手,打来打去,发现手里已经无兵可打,便开始向外族借兵——成都王司马颖向匈奴借兵,西晋宗室司马腾向乌桓借兵,并州刺史刘琨向鲜卑借兵,越借越多,最后整个中原大地是胡兵当道。
而这些胡兵也逐渐摸清了中原的底气,发现中原兵力空虚,已经没有实力可以抵挡他们。于是八王之乱后,便是五胡南下的开始,中原陆沉,衣冠南渡,西晋由此灭亡。
可见,西周,西晋两个朝代的灭亡与“借兵”都脱不了干系。
所以“借兵”是有借有还,抵赖不了的。“借兵”需要付出的代价最简单的就是补充兵员,再给送回去,但是这种情况十分少见,一般都是许诺高官俸禄、割让疆土百姓。而要是被借的一方心生野心,那么还回去的就有可能是自己的一份基业。
可既然大家都知道“借兵”会带来沉痛的代价,为何还是一直有人去尝试这种办法呢?
三、屡屡发生的惨痛教训
因为任何事情,都是利益与风险并存。这些想着要“借兵”的人,他们都不是一般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是君主、诸侯、统帅,他们自然清楚“借兵”所带来的风险,但是为了鸿图霸业,他们还是咬牙借了。
历史上自然有成功的例子,例如前文所说的回鹘汗国“借兵”助唐,李唐政权就没有因此灭亡,反而实现了“中兴”。但实际上,唐王朝之所以能镇住周边部落,没让他们起异心,与唐王朝声威远扬有关,而且即使是这样唐肃宗也不得不对回纥可汗进行册封,并将幼女宁国公主嫁往回纥和亲。
而正是这些为数不多的成功例子,让这些枭雄觉得可以一搏,才会屡屡发生这些惨痛的教训。自唐之后,因“借兵”而贻害无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
在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后唐将领石敬瑭为了起兵造反,就曾向契丹“借兵”,灭掉后唐,建立了后晋。但是石敬瑭为此将燕云十六洲割让给了契丹,自此中原王朝无险可守,给宋朝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最终导致宋朝亡于异族之手。
而在近代,清朝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兵,也向西方列强借兵,从而“引狼入室”,导致了主权的沦丧。列强可不稀罕清王朝的所谓爵位封赏,他们要的是商业上和政治上的权益。清政府向列强“借兵”此例一开,他们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派驻兵力在中国境内,参与我国的内战,为他们插手中国内政提供了理由。
因此在中国古代,“借兵”一事向来是有借有还,如果还不起,那就有可能连基业都赔进去,而且“借”来的兵还很有可能反客为主,反过来侵略“借兵”之人。因而古人对于“借兵”一事,向来都是极为谨慎的,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
文/乐宇
参考资料:
1、《借兵平寇的得与失 —简论回纥助唐平定安史叛乱》,董文阳
2、《湘军集团与 “ 借兵助剿 ” 》,张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