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一针见效,学会“轻针慢捻法”才是关键

如何一针见效,只要学会郭廷英老师的这一招,就能一针见效,郭廷英老师行医60余年,常以一针治愈顽疾,人称“郭一针”。

一针能起效,手法一定是关键,我们一起来学习——“轻针慢捻法”的心法要诀,只要学会它,就能一针见效!

“轻针慢捻法”是郭氏针灸手法中最独具特色的内容之一,该手法整个过程都非常注重“气”的变化与控制。揣穴催气、进针得气、调气固气等环节是调气的关键,意气合一贯穿整个治疗过程,能达到气至病所的效果,这是郭氏针灸治疗疑难病症每获良效的重要原因。

另外,“轻针慢捻法”手法轻柔,从进针到得气都讲究轻柔和缓、低频小幅,使治疗达到效果而不伤正气。此法刺激轻而久、取穴少而精,能够很大程度减轻患者对针灸的恐惧心理,减少针刺的疼痛,临床可操作性很强。

一、“轻针慢捻法”操作方法

“轻针慢捻法”共分为揣穴催气、进针得气、调气固气三个环节。

首先是押手揣穴,促进得气。刺手和押手的配合至关重要,《难经▪七十八难》言:“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即在进针之前押手揣穴,有利于穴位定位精准、激发穴位精气。

其次是进针得气,即“轻针慢捻”,刺手徐徐捻转进针破皮,使毫针从表层逐渐深入,根据针刺部位定夺进针深度,一般以触及浅筋膜、患者自诉有酸、胀、麻等针感为度,这是进皮到得气的过程。

再次是调气,又称为“慢针细捻”,即进针后在孔穴的天部、人部、地部手法轻柔缓慢的提插、低频率小幅度的捻转,顺时针、逆时针捻转等量的角度与频率,捻转角度约为180-360°,捻转频率约为40次/分钟,行针持续时间约为3-5分钟,认真仔细体察针下气感,调整频率与速度,寻求最佳的得气状态,使有效延长治疗时间,同时以意调之,从而使临床疗效得以提高。

最后是固气,针尖多停留在人部,可顺时针持续捻转,行滞针术,使手下感觉轻微重滞,即使针身轻度缠绕肌纤维,可加快产生针感,增强治疗效果。留针2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出针时,要逆时针反向捻针,确认针身松动后,行针约1-3分钟,方可起针,以缓慢出针为宜,并注意按压止血。在顺时针持续捻转时,应避免过度缠绕,导致滞针造成患者不必要的疼痛。

常规选用长度为1-3寸、直径为0.35-0.40mm的粗毫针进行操作。针刺的行针时间必须有一定量的积累,才会使针刺达到有效的刺激量,本法行针1-3分钟,留针2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如针感不至则候气。在一定范围内较长时间的行针可以增加得气的概率或效果,从而易使“气至病所”而留针有候气、加强针感和延长针刺作用时间的功效。

现将郭氏针灸针法口诀分享如下:

循经揣穴定位精,

弹努爪按催气行,

轻针破皮调卫气,

慢捻酸麻重胀寻。

上下斡旋三部调,

慢针细捻补泻均,

固气针下须沉紧,

出针气至效可信。

二、“意气合一”

“轻针慢捻法”关键在于治神守气,特别是手法与医者意识的结合,“凡将用针,先必本于神”。治神与手法融为一体,与疗效密切相关。行针时需随时询问患者感受,当其出现痠、麻、胀、重等感觉,并医者感觉针下沉紧,则为得气。

初步得气后,则继续“慢针细捻”,认真仔细体察针下气感,调整频率与速度,寻求位置、强度、感传最佳的得气状态,如3分钟仍未得气,则应采取候气法,留针期间捻转2-3次。得气之后通过本法认真治神守气进行调气,使气至病所。

本法要求医者在针刺操作中要高度集中思想,细心体察病人的精神活动。同时“令志在针”,即经过意念导气等方法通过针将气导向治疗对象的病位上,从而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平衡阴阳,使疾病得愈。精神因素在针灸临床中对医患双方均有密切关系,医者只有治神守气,形神合一,才能做到“针到病除”。

三、“轻针慢捻法”练习

“轻针慢捻法”的习练,主要目的是增加指力并提高手指灵活性。为方便练针、提高效果,郭老倡导随时练针。

平时要捻转针柄练习,可将针尖折下,即在拇指与食指之间持针柄,做低频率的捻转动作,每日不拘时分、专心练习,使针刺操作中更容易破皮,更容易实现得气与催气。

同时配合练习意念调摄、治神守气,即用意念领气从针刺部位循经络到达病所,增强临床效果。

四、临床运用

郭氏针灸取穴少,用穴精。非常注重特定穴的灵活运用,在三代人长期临床实践中,摸索出很多独特的用穴经验。比如用会阴穴治疗顽固性疼痛,挑治法治疗肿瘤,照海穴治疗梅核气等等。接下来,我们就以照海治疗梅核气的一则病案为例,学习一次完整的诊疗过程。

张某,女,47岁,于2018年8月11日在国医堂初诊。主诉咽喉中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6个月。刻下症:咽喉中有异物感,不影响进食,食欲尚可,二便正常,月经正常。无既往史。查体:舌淡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梅核气,痰气郁结证。

西医诊断:咽部神经官能症。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化痰。采用针刺治疗症状。

取穴:照海〔照海穴为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治疗咽喉病效果显著。)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用75%乙醇棉球常规消毒所选穴位,选用0.40mm×40mm的毫针,取右侧照海穴,徐徐捻转破皮,针入1.2寸,施以“轻针慢捻法”,并随时询问患者感受,运用此法0.5分钟,患者诉足跟至脚趾处有酸胀感、触电感,咽喉异物感减少,继续用此法行针2分钟, 针尖调整方向向上,患者诉足跟至小腿部有温热感、酸胀感,咽喉异物感明显减轻,再同法刺左侧照海穴,两穴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20分钟,咽喉异物感消失。隔日一次,巩固治疗3次,梅核气治愈。

提起针灸,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针灸学的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如果想要概括一下针灸在临床应用中的重点,可以概括为四点——针具配穴刺法手法

虽然别人家的针灸看起来都那么有效果,但每每自己用针灸最容易遇到的情况是:

1. 使用教材中和老师课堂上所教授的配穴方法:病痛所过经脉,近端取穴,和远端取穴相配合的取穴法,但是临床效果一直不理想,有些患者扎完减轻疼痛效果微弱。

2. 采用老专家的经验配穴,但会发现,老专家在书中往往“一针止痛”,用在临床,却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一针医痛”仿佛只存在传说中。

3. 学习一些新的针灸止痛的理论,和一些新的针具的应用,报了一些课程,但用在临床上,疗效往往达不到老师讲的那样。甚至面对患者时,逻辑混乱,脑子中的多种方法开始打架。

那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回顾开头我们提到的针灸的四大重点,好像针具、配穴都没有纰漏,答案指向了刺法手法

说到手法,《难经》早有名示:“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自己每次扎针,只是粗粗的比量一下穴位的位置便下针,殊不知“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下面我们共同来分享这个例子:

标幽赋中有一句口诀——胁疼肋痛针飞虎,飞虎便是手少阳三焦经的支沟穴。有一次,有一位胁肋疼痛,不能平卧的老人,按照骨度分寸扎了支沟穴,针入穴后,疼痛立马减轻一半,但随后无论他怎么行针,疼痛没有一分减轻。

后来细细揣按支沟穴,他发现这个穴位下有一个米粒大小的硬点。他调整针尖针向这个点后,患者马上长呼了一口气,感觉基本不太痛了,而且也可以平躺了。

在揣穴这一节讲,揣穴就像切脉一样,浮中沉、举按寻才能摸清楚穴位的特点。面对每一个病人的每一个穴位,都应该仔细的探查穴下的空间,有没有凹陷,或结节,或其他问题。穴位是不断运动的,并不会固定在某一个点上,具体每一个穴位的位置,都需要在上下左右细细探查。

得知了这一原理,经过几天揣穴,逐渐感觉到穴下的不同。

  • 这个穴位下面发空,是虚症,应该用补法;
  • 这一个穴位发热,有条索、结节,应该用泻法。

“手下有分寸,才知补泄。”

针刺入穴位后,第二步就是得气。但是很多针灸医生的针法,被大家戏称为“插秧针法”,真的是插上针就不管了。实际上手法要求不只是毫针刺入体内之后得气,还有驾驭经气的方向、控制经气的性质,要求是很精微的。

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个针法,这个针法容易得气,容易控制补泻,容易气至病所,且针感轻柔舒缓,患者易接受且疗效好,这就是“双针刮摩法”。

“双针刮摩法”集传统刮法和摩法为一体的针法。先在穴区并排扎上两根针,得气后,用食指、中指、名指的边缘刮摩针柄。随着手指摩擦针柄,引起针体的震动,可以催气、守气、增强针感,加强循经感传。

刺针手法要领

用针灸治病,虽然痛苦不大,但一提针刺,人们多少总有一些畏惧心理,所以针灸医生为了减少病人痛苦,确保安全,提高疗效,必须下苦功夫,经常练习基本手法,要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稳准轻巧的熟练程度。

古人形容针刺手法轻巧的程度说:“刺浮瓜而瓜不沉,刺眠猫而猫不醒”。虽然实际达不到这种程度,但这是要求手法轻巧的要求。

因为针灸治病和药物不同,它是通过医者的手法而“调整气血、疏通经络”的。用针和写字作画一样,同样是一支笔、一张纸,手法不同,其笔力神色就不一样了。用针刺穴位治疗疾病也大有巧妙。因此必须通过反复练习,确实熟练以后,才能用于人体,千万不能粗枝大叶,鲁莽从事。如果只知治病,不管病人叫疼,那是不妥当的。虽然给小儿扎针多不合作,但听其哭声也能辨别其是真疼还是畏针取闹。如下针之后,患儿惨叫不已,此即证明医者手法不巧,不能以为是患儿畏针必然哭闹的缘故。临床上常见有许多患儿通过说服动员,再加手法轻巧,能和医生合作得很好,一声不哭地达到治疗目的。

一、进针手法

针刺疼与不疼和进针关系最大。因为感觉神经在真皮内分布最多,达到皮下,进入深层组织就少了,也就不甚疼了。因此透过皮肤进入皮下这一步是进针疼痛与否的关键。我们常用的方法是“扶持刺入捻进法”。分三层进针。在一切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先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找准穴位,用拇指爪甲反复重切穴位中心,使局部感觉神经暂时麻痹,将手指消毒后,再用右手拇、食、中三指如握毛笔状,将针尖放在切痕上,左手拇食二指捏住针体下端,使着力点集中在针尖上,保持一定的直轴,然后使左右手同时向下轻巧用力,快速直接刺入真皮下,稍停,此时不加捻转,以免过多地刺激感觉神经,这就是第一层,也就是浅层,最关紧要;稍候待病人感觉恢复,再用右手捻转向下进针,左手轻按穴位附近,达到皮下组织内再稍停,右手略松,看针柄和原来预定的方向一致,则证明针尖方向正确,这是第二层,也就是中层;然后再徐徐捻转向下进针,达到预期的深度,此时可以放手,把针留下,这是第三层,也就是深层。这就是用左手扶持直刺皮下,然后捻转进针的“扶持刺入捻进”法。不论长短粗细的毫针都可以用这种方法。不过短而粗的针只用左手拇指爪切,右手直接刺入就可以了。当然刺破皮肤血管放血就不必分层次了。以上所讲的就是用左手当押手,右手当刺手的双手协作进针的方法,因为我们用左手扶持,第一层是直刺,第二层是捻进,所以叫“扶持刺入捻进法”。

古代进针法也多主张用双手,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记载:“左主推之,右持而御之”。《难经·七十二难》上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标幽赋》中指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流注指微论》说:“针入贵速,既入徐进”。以上这几种说法,都是左右手同时使用的双手协作进针法。进针时要快速透过皮肤,既入皮下,则须慢慢进针,以达到所需要的深度。《标幽赋》则重视爪切,主张缓进,要求进针时轻轻刺入,不要紧捻猛刺,使病人感觉痛苦,这样和快速进针的方法虽然不同,但都用双手,要求指力轻巧,不使病人发生痛感,却是一致的。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上说:“凡下针,要病人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亦如之。关机最密,切勿太忙……则以爪重切经络,少待片时,而不伤于营卫”。大意是:扎针的时候,要病人休息一会,心平气和,呼吸均匀,安定下来,再给他扎针,医生也要镇定,不要慌忙。左手重切穴位,使知觉迟钝,右手轻巧地将针刺入皮下,可以减少痛苦,不伤气血。可见他的主张不但用左手重切穴位,而且要求医者,病者都要镇定,不能匆忙。这些都是很实用的,值得学习。

附:进针口诀

进针手法最关机,失经失穴大不宜,

扶持刺入捻进法,三层渐进找空隙。

二、行针手法

行针也叫运针,就是把针刺入穴道以后,要不时地运用手法活动其针,使病人产生酸、麻、胀、重等感传作用。这种感觉,古代针灸家称之为“得气”。具体手法是:提、插、捻、转、疾、徐、轻、重等八个字。

提:将原来刺入的针身,向上提出若干,当心不要提出皮外,只能在肌肉组织范围内向上提。

插:是将提上之针重新插进去,但不能插得超过原来深度。特别是重要脏器上的穴位,更应注意避免刺伤内脏。

捻:是将针柄向前捻动,其幅度以半径左右为原则。

转:是将向前捻动之针退回来,其幅度仍以半径左右为原则,这样就不会因为向一个方向捻转使肌肉纤维缠绕针身,发生出针困难的问题。

疾:是提插捻转的速度快。

徐:是提插捻转的速度慢。

轻:是提插捻转的幅度小,用力轻。

重:是提插捻转的幅度大,用力重。

这八个字的行针手法,一般要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混合型复式手法,看起来和一种动作一样。至于提、插、捻、转、疾、徐、轻、重,要以刺针的目的而定。关系到是补是泻、病人的感传是轻是重、所在的穴位是深是浅。要聚精会神,审慎周详,灵活机动,如探索找物,如用钥匙开锁。要有修理精密仪器那样的细微动作,手巧心灵,寻觅奥窍,不是机械而粗笨的活动。

如无针感,也不可操之过急,稍事停留,再行八字手法,想法找到针感,有针感后稍停一下,待感觉消失,再次行针。大约5分钟1次,一般病人3~5次即可。针灸医生必须重视行针,千万不能以为进针后,一留针,或一接电针,就算万事大吉了。

明代汪机《针灸问对》说得好:“……不出乎提、按、疾、徐、左捻、右捻之外,或以彼而参此,或移前而退后。无非将此提、按、疾、徐、左捻、右捻六法交错而用之耳”。这里除没有提轻重外,其他提、插、疾、徐、捻、转都提到了,可见他也是主张行针的。

附:行针口诀

行针手法要提倡,提插捻转各有方。

轻重疾徐找奥巧,感传得气效益彰。

三、出针手法

行针达到目的以后,等病人感觉消失,针下松缓时就可以出针了。出针手法亦分为三层,左右手同用,恰恰与进针手法相反。第一层,将针活动后,由深层轻轻捻转提至中层,稍停;再轻轻捻转提至浅层,稍停;然后直拔而出,不加捻转,以免过重地刺激感觉神经,使病人发生痛感。出针后用干棉球按压针孔亦可,按压穴位周围亦可,不按亦可。一般不至于出血。但要稍加留意,万一出血,即用棉球擦去,出血多时,可以按压片刻。这种出针手法,用的熟练,往往病人没有感觉,不知道就已经出针了。

《医宗金鉴》上说:“如欲出针,须待针下气缓,不沉不紧,觉轻动滑快,方以右手捏住针尾,以左手大指按其针穴及穴外之皮,令针门户不开,神气内存﹒然后拔针,庶不致于出血”。这说明出针的时机和手法很重要。必须等待针下气缓,轻动滑快,才能出针。右手拔针,左手按住皮肤,双手操作,小心从事。决不能以为出针是小技,不讲轻巧稳妥,快速拔针,不只病人痛苦,还要留后遗感觉,使病人酸困不舒,甚至于发生出针困难、折针的事故。曾有因拔不出针,勉强用力,针身有带出肌肉者。有一部分患者针后酸困不适的感觉甚至持续数天,这与出针时没有等患者“针下气缓”有关,不要误以为是“得气强烈”。一般等待患者针下没有强烈的酸麻重胀感觉后再出针就不会有此现象了。《流注指微论》也说:“出针贵缓,急则多伤”,这都说明,手法完毕,出针的时候,要缓慢,不可速拔猛抽,以免损伤组织和出血。这些提法都是符合临床实际应用的。

附:出针口诀

拔针之时勿匆忙,稳重轻巧要精详。

不沉不紧轻滑快,三步退出自无伤。

穴性新用七则

我家世代业医,至今已延续近二百年,对许多腧穴功用每多新发现,虽吉光片羽,却颇有实效,今举七则于下,供同道参考。

一、三间穴治头面病

三间穴为手阳明经之俞穴,临床上常用于治牙痛、咽喉痛、眼痛、手背红肿、疟疾等。

早年治一头昏顽症颇棘手,后请祖母诊治,谓三间穴能治头面诸疾,针之竟愈。自后仔细观察,体会到对脑血流图所查之颈或椎-基底动脉痉挛,脑血管弹性减低之头昏最为有效。

如冉xx,男,57岁,脑震荡后一年半仍头昏痛,失眠恶梦,常服中西药物而效差,针三间穴,每日一次,左右手交替使用,一周后即愈。

此穴治周围性面瘫效佳,经治十余例,均效。

二、天泉穴能解腰腿疼痛

天泉穴属手厥阴经,文献载其主治咳嗽、胸胁痛、上臂内侧疼、心悸等。

我家临床上对各种腰腿疼痛,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肥大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等症,按压或针刺此穴能很快缓解疼痛,对辅助其他方法治疗和病人自我缓解痛苦均有补益。甚至有不少慢性腰腿痛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按压后,获得痊愈。

具体方法是取该穴按压得气后,再向四周找最酸胀处用力按摩,一般数分钟内即可见效。亦可在此处用膏药贴一围棋子,时时按压之。此法患者自己使用甚为方便。

三、神门、养老可健脑延年

先祖母郭贞卿医师享年九十二岁,仍行动、思维敏捷,精神矍铄,每日除诊治病人外,还著书立说,外观看去,俨然六旬老人,她养生方法之一就是每日多次按压神门、养老二穴,七十六岁后持之以恒。自谓能强身防病、养心健脑、延年益寿。

近年来,我们以此二穴治疗因脑炎或其他先、后天因素所致的小儿脑性瘫痪、智力低下有明显的疗效,用于成人中风后遗症,对精神运动症状的改善有良效,对血压的调整也有显著的稳定作用。

四、承山穴能健胃消食

承山穴有健胃消食,调整胃肠功能的作用,对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所致上腹部疼痛;小儿食积、吐酸嗳腐,腹泻;老年人脾胃虚弱、纳呆食减等症,均可推按承山,有良效。

五、少府、劳宫穴可治口眼歪斜

周围性面瘫用常规面部穴位效差,可试改为面部轻柔按摩,针刺少府、劳宫,每次留针40分钟,左右手交替,日一次。我们用此法治愈二十余例,其机理值得研究。

六、阳池穴治疗失枕

阳池为手少阳经之原穴,因手少阳经在秉风穴与手太阳经相交会,在大椎穴与督脉相交会,在肩井穴与足少阳经相交会之缘故,可治疗失枕、颈椎病等所致之颈项酸楚疼痛,选用针剂如当归注射液等,疗效最佳。

七、天府穴能调月经

天府穴配手三里、中渚、肱中等穴,用于月经不调、闭经、痛经。

偏热用针,偏寒用灸,每次于经净后施术(闭经不在此例),每日或隔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亦可根据情况选用挑筋、穴位注射、埋线、外敷等疗法,收效均显著。

(0)

相关推荐

  • 针法

    焫 焫(ruo若),又音"热",同"[艹热]".原作烧的意思,在古医书中指用火针(烧针).温针或砭石加热以刺激体表局部的疗法. 半刺 五刺法的一种.即刺入很浅, ...

  • 古法针灸大成

    -1- 出处 本歌出自<针灸大成>,明代杨继洲著.本歌论述了行针取穴的一些共性问题,诸如行针时要按病人体质之强弱胖瘦,身躯之高矮而决定针刺之浅深.要根据受针者之同身寸进行度量取穴,并应注意 ...

  • 魏稼教授的飞针手法与临床应用

    专家简介 魏稼(1933.8.15-2020.4.29) 1933年生,2020年4月29日逝世,江西都昌人.教授.主任中医师.全国著名针灸学家,有着"神针魏"之美誉.是第一批全国 ...

  • 如何一针见效,学会“轻针慢捻法”才是关键!

    中医之声 公众号   如何一针见效,只要学会郭廷英老师的这一招,就能一针见效,郭廷英老师行医60余年,常以一针治愈顽疾,人称"郭一针". 一针能起效,手法一定是关键,我们一起来学习 ...

  • 如何一针见效,学会“轻针慢捻法”

      如何一针见效,只要学会郭廷英老师的这一招,就能一针见效,郭廷英老师行医60余年,常以一针治愈顽疾,人称"郭一针". 一针能起效,手法一定是关键,我们一起来学习--"轻 ...

  • 一针见效,学会“轻针慢捻法”

      如何一针见效,只要学会郭廷英老师的这一招,就能一针见效,郭廷英老师行医60余年,常以一针治愈顽疾,人称"郭一针". 一针能起效,手法一定是关键,我们一起来学习--"轻 ...

  • 中医针灸 如何一针见效,学会“轻针慢捻法”

      如何一针见效,只要学会郭廷英老师的这一招,就能一针见效,郭廷英老师行医60余年,常以一针治愈顽疾,人称"郭一针". 一针能起效,手法一定是关键,我们一起来学习--"轻 ...

  • 郭氏针灸“轻针慢捻法”

    作者/郭帅 "轻针慢捻法"是郭氏针灸手法中最独具特色的内容之一,该手法整个过程都非常注重"气"的变化与控制.揣穴催气.进针得气.调气固气等环节是调气的关键,意气 ...

  • “轻针慢捻法”共分为揣穴催气、进针得气、...

    "轻针慢捻法"共分为揣穴催气.进针得气.调气固气三个环节. 首先是押手揣穴,促进得气.刺手和押手的配合至关重要,<难经 · 七十八难>言:"知为针者,信其左: ...

  • 十年的耳鸣、耳聋一针见效,四针听力恢复

    十年的耳鸣、耳聋一针见效,四针听力恢复

  • 足底筋膜炎,一针见效,三针疼痛消失!针灸就是这么神奇

    患者,女,38岁.自诉左侧足跟部疼痛20余天,加重2天.20天前因逛街一天后自觉左足跟部疼痛,休息后稍有缓解,平素每天慢跑半小时左右,左侧足跟部阵发性疼痛,2天前复感疼痛加剧,影响行走,于家中自行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