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美洲的影响有哪些[第2页]

  哈里发运动

  又称“基拉发运动”。印度穆斯林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反对英国等协约国瓜分土耳其、保卫伊斯兰教宗教领袖哈里发(土耳其苏丹)为号召而兴起。1919年底哈里发委员会成立,领导人是印度国大党人穆罕默德·阿里和绍克特·阿里兄弟。参加这一运动的有印度穆斯林备阶层群众。1919年英国侵略阿富汗,许多在英印军队中服役的印度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倒戈转向阿富汗。同时在印度兴起“离开运动”,大批印度穆斯林离开印度前往邻近的穆斯林国家。1920年8月协约国签署瓜分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更推动了运动的发展。9月,在国大党加尔各答会议上,决定把哈里发运动的要求作为不合作运动纲领的一部分。由于1922年不合作运动停止,以及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1923和1924年土耳其苏丹和哈里发称号先后被废除,运动遂止。

  哈里真运动

  印度甘地倡导的提高贱民地位的运动。“哈里真”意为“神的儿子”,是甘地创造的对贱民阶层的称呼,认为他们与其他种姓信仰共同的神,应享受同样的权利。1931年第二次伦敦圆桌会议后,甘地为了反对英国的“分而治之”政策,唤起贱民阶层参加民族运动,坚决反对并要求废除贱民制。1932年9月20日甘地在狱中绝食,要求为贱民在印度教徒选民单位中保留148席。根据甘地的建议,贱民组织领导人与印度教大会领导人达成《浦那协定》,得到政府制宪委员会的承认。在甘地号召下,建立了两个反对贱民制的组织,并参加了国大党争取自治的运动。国大党在马德拉斯省组织了争取贱民进入印度教寺庙的运动,12月18日定为全国“反对不可接触性日”,把次年1月8日定为“不可接触者进寺庙日”。

  基马尔革命

  基马尔领导的土耳其民族商业资产阶级的上层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帝国主义瓜分了土耳其,导致反帝斗争在土耳其日趋高涨。1918年安纳托利亚农民首先展开反对英、法占领者的游击斗争。1919年基马尔统一各地以商业资产阶级为核心的“护权协会”,成立土耳其民族代表委员会,领导民族解放运动。1920年打败苏丹哈里发军。1922年打败英国支持的希腊侵略军。1923年签订《洛桑条约》,取代《色佛尔条约》,列强承认土耳其独立。革命期间,宣布废除苏丹制度和哈里发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摩德洛斯停战协定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土耳其与协约国签订的停战协定。1918年10月30日,内外交困的土耳其苏丹政府在停泊于爱琴海摩德洛斯的英国巡洋舰“亚迦门农”号上,向协约国签署停战协定。主要内容为:开放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协约国军队占领海峡地区要塞;土耳其立即复员军队,交出全部军舰;协约国监督土耳其的铁路、电报等。该协定是丧权辱国的协定,使土耳其民族矛盾急剧尖锐。

  护权协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人民反对协约国占领、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的救亡组织。1918年土耳其战败投降,面临协约国列强瓜分的危险,土耳其各地建立了以商业资产阶级为核心的有各阶层群众参加的救亡团体护权协会。1919年7—9月,基马尔在国内召开协会代表会议,制订了会章,发表告全国人民书,重申领土完整,反干涉、反占领以及民族自治的原则,并组成全国统一的护权协会,领导全国的救亡活动。1923年基马尔在其基础上建立“人民党”。

  色佛尔条约

  1920年8月10日土耳其同协约国在巴黎附近色佛尔签订的条约。依约:土耳其让给希腊东色雷斯、伊兹密尔等地;放弃对叙利亚、伊拉克、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和亚美尼亚的一切权利;向意大利让出爱琴海12岛屿等;废除对利比亚和埃及的统治;承认塞浦路斯附属英国;黑海海峡区由大国(英、法、意、日)、希腊等国和土耳其代表组成的委员会管理,使海峡区成为自由中立区,等等。条约签订后,因土耳其人民的反抗未能实施。后为《洛桑条约》取代。

  洛桑条约

  全称《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土耳其和约》。1923年7月24日,英、法、意、日、希、罗、南七国和土耳其在瑞士洛桑会议上签订。1922年秋,基马尔领导的土耳其民族革命政府战胜了英国支持的希腊侵略军,并废黜了叛国的苏丹,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英、法被迫修订《色佛尔条约》,以《洛桑条约》代之。主要内容为:土耳其保全它的主要领土,收回东色雷斯和伊兹密尔(旧称士麦那)地区;土放弃对埃及、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亚等地的领土要求;对世界大战和协约国武装干涉土耳其造成的损失,双方互相放弃赔偿要求;取消在小亚细亚的法、意势力范围和协约国在土的一切治外法权,海关由土自主,海峡实行国际航行自由原则。

  德鲁兹起义

  叙利亚人民反对法国统治者的武装斗争。1922年,叙利亚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法国为便于统治,将叙利亚一部分划归黎巴嫩,激起叙利亚人民愤怒。1925年7月,德鲁兹山区爆发起义,迅即蔓延全国,一度占领大马士革。1927年起义被镇压。

  阿拉伯军团

  英国控制的约旦军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约旦成为英国委任统治地。1923年,又沦为英国保护国,遂建立该军团。军官多为英人,训练和装备皆由英国负责。外约旦王国独立后(1949年改称约旦王国),由于人民反帝斗争高涨,1956年军团中英国军官被解职,该军团并入约旦军队。

  巴列维王朝

  伊朗的王朝。1925年,札萨汗推翻卡扎尔王朝后建立。1941年其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位,1979年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政局动荡中出国,王朝被推翻。

  森林军

  1912年在伊朗里海沿岸地区建立的游击队,主要活动于吉朗森林地带,故名。领导者库切克汗。由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贫民组成。主张民族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不断打击帝俄占领军。1920—1921年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与伊朗共产党合作,共同反对英帝国主义和王室反动政权,建立吉朗共和国。1921年9月库切克汗屠杀共产党人,使吉朗革命遭到破坏,年底,森林军在政府镇压下瓦解。

  吉朗共和国

  在伊朗吉朗地区建立的反帝革命政权。1920年以库切克汗为首的森林军占领勒什特等地,6月5日宣布成立共和国,组织临时革命政府,提出驱逐英国侵略者,推翻王室政权,得到伊朗共产党支持。但由于库切克汗集团的动摇和共产党内左倾机会主义者的破坏,革命力量被削弱。1921年9月,库切克汗在反动分子挑拨下,杀害共产党人,导致吉朗革命被镇压。

  阿扎吉斯坦

  伊朗阿塞拜疆民族运动中建立的自由之邦。“阿扎吉斯坦”为阿塞拜疆语“自由之邦”的音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伊朗掀起反帝革命运动。1920年4月,阿塞拜疆省首府大不里士爆发大规模武装起义,其领导者是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利益的阿塞拜疆民主党。起义者反对英帝国主义和伊朗王室政府,占领大不里士,成立民族政府,宣布阿塞拜疆为“阿扎吉斯坦”。同年秋,起义被英、伊朗军队镇压。

  费萨尔王朝

  1921—1958年伊拉克的王朝。1921年在英国扶植下,由哈希姆家族的费萨尔建立。1922年签订《英伊同盟条约》,确认英国的委任统治权。1932年“独立”,但根据1930年《英伊同盟条约》,伊拉克仍为英国所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参加《巴格达条约》集团,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组织阿拉伯联邦。1958年7月被推翻,末代国王费萨尔二世被击毙。伊拉克宣布为共和国。

  青年阿富汗

  旧译“少年阿富汗”。20世纪初阿富汗官吏和知识分子组成的政治集团,代表自由派地主和商业资产阶级利益。反对英国殖民压迫,主张民族独立,限制王权,实行改革。1908年被镇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恢复活动。1919年政变后,同情青年阿富汗派的阿孟乌拉汗掌握政权,改革中央行政,发展教育,鼓励工商业。1929年阿孟乌拉汗被推翻,青年阿富汗派随之瓦解。

  英阿战争

  英国侵略阿富汗的战争。前后共三次。第一次在1838—1842年,第二次在1878—1879年,均以英殖民军失败告终。第三次在1919年,阿富汗宣布独立,国王阿马努拉致函英印总督,要求废除英国的外交控制权。同年5月爆发战争。战争中双方互有胜负。由于当时印度境内发生革命,英国匆忙结束战争。6月双方签订停战协定。8月在拉瓦尔品第暂订和约,英国承认阿富汗独立。

  里夫共和国

  摩洛哥里夫地区各部落在反帝斗争中建立的联盟。1912年摩洛哥沦为法国的保护国,北部山区属西班牙,1921年西班牙殖民军向里夫地区进攻。克里姆领导各部落人民奋起反击,7月在安努阿勒重创西军。9月召开的12个部落酋长代表大会宣布为国民议会,19日成立里夫共和国,推举克里姆为总统。共和国的行政单位仍为部落,首领仍为酋长。为战胜殖民者,共和国宣布总动员,建立正规军。1924年数度击败西班牙殖民军。同年夏,法军侵占韦尔加河谷地。1925年,法、西联合封锁和进攻共和国。1926年5月26日克里姆向法军投降,后被流放留尼汪岛,但游击战仍坚持数月之久。

  1919—1921年埃及反英运动

  1919年3月,埃及民族主义者柴鲁尔等遭英国殖民者逮捕,激起埃及人民起义。英国被迫释放被捕人员,并派来米尔纳调查团。1920年,米尔纳与柴鲁尔达成协议,但英政府拒绝接受。柴鲁尔等人又被捕。1921年12月埃及人民再次起义。英国被迫于1922年2月发表宣言,承认埃及独立,但继续保留在苏伊士运河地区的驻军权和其他特权。

  英埃同盟条约

  1936年8月英国与埃及缔结的不平等条约。有效期20年。依约,英国在形式上终止对埃及的军事占领,但仍在苏伊士运河区驻军1万人(发生战争时可增加人数),保持亚历山大港海军基地,限期不超过8年;如遇战事,埃及须对英国提供港口、飞机场、交通和通讯工具等。该约恢复对苏丹的英埃“共管”制度。1951年10月埃及宣布废除此项条约,遭英国拒绝。1954年签订《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协定》,英国宣布终止该约。

  华夫脱党

  一译国民党。Wafd的音译。阿拉伯语原意为代表团。埃及资产阶级政党。1918年以紫鲁尔为首的代表团赴伦敦,要求埃及完全独立,遭拒绝。次年创立该党,领导1919—1922年的反英独立斗争,迫使英国于1922年2月承认埃及独立。1923年制定宪法,1924年该党第一次组阁。嗣后该党多次执政,但多奉行改良主义和对帝国主义妥协的政策。1952年七月革命后与“自由军官组织”对抗,被禁止活动。

  埃塞俄比亚卫国战争

  1935—1941年埃塞俄比亚人民抗击意大利法西斯入侵的战争。1935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分兵三路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5月占领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吞并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为意属东非。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抗击意大利占领军。1941年初塞拉西一世取道苏丹回国,领导抵抗运动。5月,埃英联军光复首都,取得抗意战争胜利。

  血腥的一周

  阿根廷政府屠杀首都工人的血案。因发生于1919年1月的一周内,故名。1919年1月7日,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企业主雇佣武装枪杀罢工工人。不久,警察又射击为死难者送殡的20万人示威游行队伍。激起国际主义社会党(1920年改称共产党)支持下的全市抗议性总罢工。从10日起发展为巷战,工人一度占领兵工厂。政府派正规军参加镇压。一周间工人死伤约6千人。这是阿根廷工人阶级的一次壮烈革命斗争。

  格兰查科战争

  一译“大厦谷战争”。1928—1935年间,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争夺格兰查科北部的战争。该地归属问题争执已久,自发现丰富石油资源后,纠纷更趋激烈。1928年12月巴拉圭部队袭击玻利维亚炮台,冲突开始,1930年4月休战,至1932年演变为全面战争。英荷壳牌石油公司与阿根廷支持巴拉圭,玻利维亚则有美孚石油公司和智利为后盾。双方在战争中伤亡惨重。巴拉圭在军事上占上风,1935年迫使玻利维亚接受停战协定。经美国与南美一些国家联合仲裁,1938年签订和约:争执地区约有18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巴拉圭;玻利维亚则保留约8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石油矿区,并得使用巴拉圭河上的卡萨多港通往大西洋。

  大厦谷战争

  见“格兰查科战争”。

  普列斯特斯纵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西的一支反独裁武装力量。1924年10月29日,驻守在南里约格朗德州北部圣安热洛小镇上的一支工兵部队,在工兵上尉路易斯·卡洛斯·普列斯特斯的领导下,发动起义,号召为争取自由,推翻独裁政权而斗争。起义军与从圣保罗撤出的起义军汇合,组成一支1,500人左右的队伍。普列斯特斯被人们称为“希望的骑士”,这支队伍被称为“普列斯特斯纵队”。从1924年10月至1927年2月,该纵队在国内转战2.6万公里,与政府军多次激战。由于没有建立根据地,1927年2月被迫退入玻利维亚境内,起义最终失败。

  卡德纳斯改革

  见“卡德纳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