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人成长的见证,老工人文化宫前途几何?

原创 城小忆 城市记忆CityMemory 昨天

文/柳建球

上世纪50至80年代,长沙只有一个工人文化宫,那就是位于开福区湘春路的工人文化宫。后来,1989年在东塘新建了一个工人文化宫,被人们称为“一宫”,所以老工人文化宫被人们称为第二工人文化宫。我们从小就在湘春路的工人文化宫玩。

由左宗棠祠改建而成

湘春路的工人文化宫是在左宗棠祠堂的原位置上改建成的。据资料:清光绪十一年八月十九日(公元1885年9月27日),清廷诏谕:追赠左宗棠为太傅,照大学士例赐恤,谥文襄,建立专祠。湖南当局择定在北正街西侧西园一带建祠。光绪十八年(1892年)左公祠竣工,清廷礼部将之列入每年春秋两季祀典。

据陈先枢、金豫北编著的《长沙地名古迹揽胜》记载,当时的左祠占地约60亩,正门坐西朝东,上书“左太傅祠”。正殿坐北朝南,背靠城墙,殿内有用檀木雕成的左宗棠塑像,外穿礼服,礼服一年四季都要更换。塑像形象威严,双目炯炯有神,手脚甚至可以活动。祠内有池塘、假石山、石舫。

1938年,祠堂建筑被毁。20世纪50年代,左祠旧址被改建为工人文化宫,即今天的长沙市第二工人文化宫。

左公祠原是座西朝东的,出口在湘春街的群力里。民国后,长沙城墙被拆,原城墙处修成了湘春路,左公祠改建成文化宫后,便朝湘春路开门,封了群力里的门。

现在的工人文化宫大门。大门左边新文化楼,右边是职工大学。柳建球摄于2020年

在毛主席立像前合影

据我所知,上世纪50年代文化宫建成后,有剧院、图书馆、跳舞厅、游泳池、露天电影场、假山、图书馆和文化楼等建筑,不论对广大工人,还是对于我们小朋友来说,也是特别好玩的。

进了大门,便是宽大的空坪,离门二三十米的路中间修了一个圆型大花圃,里面种了许多花木。文革时,这个花圃被改建成毛主席立像。当时,进文化宫的人,好多人都会在毛主席像下合影留个纪念。

记得当时长沙在河西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建有一座毛主席立像,在清水塘的院里坪中间有一座,再就是文化宫这座。如今其他两座都在,文化宫这座已拆除。

工人文化宫里的毛泽东像旧影

剧院里看“尾巴电影”

过了毛主席立像,右边绿化树木中有小路通向假山,左边是一个大坪,后来做了溜冰场。再向前是工人文化宫的剧院。剧院是上世纪50年代,由苏联帮助建造,在八十年代前长沙市有许多大型会议和各种文艺汇演都在这里举行。

剧院门厅是三层楼的建筑。舞台可以演戏、演文艺节目,还可以放电影。在没有宽银幕电影院以前,文化宫的电影都是在剧场放映的。我在这里看过《平原游击队》《神秘的旅伴》《南岛风云》《钢铁战士》《青蛙公主》等电影。

第一届工人健美比赛在文化宫的剧院举行。网络图

记得上世纪50年代,我住在外湘春街,到湘春路的工人文化宫很近。那时街上没有汽车,单车也很少,所以,我们一大群5-7岁的小孩子,成群结队到工人文化宫玩,大人一点也不着急。

文化宫当时是要收门票的,每位2分钱,小孩子没大人带就不准进。我们也有办法,当时大门是关着铁栏杆的,只边上留一个容一人进的小进口。那铁栏杆是一根直的一根弯的相间,我们人小,先把头伸进去,只要头进了身子便能进了,因为小孩子头大身子小。

进了文化宫,我们会一窝蜂跑到电影院去看尾巴电影。那是因为每场电影快放完时,几个守门的人便会先去打开侧门,防止散场时人多拥挤。我们便是趁这个时候去看最精彩的电影结尾,我们叫做“看尾巴电影”。

其实,每部电影的结尾都是最好看的,像《平原游击队》,最后便是李向阳用从小宝子手里拿来的子弹击毙松井,那是大快人心的时候。我们只要看了这一点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的。又像《寂静的山林》,最后便是解放军包围活捉美蒋特务,取得大胜利。那一刹那,演打入敌人内部、把敌人引进包围的演员王心刚便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了。

1979年,我参加蔬菜公司文艺宣传队,还在工人文化宫剧院举行的全市财贸系统文艺会演中,代表蔬菜公司演了一个花鼓戏。这是我从农村顶职回长沙参加工作后,第一次登上长沙市级的舞台。所以,虽然演得不好,可还是一直牢记在心。

工人合唱团在剧院表演合唱节目。网络图

这个剧院建筑现在还保存着,只是改成了一个跳舞厅,而原来的跳舞厅早就被拆掉了。

工人文化宫的剧院还是原来的老建筑,只是改成了舞厅。柳建球摄于2020年。

最时尚的是跳舞厅

从剧院出来,向南便是文化宫大坪的尽头,却正是到了跳舞厅。跳舞厅屋后还有个游泳池。

文化宫的跳舞厅是长沙解放后最时尚的跳舞厅,也是最好的,是上世纪50年代由苏联人帮助修建的。跳舞厅是一座洋气的红砖建筑,里面西头有一个坐乐队的小舞台,其他三面是卡座,中间一个大厅。跳舞厅的门直对文化宫的北大门。东面卡座后有卫生间和工作人员室。跳舞厅周一至周六每天都有下午场和晚场,只有周日开上午场。

在灯光暗淡文化宫舞厅里翩翩起舞的男女们。网络图

上世纪50年代,刚解放不久,以前多数习惯还是承袭下来,男的西装革履油头粉面,女的旗袍高跟电烫头。跳舞厅里男女搂在一起扭呀扭呀,好不开心。文革中,这种舞厅便首先遭到炮轰,说是资产阶级的典型,由此舞厅被封,后来改做讲演厅。

我们一群小孩看了几分钟电影,就会去剧场旁边的跳舞厅,爬上窗子看一对对抱着转圈子的跳舞的人们。一次突然看见我们老师和她男朋友跳舞,我们大叫老师,羞得老师和男朋友转到跳舞厅那一边再也不跳过来了。

舞厅里的大厅和卡座是有区别的。乐队在左边的舞台上。网络图

露天电影场也是篮球场

跳舞厅的西边是露天电影场,每年夏天是放露天电影的好时机。因为那时电影院没有空调,只有几个用大毛毯做的吊扇挂在屋顶上,用人工扯动生风。后来改装成电动吊风扇,虽然风大了些,但哪里能降得了温。所以那时在夏天能到露天场看上一场电影,可以吹着自然风,是蛮舒服的,当然成了人们夏天的最爱。

露天场两边的房子是西园北里和九仪里的居民,他们房子有的二楼上是可以看到电影的,所以每天放露天电影时,那几个二楼的窗口会挤满了人,都是来看不要钱的电影的。主人也都是好客的,邻居来他们是非常欢迎的,而且还要贴点开水茶叶。

到了深秋和冬春季节,露天电影没有看了,坐在屋外看电影还是有点冷,不如在室内看。所以露天场地便只能变成篮球场,好在来打篮球的人也不少。

每年会举行工人游泳比赛

跳舞厅后面是一个标准游泳池,是长沙当时仅有的两个公开对外开放的游泳池(另外一个是烈士公园游泳池)。所以每年夏天,游泳池里也是最热闹的地方。我便是在工人文化宫游泳池里在学会游泳的。

工人文化宫里的游泳池每年夏天是人满为患,背景房屋是舞厅。网络图

游泳池分三段:浅水区、深水区和跳水区。不会游泳的人便在水深齐腰的浅水区里扑通。会游泳的便会到水深齐脖的深水区玩,有时也会游到跳水区,但马上会被安全员赶走,因为跳水区有人跳水,在水里玩危险。

跳水区水深有二米多,我们曾经沉到水底,只是被水压压得耳朵疼。

最初跳水区还没有设跳板,不知是哪年,设立了三个跳板,一个比池边地面高一点,一个是一米高,一个是三米高。却没有设立十米高台,那是为安全着想,业余游泳的人,是不能上高台的。游泳池每场都会有几个安全员在池边做安全保卫。

我们想去游一场泳先要去医院办体检合格证,然后打二角钱票,才能游,一场是一个半小时。

跳水板上那个三米台是没有几个人跳的,就是有人跳也是跳丢炸弹式,就是站着笔直跳下水的动作,绝不敢像专业跳水队员那样翻腾旋转。在一米板和平板上,倒是有人能跳几下,但大多是跳向下栽的入水式。如果有人能跳一个向上翻腾打个跟头入水的姿式,那会引起全池人喝彩。

旁边的跳水台没有人。很少人敢上高台跳水。网络图

游泳池每年在开放的时候,会在上午不售票的时间里,举行游泳培训班,还会请一些教练来授课,由此也培养出许多工人游泳运动员。记得那时有各级工人运动会,也有游泳比赛项目。

工人文化宫游泳池每年也会举行工人游泳比赛,当然也是在上午比赛,这样尽量不影响对外开放的经济效益。

我看了几年的比赛,觉得那些工人运动员并不比我游得快,所以有一年我便报名参了100米蛙泳和自由泳比赛。比赛开始,前50米我确实能跟上队伍,可转身后,便越游越慢,呼吸混乱,手脚无力,别人到了边,我还在池中间。这时我才知道,到底我是没有经过训练的,真是看事容易做事难。

西园有二栋居民楼的居民可以在楼上看到每天游泳的热闹场面,西园街南面的周南中学的二楼教室,也可以看到游泳池的风光。引得那些学生,到了周六下午和周日,便会成群结队来游泳。现在工人文化宫的游泳池已被填平并盖了高楼。

长沙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

从剧院和舞厅相夹的小巷子转二个弯,到游泳池东边,是一个大棚子,既是游泳池的进场等候区,也通向面对湘春街的宽银幕电影院的门。

这是长沙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是1958年建成开放的。最初因为我们国家还没有宽银幕的电影片源,所以放的是一般银幕的电影。我记得放的第一部国产宽银幕电影是《老兵新传》,是讲解放军退伍兵到北大荒建设的故事。我看的第二部宽银幕电影是著名电影演员陈强主演的《魔术师奇遇记》。说陈强可能会有人不记得,要是说演《红色娘子军》里的南霸天,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

长沙北门这边电影院只工人文化宫这一家,所以无论是在剧院放电影,还是在宽银幕电影院,这里都是场场爆满的。当时,文化宫的工作人员是非常俏的工作,因为好多人都想认得工作人员,开后门搞一张刚上映的、紧俏的电影票。

文化宫的宽银幕电影院。网络图

到假山上打游击

我们小孩子看完跳舞,就露天电影院旁边的假山玩打游击的游戏。假山是原左宗棠祠堂仅剩的建筑,从跳舞厅西边的露天电影院向北,一直延伸到文化宫图书馆边上,接近湘春路边的围墙了,弯弯曲曲全长近百米。

假山下是小池塘,塘里的水里还养了鱼。假山两头有上山石梯,中间还有一个旋转的石梯下到假山下的石洞,石洞里有许多过道和出口,钻进去后,时明时暗神秘极了。

在我们小孩子的眼里,假山是错综复杂的,是最好的打游击的地方。我们上下爬动,到处钻进钻出,玩得好不开心。一直到天快黑了才回家。不然,回去晚了会被打屁股的。

假山的残存部分

玩客最多的是文化楼

说了一大圈,还没有说文化宫的文化楼和图书馆。靠湘春路大门东边的文化楼很早就翻建了,有三层:第一层有三分之二是茶座,西头三分之一是乒乓球室。茶座除有泡茶,还有个小卖部,每天是茶客满座,生意特别好。退休工人们,除了早晨坐茶馆吃包子,白天大多会坐在文化宫茶厅,一坐可以坐一天。

我们小孩子来的地方是乒乓球室。室内有三张球台,对外开放,每小时一角钱。我和同学陈德智、刘绪每次凑够了一角钱便会来这里打一小时球。所以我们三人的球技提高很快,到小学五年级,便能进校队,六年级便是主力队员,参加了北区小学生乒乓球赛,还拿到了名次。

文化楼二楼是棋牌区,这里下棋打牌的人很多。那年月,在街边下棋打牌的人虽然有,但不多,在文化宫里打牌下棋只收茶钱,风雨无阻,冷热不怕,当然最受欢迎,所以来玩的人很多。

三楼是文化区和办公区,画画和书法、摄影便在三楼。有时举行书画展和摄影展,看的人也蛮多。

后来这些展览移到楼前大坪东边的平房里举行,因为展览放在三楼,大多数人不知道,所以看的人少。放在大坪边平房举行,只要进了文化宫的人,随便走过便会来顺便参观一下,人气要旺得多。

文化楼举办的书法展览参加的人很多   网络图

文化楼是文化宫内主要休闲娱乐的地方,但文革中,这些项目被认为是小资项目,停止营业,后被借给市文化馆和市图书馆。一直用到改革开放后,这两个单位搬到其他地方,才让文化楼恢复休闲娱乐的用途。文革后,因为假山那边的溜冰场早被破坏了,便在文化楼、剧院之间的大坪里修了个溜冰场,那是上世纪80年代了。我女儿上小学时便在这里学会了溜冰。

市文化馆和市图书馆从文化楼搬走后,文化楼再也恢复不了从前的热闹,只好将一部分地方办成了食堂和餐厅,还对外开放。我的一个同事便是在这里举行婚宴的。那次还请我帮他主持了婚礼。现在看到的大楼又是后来改建的,比原来好了不少。

最文化”的是图书馆

要说文化宫里最“文化”的建筑应该是这里的图书馆。文化楼在大门的东边,图书馆在大门西边,是一栋二层建筑的洋房,也是苏联人帮助建的。

既然是工人文化宫的图书馆,那当然是对工人免费开放的。图书馆里有报刊杂志阅览室,凭工会会员证可以借阅杂志,报纸却是放在报架上,任人随便看。借阅图书还是要办借阅证,要凭工会会员证办理。

上世纪70年代,图书馆的老管理员老周退休后,他的儿子小周顶职当了管理员。他年纪和我差不多,因为我也是顶职参加工作的,所以和他有许多共同语言。只要我来借书,他是大开方便之门,随我进去自己选书,这可是别人没有的特权呀。

图书馆里的藏书很多,我那几年可在那里借阅了不少好书。因为那时还算是文革后期,许多书是不对外借的,可小周还是悄悄的不登记便借给我看。

图书馆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每年元宵节举办猜灯谜晚会。文化宫主持猜谜语的是杨焕文老师,他是个猜谜高手,也是制谜高手。后来东塘工人文化宫也请了一个猜谜制谜高手叫敖耀寰,是从浏阳一中调来的。长沙有许多猜谜高手,可制谜高手并不多,我说的这二位在长沙猜谜制谜界可是大名鼎鼎。

有一次我参加了杨老师主持的元宵灯谜晚会 ,也猜出了几条谜语,得到杨老师夸奖,我当然满心高兴。我也参加一次东塘文化宫敖老师主持的元宵灯谜晚会,因那次是和朋友宋志华一起去的,他比我猜得好,敖老师的表扬被他得了。

每年元宵灯谜晚会在文化宫举行,特别受人欢迎。网络图

当年在长沙的工人活动中,猜灯谜是一项比智力的有趣的活动,参加的人很多。为了争取更多的人参加,杨老师、敖老师他们出谜题时,会注意难度。就是说,谜语中有比较容易猜的,也有难猜的,他们要让较多的谜语爱好者中有更多的人中得奖,让大家开心。

上世纪80年代中,这个图书馆被拆,这个位置建了一座新大楼,办了一所工人大学。因文革中大学有许多年没有招生,全国各地都少有文化的人,所以办了大批电大、职大、工大、函大、夜大,突击培养大学生,就是后来所谓的五大生。我一个知青朋友宋志华便是第一批电大生,后来他自学成材,成了长沙有名的注册造价师和注册咨询师,被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聘请为副总。我也在这时读了函大。

工人文化宫和共和国一起度过了成长而起伏的道路,现在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原来的慢节奏活动已逐渐被电视、手机和网络取代,老工人文化宫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不知道还能存在多久?也许不久后会被淘汰,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社会总是要前进的。连1989年建成的东塘工人文化宫也要拆掉重建,何况古稀之年的老工人文化宫。

1989年新建的东塘工人文化宫,被人称为一宫。现在也要拆建新大楼了。柳建球摄于2019年。

但是工人文化宫却永远会保留在我们这些人的心目中,因为它是我们几代人成长的见证。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 柳建球,编辑 | 明明。

原创文字、新老照片

请发送citymemory@csjyds.com

点击下方链接,关注“城市记忆

城市记忆CityMemory

让城市可以阅读,让城市成为一座开放的博物馆。

54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城小忆

点击下方,为城市记忆平台打赏

喜欢作者

1 人喜欢

阅读原文

阅读 3678

分享收藏

赞64在看53

写下你的留言

精选留言

  • 猪喽喽

    10

    建球兄的《工人文化宫……》饱含着长沙老口子满满的回忆,因此文章刚发便是好评如潮。一般人记得的也许是一鳞半爪,而作者笔下的工人文化宫却是全方位的,令人不得不佩服,他脑壳里装满了记忆。我住南门,小时候对工人文化宫根本不熟悉,长大后去过几次也是因为对左公祠残留的假山感兴趣。文章对工人文化宫的前世今生写得很生动,未来将如何当然不是作者的事。国庆假期闲暇,且随文章作一番神游,点赞了! 文化宫前觅旧踪, 当年春色未曾逢, 今随追忆神游去, 叶落池塘淡淡风。

  • 清风徐来

    5

    工人文化宫 城北的记忆 工人文化宫 记忆里儿童 柳老师话工人文化宫,随着柳哥的笔墨,我们又穿越儿时在工人文化宫驰骋玩耍的记忆…… 看宽银幕电影外国影片《人生》 在假山留下了我们玩耍的脚印 游泳池有我们浅起的浪花 《游击队歌》我们小学毕业文艺汇演精彩一幕仍在剧场回放! 谢谢柳老师文章唤起我们不可忘却的工人文化宫的记忆!

  • 卢楚良

    5

    老作家又有新作品了。这个《工人文化宫》写到我辈人的兴奋点上。阅后大呼过隐。不仅把文化宫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建筑物与园区布置,功能与活动写得清清楚楚,还有故人和故事。看过后十分佩服老作家的写作功夫。我虽住在城中,去一次城北也不容易,但也去得不少。由其是72年一78年我在市图书馆搞了一个借书证(当时市图书馆在那里),每二个星期去借一次书。顺便看看画报,杂志,也算是丰富自已的文化生活。那时文化宫还有一个活动很吸引人,就是象棋打擂。下棋的都是各工厂的业余高手,在舞台上下,挂大盘让下面几百人看。场面很壮观。记得臬后街的胡达,还有我初中同学何施胜是常客,我也去看过几盘。宽银幕电影院一开张我就图新鲜去看了。映的第一部宽银幕电影是中苏合拍的《风从东方来》,开始看不里手,加上前面的票便宜一点,买了张五排的票,结果银幕太宽,把人看得晕晕乎乎。再比较熟悉的是游泳池,去过一回,觉得水太脏,不敢恭维,再不去了。总而言之工人文化宫还是令人难忘的。

  • 平安

    5

    我在文化宫看过《带兵的人》《哥俩好》《羊城暗哨》《蚕花姑娘》等电影,也在假山玩过,是一个值得回忆的地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