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材第四十七章:杀虫止痒

  …………………………………………………………………………………………………………………………

  第四十七类:《杀虫止痒》

  (6味/雄黄、硫磺、皂角刺、蛇床子、狼毒、蜂房)

  …………………………………………………………………………………………………………………………

  《雄黄》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雄精、明雄黄、石黄、黄石、黄金石、黄食石、鸡冠石、天阳石。

  药科——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雄黄的矿石。

  产地——主产于湖南、贵州、陕西、湖北、四川、甘肃等地。

  药类——杀虫止痒。

  药性——温。

  药味——辛。

  入经——肝、大肠。

  功效——杀虫,解毒(藜芦毒),截疟,燥湿,祛痰。

  主治——惊痫,虫积腹痛,疟疾,痈肿疗疮,蛇虫咬伤。

  现治——中毒与解毒,流行性腮腺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破伤风,带状疱疹,布鲁氏菌痢病后遗症。

  参治——大麻疯,关节大风,小儿诸痫,惊痫,癫痫卒倒,头风眩晕,冷痿,伏暑,绝筋破骨,对口疼痛,酒饮成癖,白秃头疮,偏头疼,目痛,翼状胬肉,赤鼻,鼻中息肉,走马牙府,喉痹,鼠瘘,缠喉急喉风,双蛾肿痛,哮喘,涎积,腋臭,腹胁痞块,腹中瘀血,肝风,肠红,泄痢,痔疮,痔瘘,毒蚀下部(痛痒不止),死肌,腐肉,遍身虫疥虫癣,小儿一切丹毒,诸疮发毒,痈疽坏烂,疔肿,疥癣,臁疮,瘑疥,匿疮,杨梅疮,寒狐惑,蛇缠疮恶疮,一切蛇虫犬兽咬伤,岚瘴。

  药理——解藜芦毒。祛风,抗菌,抗血吸虫。

  用法——不入水煎剂。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撒,调敷患处,烧烟熏)。

  用量——丸剂或散剂(常量0.05~0.1克),外用(适量)。

  禁忌——有毒(内服宜慎,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外用注意(不可大面积涂搽或长期持续使用,以免皮肤吸收积蓄中毒)。孕妇忌服,阴亏血虚者忌服。

  …………………………………………………………………………………………………………………………

  《硫磺》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硫黄粉、硫黄花、石硫黄、石流黄、天生黄、黄硇砂、昆仑黄、黄牙、将军。

  药科——硫族自然硫或含硫矿物加工制得。

  药类——主产于山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苏、四川、广东、台湾等地。

  药类——杀虫止痒。

  药性——温。

  药味——酸。

  入经——肾、大肠。

  功效——杀虫,解毒,疗疮,助阳,通便。

  主治——秃疮,虚喘冷哮,阳痿足冷,虚寒便秘,疥癣,阴疽恶疮。

  现治——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关节炎,神经性皮炎,紫癜风,白癜风,疬疡风病,蛲虫病。

  参治——小儿慢惊,疠风,阳气暴绝,命门不足,阴毒伤寒,虚寒,四肢逆冷,头秃,面色青,鼻衄,酒皶赤鼻,耳聋,小儿聤耳,小儿口疮(不能吮乳),咳逆打呃,心躁腹痛,脾胃虚冷,腰肾久冷,带下,泄泻,霍乱转筋,腹中诸虫,失精遗溺,脚膝疼弱,妇人阴蚀,下部匿疮,阴生湿疱疮,阴囊湿痒,阴唇湿痒,痔漏,一切无名肿毒恶疮,一切干湿癣,红皮病,疥疮,癞疮,慢性湿疹,烧伤,烫伤。

  药理——通血,止血,泻下,灭斑,镇咳,坚筋骨,杀菌,消炎,增强中枢抑制。

  用法——炮制后用(入丸剂和散剂),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撒,调敷或磨汁涂)。

  用量——丸剂或散剂(常量1.5~3克),外用(适量)。

  禁忌——有毒(内服宜用制品,不宜多服久服)。畏细辛、飞廉、朴硝、铁、醋。不宜与芒硝、玄明粉同用。孕妇慎用,阴虚火旺者忌服。

  …………………………………………………………………………………………………………………………

  《皂角刺》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皂角针、皂针、皂荚刺、皂刺、天丁、皂丁、天丁明。

  药科——豆科植物皂荚的棘刺。

  产地——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药类——杀虫止痒。

  药性——温。

  药味——辛。

  入经——肝、胃、肺。

  功效——杀虫,消肿,托毒,排脓。

  主治——痈疽初起,脓成不溃,疥癣麻风,痈疽肿毒。

  现治——鼻咽癌,扁桃体炎,急性扁桃体炎。

  参治——上焦病,小儿重舌,乳痈,胎衣不下,妒乳,乳汁不足,产后乳汁不泄,腹内生疮在肠脏,小便淋闭,痔疾,肛边痒痛,风热疮疹,痘疮起发,疮无头,癌瘭,恶疮。

  药理——搜风,去风,化痰,通乳,抑菌,抑制肉瘤。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醋煎取汁涂,研末撒或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孕妇忌服,痈疽已溃者不宜服。

  …………………………………………………………………………………………………………………………

  《蛇床子》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蛇床仁、蛇床实、蛇米、蛇珠、蛇粟、气果、野茴香、双肾子、野胡萝卜子。

  药科——伞形科植物蛇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主产于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四川等地。

  药类——杀虫止痒。

  药性——温。

  药味——苦、辛。

  入经——脾、肾。

  功效——杀虫,祛风,燥湿,温肾,壮阳。

  主治——滴虫性阴道炎,湿痹腰痛,阳痿,宫冷,寒湿带下,外阴湿疹,妇人阴痒。

  现治——过敏性皮炎,急性渗出性皮肤病。小儿惊痫,癫痫,大风身痒,四肢顽痹。

  参治——风湿痹痛,毒风,瘀血,阴痿,阴汗,头疮,耳疮,耳内湿疮,小儿唇口边肥疮,牙痛,冬月喉痹肿痛,腰胯疼,妇人子脏热,妇人子脏挺出,妇人阴寒,妇人阴中肿痛,产后阴下脱,阴囊湿疹,脱肛,湿疮,小儿癣,手足癣,疥癣,瘑疮,螆癞,漆树过敏,恶疮。

  药理——温中,暖阳,助阴,下气,祛痰,平喘,止痒,滴虫,杀精,镇静,催眠,利关节,缩小便,好颜色,令人有子,延缓衰老,抗真菌,降血压,抗诱变,抗心律失常,抗变态反应,局部麻醉,抑制心脏,抑制平滑肌收缩,防治骨质疏松,影响血浆前列腺胞素,影响内环核苷酸代谢。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水熏洗,或研末撒、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恶牡丹、巴豆,贝母。阴虚火旺者忌服,下焦有湿热者忌服,阳强精不固者禁内服。

  …………………………………………………………………………………………………………………………

  《狼毒》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断肠草、红狼毒、白狼毒、黄皮狼毒、猫眼睛、绵大戟、一把香、山萝卜。

  药科——大戟科植物狼毒大戟或月腺大戟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四川等地。

  药类——杀虫止痒。

  药性——平。

  药味——辛。

  入经——肝、脾。

  功效——散结,逐水,止痛,杀虫。

  主治——水气肿胀,灭蛆,皮癣。

  现治——肿瘤,结核病,淋巴结结核,慢性气管炎,神经性皮炎,皮肤病。

  参治——一切食积,痰积,虫积,气积,痞块疼痛,心腹症坚,急痛欲死,气喘,咳嗽,心腹疼痛,两胁下有气结,饮食不消,阴疝,阴丸卒缩入腹,睾丸结核,痔瘘,脏腑内一切虫病,一切癞疮,疠风癞疮,干湿疥疮,顽癣,干癣积年生痂,外伤出血。

  药理——杀蛆,灭孑孓,抗肿瘤。

  用法——水煎(炮制后用),研粉,软膏,丸剂,散剂,外用(磨汁涂,研末调敷,制膏搽敷)。

  用量——水煎(常量1~2.4克),外用(适量)。

  禁忌——本品有毒(内服宜慎)。畏醋。不宜与密陀僧同用。恶麦句姜。畏占斯、密陀僧。孕妇禁服,慢性胃肠溃疡慎用,体弱者忌服。

  …………………………………………………………………………………………………………………………

  《蜂房》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蜂巢、蜂肠、马蜂窝、马蜂包、露蜂房、野蜂窝、黄蜂窝、百穿之巢。

  药科——胡蜂科昆虫果马蜂等同属多种马蜂的蜂巢。

  产地——分布于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药类——杀虫止痒。

  药性——平。

  药味——甘。

  入经——胃。

  功效——祛风,攻毒,杀虫,止痛。

  主治——龋齿牙痛,瘰疬,乳痈,鹅掌风,皮肤顽癣,疮疡肿毒。

  现治——手足风痹,崩中漏下。

  参治——小儿脐风湿肿,阴痿不起,风瘾疹,蜂螫人。

  药理——降温,抑菌,抗炎,促凝血,抑制肝癌,抑制胃癌,减弱肠蠕动,加强心脏运动。

  用法——水煎,烧存性研末,外用(研末油调敷或煎水漱洗患处)。

  用量——水煎(常量3~6克),外用(适量)。

  禁忌——恶干姜、丹参、黄芩、芍药、牡蛎。肾功能不全者慎服,气虚血弱者忌服。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