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59
第四卷治外篇
A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以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B 现代汉语
管理民众,敬事天地,就要象农事一样。为什么象农事,因为都需要及早松土,播种;松土,播种的过程,是积累不同的知识;积累不同的知识,就获得解决不同事务的方法;具备解决不同事务的方法,就可以认知大道本原;认知大道本原,就可以去管理国家;管理国家,就是处理好国家与民众,母亲与婴孩的关系,才实现国泰民安;这就是国家管理的根本基础,只有如此形制,国富民强才会实现,生活才会殷实富足。
C 各家注释
1河上公注:谓人君欲治理人民。事,用也。当用天道,顺四时。啬,爱也。治国者当爱民财,不为奢泰。治身者当爱精气,而不为放逸。夫独爱民财,爱精气,则能先得天道也。
2王弼注:农人之治田,务去其殊类,归於齐一也。全其自然,不急其荒病,除其所以荒病,上承天命,下绥百姓,莫过於此。唯重积德,不欲锐速,然后乃能使早服其常,故曰早服谓之重积德者也。
3杜光庭注:明理人事天,无过用俭。理人事天莫先乎啬。夫唯下转通前义。是谓下举深根之喻,以况长久之道。善理国其祚延洪,善事天其寿长久。
4王安石注:国者皆出于道也,故以道为母,如此则没身不殆也。故曰:可以长久。
5吕吉甫注:治人而不以人之所以为人者而治之,则人不可得而治矣;事天而不以天之所以为天者而事之,则天不可得而事矣。精神四达并流,而无所不极,化育万物,其名为同帝,则人之所以为人而天之所以为天者也。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则人其有不可得而治,天其有不可得而事者乎?
6苏辙注:世患无以服人,苟诚有而能音,虽未尝与物较,而物知其非不能也,则其服之早矣。物既已服,敛藏其用,至於没身而终不试,则德重积矣。德积既厚,虽天下之刚强,无不能克,则物莫测其量矣,如此而后可以有国。
7时雍注:啬者,敛也,畜也,归之於德也,以外言之曰敛,以内言之曰畜。敛於外者,至於无欲,故后其身,外其身,所以治人也。畜於内者,至於无知,故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外则无欲,法地之静而得以尽性;内则无知,体天之用而至於复命。尽性而至於复命,是乃复守其母,故谓之早复焉。早者,日升於甲阳之首也。复守其母,则与天地合其德,是之谓重积德。积德玄通,与道合真,则无不克
8邵若愚注:用智识治人事天下,则失其正,莫若啬。有而不用曰啬。夫惟啬,是以早复正也。早复谓之重积至德,语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重积至德则事无不克。胜也无不克而非苟且,则莫知其极。
9王夫之注:“人”之情无尽,取而“治”之,则不及情者多矣,“天”之数无极,往而“事”之,则无可极者远矣。以其敝敝,从其浩浩,此冀彼之恩,而彼冀望此以为怨。怨不可以有国,而敝敝穷年,亦“根”败“柢”枯,而其”生”不延。迨其不延,悔而思“服”,岂不晚与!守之圜中,鲜所“治”,鲜所“事”。情万而情情者一,数万而数数者并一不存。或疑其吝而不德,而不德之德,天人无所邀望于始,则亦无所怨恫于终。
10林虞斋注:啬者,有余不尽用之意。啬则能有而无,能实而虚,宜其可以治人,宜其可以事天。早复者,言啬则归复于根。极者,早矣,早,不远也。复,返本还元也。德至此,则愈积愈盛矣。
D本注
1本篇为治外篇之三,阐明国家管理如何实现长治久安的原则。国家与民众,母亲与婴孩,认知如此,则明于大道。后世几番王朝,明者为贤,暗者作庸,或有几许人等,论及史书,夹杂名利,歪解之徒生矣,不明民朴之理,皆为罔也。
2 啬,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粮食收入谷仓形,本义收获谷物;《说文》爱穑也;泛指农事农人。或管理民众,或敬于天道,莫不如象农事一样,比喻之巧妙,精工天成。
3为啬,则要提前松土,播种即为早服;早服,不求于回报,艰辛付出,即为重积德;重积德,因积累丰厚种种,即为无不克;无不克,因积累丰厚,随外物从化,即为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因积累丰厚体德悟道,即为可以有国;可以有国如待赤子,即为之母;母与子,国与民,即为长久。
4柢,形声,从木,本义树根;《尔雅》本也;《说文》木根也。深根,则不惧风吹雨打;固柢,木则天长地久,因此而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