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乡村记忆——推磨

乡村记忆——推磨

文/胡桃夹子



     用石磨磨面早已成为过去。今天说这“推磨”,大多的年轻人肯定不明白是干啥滴。

     记得小时候,家里吃的面都是用石磨磨的。

     我们唐河西岸,曾经有几家供人磨面的私人磨屋。磨屋里都有一盘磨和一个磨台,磨台是留放粮食,箩面用的。

     有的磨主人养了驴,用以拉磨,挣点面或麸子(麦皮),有的不养,就只有一盘空磨,但也照样收面或麸子,只是会少收些罢了。

      我的邻居刘大娘家,就有磨没驴,所以这磨只有靠人推。

      当年磨面多是几家人“合伙”,一是解决了劳动力的不足问题,二是大家一起说笑,也不会寂寞。

     推磨离不开“磨棍”。磨面的时候,先要把“磨棍”的中段系上绳子,再把绳子的一头拴在磨石上(磨石上预留的一个石孔,用硬木棍做榫卯塞进去,外面留几公分挂磨绳),然后再把“磨棍”的一端架放在磨石的一侧(推磨是逆时针推),然后双手握着“磨棍”,用前胸顶住,往前用力推动,这就是“推磨”。

      推磨是一个重体力活,时间长,单用双臂用力,胳膊也承受不了。只有抱着“磨棍”用身体的力量推动,所以推磨又叫“抱磨棍”。

     有一种人,是再有力气也不适合“推磨”的,那就是一在磨道里转一会,头就会天旋地转,俗说“好晕”的人。

     以前大人们夸孩子长大了,都会说:乖乖,能抱动“磨棍”了,就是这意思!

     我小时候经常跟着妈妈去磨屋,也常常“帮助”妈妈推磨,但必定年龄太小没什么力气,只能跟在妈妈的身边,掌着“磨棍”的一头,跟着跑。妈妈这时候多会说:柱子快快长,长大了,帮妈妈“抱磨棍”。听着妈妈的话,看着妈妈累得满脸是汗,我心里真的想一下子长大,替妈妈推磨。

      随着磨的转动,磨碎的粮食就从磨缝中哗哗的淌到了磨槽里,等磨完了“头破”(土语:第一遍)妈妈会用准备好的“面瓢”,把磨碎了的粮食挖起放入箩子中,然后架在一个放着“擀面杖”的簸箕上,来回晃动,这样白白的面粉就如细细的雨丝一样,顺着箩子那密密的网眼流了下来。

      磨完了面,妈妈都会给磨主家盛上一瓢或半瓢(视磨的粮食的多寡),送给磨的主人。这会磨的主人多会推辞不要,但最终妈妈总会留下些面粉,以示对磨主人的谢意。那会日子苦,粮食紧缺,乡亲们都能相互体谅。

      当年的日子比起今天是清贫了些,但是,在那真诚的推让中,确实充满着浓浓的乡邻情意。

      如今一切都是机械化,磨面早已不需要用石磨,也更不需要推磨了。但有的时候,每当我吃着白白的馒头,思绪总会情不自尽的飞回到那往日的岁月里,仿佛又看到了那转动的石磨,看到了在那推磨,箩面的妈妈……

本文作者系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一级作家,灵璧禅堂湖人氏陈长柱先生

(0)

相关推荐

  • 王长顺——【难忘乡愁】乡村磨房的记忆

    乡村磨房 王长顺 最近与战友会面,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多年以前,一个外出谋生的村民给家里写信说,差事找到,环境可好,日行百里,风吹雨淋日晒不着,勿念.请问,村民从事的是什么工作? 谜底:推磨--在磨房里 ...

  • 【我的乡情180】梁继志:石磨

    扫描二维码了解征文详情 石 磨 梁继志 故乡鲁西北平原上的石磨,那一道乡间的风景跟随着时光的脚步,早已走进岁月的深处,远离了我的视线,但那上下磨盘有节奏的声音,好像一柄无形的小锤,时时敲打着回望的心灵 ...

  • 【河南·汝州】王瑞敏丨记忆深处旧时光

    记忆深处旧时光   文/王瑞敏     这个周末有木有打算一起相约出去玩啊,不如随着凌月姐姐来感受一下民俗文化吧! 这个位于汝州市北15公里陵头镇段子铺村的王湾民俗村,古村落建筑和基本架构保存完好,利 ...

  • 《行摄生活》-107【錾磨】

    - - -指尖上的山西 021 錾磨 錾磨是我们今天的话题,这也是一种将要消失的传统手工业.錾磨,在晋北叫坎磨,在晋中叫铣磨,各地方言不同,有所区别,但都很形象. 很多人不是很了解这种技艺,我们不妨先 ...

  • 乡村符号,一串远逝的记忆

    有一句话说,"到不了的地方,都是远方:回不去的过往,都叫故乡." 故乡是一方安静的水土,小河清澈,炊烟袅袅,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故乡,是由各种符号构成的:炊烟.老树.小桥.水井 ...

  • 碾碎的记忆,磨砺的时光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可能是为迎合人们怀乡念旧的心理,近年来旅游业大力追捧民俗乡村游,大力兴办古村镇旅游景点.这些古村落,大多保存了那些古老的农具和生活用具.那石碾子.石磨引起了孩子 ...

  • 推磨(回忆性散文)

    推磨一词,百度上这样解释:推磨,在没有用上机器磨.电磨之前,北方吃粮食首先要用石磨把粮食(麦子.大豆.玉米等)磨成面,这个把粮食磨成面的过程叫"推磨". 记得小时候,我家的西屋里就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泥囤子

    泥囤子 文/出泥不染      泥囤子,顾名思义,就是用泥巴做的囤子,留作盛粮食用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村,几乎家家都有这样东西.      做泥囤子,也是个技木活,不但泥要活的对劲,而且做出的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黑黑的猫猴帽

    黑黑的猫猴帽 文/胡桃夹子 清楚的记得,小时候的冬天格外的寒冷. 冬天,上学的路上,我们都是顶着西北吹来的寒风,使劲的缩着脖子前行.因为刺骨的寒风总会随时顺着脖子,钻进我们的衣领里. 家庭条件好的孩子 ...

  • 【灵璧故事】乡村记忆——戽鱼

    戽鱼  文/朱现凤 我的老家住在老濉河岸边,所以我是在河边长大的.小时候最有趣的就是戽鱼了. 记得那时候,每到汛期过后,河道的小叉沟里,都会冲进一些小鱼小虾.起初,我们只是觉得好玩,在里面逮一些鱼虾,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看青

    禅堂湖记忆--看青 文/胡桃夹子 "看青"就是看护庄稼,要从庄稼初长,看到庄稼成熟. 从前生产队,都有"看青"的人.特别是玉米,黄豆,白芋,花生,棉花在将熟的时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飘香的洋槐花

    飘香的洋槐花  文 / 邱德龙 清晨,漫步在家乡的船路沟堤岸上.突然间,清新的空气中缕缕浓郁的花香吸引了我们,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和表妹情不自尽的寻着花香找去.哇,一棵盛开着雪白花朵的洋槐树真真实实的就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喂牛

    乡村记忆――喂牛 文/程大康 由于社会进步,现在农村养牛的人家越来越少.当年现代化的农耕机械很少,拉庄稼.打场.耕地等大多都要依赖牛来完成,所以那时候牛就是农家的"顶梁柱",几乎家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大腰裤子

     大腰裤子    文/晏金福(77岁)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我们灵璧农村人穿的全是大腰裤子.这种大腰裤子,裤身和裤腿不是黑色就是蓝色,绝少有别的颜色.布料开始是家织或买来的手工布,颜色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学编筐

    学编筐 文/同龄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随着兴修水利和农田林网化,为了护住沟渠河坡和路旁而栽植许多紫穗槐.紫穗槐条子可以用来编各种形状的筐,有圆形的比较浅的抬土筐,有圆形的比较深的粮食囤子(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不门子

    乡村记忆--不门子 文/出泥不染 提起"不门子",可能很多人还不知是啥,就是那种比正常门矮,与门一样宽的单扇门,是安装在门旁挡些鸡鸭狗的小门.我不知道为什么叫它"不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