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典藏 || 为什么升学压力如此沉重?高考三代在应试竞争中已经闪亮登场
清晨醒来,请读“胡说”
——点击「星标」胡说,关注“胡说”公众号
提醒胡粉:“胡说”公号坚持日更原创,已有85400粉丝,本号的网络教育课程辅导广告,都经由胡老师认真审查。如遇让您掏钱存储的理财行为,请一定提高警惕。长按下面二维码,可加入“胡说”微信公众号粉丝聊天群。
为什么升学压力如此沉重?高考三代在应试竞争中已经闪亮登场
(一)
两年前,我们大学班级聊天群里,传播着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某位同学当了爷爷。天啊,同学们都觉得自己还年轻呢,刚刚50岁,就有人当了爷爷。
当爷爷的同学跟我同岁,是北方某市的局长,正处级。三五年后,如果不出意外,他肯定能把自己的孙子,送进本市的任何一所幼儿园或者小学。至于小升初、初升高,他也有能力把孙子送进本地最好的中学。
如果他愿意,或许,他的孙子到了上中学的阶段,可以直接绕开国内的高考,直接到国外就读高中或大学。
在北京,我有大约20个同班同学。2014年9月,我送大儿子赴中国人民大学就读,同学们聚集在一起,吃了一顿饭。我暗自了解了一下,有10多个同学把孩子送到了国外就读。有的孩子在国内读了大学,毕业后依然去了国外读研。
今天,我提到了大学同学当了爷爷,是想说,我们这些“高考一代”已经培养出“高考三代”。未来的十几年,“考三代”将会投入到应试竞争。与此同时,他们的同龄人中,还有很多人只是处于“考一代”的阶段。
在通常情况下,“考三代”的综合实力,会大大超出那些父辈没有经历高考的同龄人。当然,也不乏“感谢贫穷”而考入北京大学的个例,这里说的只是普遍现象。
普及一下概念。我认为的“考一代”,是指改革开放后,一个家庭中,率先参加高考,并且实现社会阶层逆袭的那一代人。“考二代”是“考一代”的子女,他们得益于上一代高考的成功,在升学竞争中,会优越于同龄人。“考三代”,是家庭中参与应试竞争中的第三代人,也就是“考二代”的子女。
(二)
我就是“考一代”,参加了1986年的高考,那是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10次高考。彼时,我们那一代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无疑,我的两个孩子就属于“考二代”,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比我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同学的子女,要优越很多。
不知不觉,孩子们的升学压力越来越大,我们的社会阶层越来越固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觉得,是从我们这些“考一代”做了爸爸妈妈后,把精力投入到“考二代”的教育上开始的。
按照18岁参加高考推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参加高考的“考一代”,在考上大学后,国家包分配,找到了铁饭碗,顺利地进入了较高的社会阶层。等到了上世纪90年代,“考一代”结婚生子后,他们的孩子到了上小学的阶段,接着,残酷的升学竞争就开始了。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当“考一代”人到中年之际,他们比在高考中落榜的同龄人中,在下一代的培养上,占得了三个强有力的优势——
一是,他们的物质积累超过了同龄人,能够给孩子的学业提供更好的经济保障。譬如,他们中的不少人,能买得起学区房,有供孩子出国留学的存款,有能力把孩子送到高价学费的民办中学。当然,如果非要抬杠的话,他们中也有穷人,但是,多数人会因考上了大学,而进入了中产阶层。
二是,他们的人脉关系,能为孩子的学业争取到更好的受教育环境。他们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在城市里积累了一定的人脉资源,能把孩子送到满意的学校。信不信由你,我们的孩子上某一所学校时,除了划片招生外,总有些人会冲破学区房的限制。
三是,他们本身就是在高考中胜出的,他们在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和考试经验上,会倾轧那些没有高考经历的父母。譬如,他们对孩子的课业有足够的辅导能力,能够抓住考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辅导孩子的学习。
这就不难理解,当学校的减负之风甚嚣尘上时,那些高学历的家长,自身就能做孩子的课业辅导老师。他们的孩子在学业上始终处于领先的层次。相比之下,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功课的家长,只能干着急,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下滑。
为什么这些年,县域内的高中里,名牌大学升学率越来越低,寒门出贵子的机会越来越少呢?就是因为,县域内的父母多来自农村,经济条件不够优越,自己缺乏应试经验,对孩子的培养不像“考一代”那么得心应手,不知不觉,他们的孩子就会在应试中落下风。
试想一下,改革开放后前十年进入大学校友的那一代大学生,绝大多数留在了大中城市,无形中,他们占据了更优越的教育资源。相比之下,县域内的父母,不仅物质积累不够,而且在孩子的学业教育上,也显不出优势。
(三)
为什么我们这些“考一代”,会拼死拼活地抓紧对孩子的学业教育呢?
我的大学同窗,北京大学教授刘云衫曾提出一个观点,我们这一代人尝到了在高考中胜出的甜头,有了相应的谋生技能,譬如当了一官半职、成为大学教授等,但是,这些生存技能,是不能接班或者传承的。一句话,学历不能像家产那也传承。
高考制度恢复之前,城市里的工人有接班制度,譬如,父母在某企业工作,他们退休后,下一代会接替他们的岗位。可是,“考一代”的职位是没法传给下一代传承的,譬如,你是局长,你不能把你的职务传给儿子;你是教授,你的教书岗位不能传给孩子。
“考一代”是通过高考而掌握了现有的谋生技能,他们因学历而尝到了甜头,不知不觉,他们就会希望下一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于是,他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同龄人。村里的父母,孩子考不上大学,照样可以种地,可是,“考一代”的孩子,如果考不上大学,瞬间就沦落到社会的底层。想起来,有点可怕。
这就不难理解,像我这样的“考一代”,为什么舍得对孩子的学业投入足够大的代价。就代际差异看,“考一代”的孩子,通常都在站在父母的肩膀上,在高考竞争中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某些没有体味到高考竞争之残酷、没有在高考中胜出的家长,总喜欢嘚瑟所谓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什么呢?它是教育领域的内涵,就像做一桌子菜,要讲究色香味俱全,各类营养都要保持。这是站在厨师的立场上说的。
应试教育是什么呢?它是人才选拔的手段。就像一桌子菜,色香味俱全,但是,有上百人在饿着肚子,却只有10个位置。怎么办?抢啊,谁跑得快,谁就距离吃饭的位置越近。
最混账的家长总是在谈论,素质教育那一桌子菜,用什么样的烹调方式,才能色香味俱全,他们却很少考虑,那么好的菜,自己家孩子怎么才能吃到。
与其评论菜肴的好坏,不如让自己家孩子跑得快点,能吃上菜。哪怕餐桌上是粗茶淡饭,也比那些饿着肚子的人要强多了。
你只有品尝到了那一桌子菜肴,才有资格品头论足,去讨论下一桌的饭菜,应该怎么烹调。你跑不快,没有吃到桌上的菜,却抱怨菜肴不可口,断言吃糠咽菜也能果腹,呵呵,你无论怎么絮叨,都是输家。
(四)
任何一个社会,最可怕的就是社会阶层的固化,实际上,随着“考二代”参与应试竞争,社会阶层固化的迹象越来越明显。高考,促使了社会阶层越来越固化。
现实很严峻,一方面,高学历已经成为谋职就业的敲门砖;另一方面,从国家建设需要的层面上看,9年义务制教育之后,为了避免升学竞争的残酷,促进社会发展的均衡,全国各地的学生,只有一半儿人有机会进入高中,去冲击高考。
考试无情啊。从小升初开始,一批学生就会被筛选掉。他们那些进入管理不严格、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初中后,基本上失去了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中考后,又会有大批学生去了升学率较低的高中。小升初、中考、高考,三次淘汰,基本上就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被无情地阻拦到高学历的圈子外。
如今,学历的优势,起点已经是研究生。本科生遍地都是,在谋职时,研究生学历才是最基本的底线。
如此残酷的竞争,累不累啊?累,非常累。但是,正是因为累,艰辛的付出才有价值。
尤其是对那些不是“考一代”,甚至没有高考体验的家长们而言,要想让孩子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提高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别人累,你更要不辞辛劳。如果你喊叫着累,那么,有很大可能,你家孩子会在未来的高考中跌倒。
在浩浩荡荡的升学大军中,如果社会底层的父母还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加强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出不了几年,孩子的命运就会继续定格在社会底层。
(五)
元旦那天,我参加朋友老姜女儿的婚礼。我进入客厅,只见老家来了一群亲戚,还带着一群孩子。入座后,很快,有四五个孩子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聚精会神地玩着游戏。身边客人们寒暄的嘈杂声,根本不会干扰他们的注意力。
我对老姜说,我们可以打个赌,这些孩子不会有人考上本一批大学,门儿都没有。
祸及后代,是每一个人在学习上懈怠的恶果。如果一代人不重视学业,没有在学历上实现突破,那么,他们的下一代依然会有很大可能重蹈覆辙。为什么呢?因为,下一代的同龄人,面临着的升学竞争更残酷,而他们的实力更加相对不足。
如今,“考一代”的孙子“考三代”都已经开始参加了升学竞争。他们在经济实力和教育资源的占有上,毋庸置疑会超过绝大多数的寻常百姓。那些处于月薪不足三五千元的父母,必须告诉下一代,不努力,永远在底层——真实的情况是,即便坚持努力,社会阶层逆袭的速度也会大大放缓。
怎么办?努力呗。一代不行,那就把努力的态势延伸到下一代。既然不能像“考一代”那样取得爆发式的进步,那就要通过两代人、三代人的努力,冲破社会阶层固化给社会阶层逆袭带来的阻碍。
为什么升学压力如此沉重?因为“考三代”在应试竞争中已经闪亮登场。“考一代”给孙子辈带来的生存资源的优势,远远超出了一些人的想象——就像你想象不出某些人的家底多么厚。
就像这篇文章,可能只有少数人才能读懂。就像高铁上人满为患的同时,绿皮火车上,依然有很多人买了无座的站票。教育资源上的差异,其实也是这样明显。
刻苦学习、海量阅读、题海遨游、远离手机、迎接高考,应该是平民子弟的青春的成长轨迹,否则,你有什么本事战胜那些实力强大的“考一代”的子孙?
请每个家庭中还是“考一代”的孩子们记住,一定要努力,且付出超常的努力,今生才能活得轻松些。不努力,你只能永远在底层,承受着沉重的生活压力,一生贫困潦倒,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坦陈心迹,喜欢则赏
点击“在看”,给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