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那些年收麦子的日子(一)

那些年收麦子的日子
文/乡村农夫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时间过的真快,不知不觉小满已过数天,芒种即在眼前,当我看到金黄色的麦子待收时,我突然回想到二十年的午收情景,风吹麦浪遍地黄,男女老幼午收忙;收打晾晒还要种,最热最忙在三抢(抢收、抢晒、抢种)!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告别生产队,土地实行联产承包,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热情,都把田里庄稼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养护着,所以小麦由原来亩产三、四百斤,到五六七八百斤的高产,别提农民有多开心了。

小满已过,人们就开始买挡雨塑料布,预防被突如其来的雨水,把收上来的粮食淋着。查看镰刀够不够用的,检查平板车是否坏了,在石磙子上装上磙郭子,清理场地留做脱晒麦子的场所,多备些生活必需品(如面米、蔬菜等),防止在农忙时生活跟不上没有力气干活。(如面米、蔬菜等)。

农村有句俗语叫:“十成熟九成收,八成熟十成收”,它的意思是说,等小麦十成熟了再收,只能收上来九成,而八成熟就收可以十成收。原因很简单,在那个几乎没有机械化收割的年代里,全凭手工收割,等十成熟了再收,麦粒在麦穗上就干了,这时肯定会脱茫掉地,所以收成相应的就减少了一些;反之就可多收,所以人们都会在忙种前开始收割。

人们常说“三天胳膊两天腿”,当以开始干活时,腰酸背痛,通过几天的劳作,慢慢的就习惯了,感觉不是怎么太累了。那时收麦不像现在用机械收割这么快,收割期间大约要十天半月左右,割完要用平板车运送到场上,晾晒之后才开始用石磙碾压脱粒(俗称打场),在把麦草清理出去,最后把碾压下来的麦糠、麦粒集中在一起,再挥动木锨上扬,通过自然风吹走麦糠,垂直落下的麦粒,就是农民奋斗近一年的劳动结晶。

看到这干净饱满的麦粒,农民们开心的笑了!除去上缴的爱国粮,剩下的足够全家人吃上一年半载的了,也不至向以前那样,等政府的救急粮度日了,农民从此开始由贫穷走向富裕!

作者乡村农夫,本名刘亚,灵璧禅堂乡人氏,1982年高中毕业,现为灵璧政协十届二次社情民意代表,安徽省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协会会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民俗研究员、灵璧家园优秀作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