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富可敌国的贪腐之徒,率兵抵抗清军数日,城破时点燃火药库
文/张屹
贪婪附形式,忠烈随本心
都说南方的士子北方的将,燕赵大地,齐鲁豪杰,血性汉子多多,似乎在我们的印象中,这南方人天生就不如北方人来得刚烈,但这个结论在明末清初却被击得个粉碎。
当清人南下之时,那江南迷蒙的烟雨中,杀声四起,陈子龙、夏完淳、张苍水等一众人,高举反清大旗,誓死不降;及至剃发令下,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血流成河,无数壮士头断,豪杰义烈,他们出血海而不折,仰首青天,以文弱之躯,顽强地挺起了中国之脊梁,
反观那北方,那中原,如'差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说剃发,头便一伸老长;说圈地,立马移家他乡,温驯得让人吃惊。什么燕赵悲歌,早不知在何处唱响;什么齐鲁衣冠,竟争先去结辫左衽;中原的黄钟大吕;西北的激越秦腔,都随着清人的马蹄声咽。原因何在?不懂。
金华,江南名城,当年清人铁骑渐近之时,全城民众在一位叫朱大典的带领下,奋起抗争,拼死血战、城陷敌手后,朱大典留给后世的是满门殉城、无人降清的悲壮结局。
朱大典,字延之,号未孩,浙江金华人,万历年间进士,在山东、福建等地任职时屡有战功。崇祯自缢煤山后,朱大典先后为福王、潞王、鲁王效力。1646年,受鲁王命令镇守金华,与清军血战月余。城破时点燃火药库,壮烈殉城。
但这个朱大典在野史中的记载却很是不堪,至少在先期是这样。名声之臭不输马士英之辈,他同阮大铖是同年进士,两人关系也好得不行不行的。在阮大铖走投无路之时,便是来投奔他,他也把这阮同年视为知己,一同巡防城务,还将城墙之薄弱之处告诉他,在部下皆欲杀这阮姓之人时,他不得已才礼送出城。
悲催的是这阮同学却投降了清人,成了攻打金华的带路党,当清人久攻金华不下之时,阮大铖以同年好友的身份驰书招降,但结果是朱大典裂书杀使,誓死不降,可能也是这一点激怒了阮大铖,献策让清人调来红衣大炮,轰击从朱大典处得知的城墙薄弱处,于是,城破巷战,金华失陷。
在清兵大举杀入城的情况下,朱大典依然顽强抵抗。直到将士大部分战死,朱大典才从容召集家人和幕僚32人,围坐在火药库旁,点燃了所有的炸药,随着一声巨响,吴越英杰朱大典以身殉国,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壮丽篇章。
和朱大典一起殉难的,有他的五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在此之前,他的大孙子朱钰在突围求援途中被杀害,朱大典的长媳章氏在金华城被攻破前一天,拜别家人首先自缢殉难,朱大典的妻妾何氏等和次媳陈氏、三媳姜氏、四媳来氏、五媳汪氏是在金华城被攻破时,手牵着儿孙投井自尽。
朱大典早已出嫁的女儿,在看到金华城滚滚浓烟,听到父亲殉国的消息后,也自缢而死。朱大典祖孙三代22口,在金华保卫战中全部殉难,满门忠烈,无一生存……
熟悉明史的一定知道对两个人的评价,即马士英和阮大铖,前者为小人中的君子,而后者是小人中的小人。时人一直是以马阮并称,可谓是一对奸佞之人,恶贯满盈。但马士英在清人来袭之时,不惜以其老母冒充太后张势,招集人马同清人死磕,最后是兵败被俘,不屈死难;而这阮大铖则是先逃后降,降后竭力佐清,不辞劳苦,丑态百出,最后是累死在进军福州途中。
这朱大典大概应该同马士英差不多,前期一直是个贪官的形象,著名学者张岱记述其在总督江北及河南湖广军务,便因'不能持廉'被革职。张岱称他'真如乳虎苍鹰',在凤阳时,'括取财贿,四府僚属,囊橐皆尽,人拟其富且敌国'。
除了张岱,清人邵廷采在《东南纪事》也曾说过'饶有才,而性奇贪,多行暴虐',但是,朱大典的贪腐似乎也仅见这二人记述,大致都属野史笔记之范畴,可信度几何,不是太好判断,但是,如马士英一般,不管前期做了多少不耻之事,但这最后的一笔壮烈,会冲淡前面诸多的涂鸦。
只是马士英没那么好的运气,大家只记住了他的前期而不知他的后期;但这朱大典就幸运得多了,大家只记得他后期的这冲天一响,而对他前期所为,不关心,也无趣,有或无都无关紧要,不妨碍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即使我们相信朱大典前期真是一贪腐之人,然而,当民族危难之时,他却能破家纾难,撒尽家财以招兵抗敌。仅这一点,似乎也不像是一个贪墨成性之人所为。
再有,如果他真是臭名远扬的'暴虐奇贪'之徒,怕是没有多少人会聚集在他的周围吧,全城老百姓能有几人会听他的?还能忠心死守孤城?家属和亲信将校不化妆卷财逃走还陪伴他殉职?
史载,城陷之时,大典尚有从人十余,麾之曰:'去!'从人皆愿同死,不应。这样的人格魅力,实在难同张岱笔下的朱大典等同起来。
我并不是想替这朱大典辩白什么,毕竟,如很看不惯他的张岱,最后还是感动于朱大典最后的精彩,'婴城守婺,破家从忠,继之以死',有壮烈如斯,还能有何言哉。
如果以朱大典为官之贪婪,闯来迎闯,清来降清,当是很自然之事,见风使舵是这类人处世之准则,可以想象清军对其开出价码也会很丰厚的,但是,他却在最后关头,守住了自己的底线,以他的一颗赤子之心,保家卫国,誓死效忠大明王朝,这对他来说,也是给自己良心的一个交待。
由于金华城上的损伤惨重,清人进行了疯狂地报复,残暴的清军和无耻的降卒们,对城内百姓进行了长达三天的大屠杀,民众死亡数以万计。据金华市志记载,民众被杀达2万余人,而曹树基在《中国人口史》当中估计,屠城导致的死亡人口约为5万人。
朱大典英勇不屈之抗清虽然以失败告终,这结果其实是可以预计得到的,正是金华军民不向暴虐低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们以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豪迈,不仅保住了吴越在清军蹂躏下的最后一点尊严,也赢得了征服者的尊重。
清人编撰的《明史》评论,'盖浙东死事之烈,未有如大典者。'康熙年间,朱大典等人得祀乡贤祠和忠烈祠,乾隆年间,清廷为朱大典赐谥'烈愍公'。 并在金华建造了一座高大的青石牌坊,横额上勒刻'表海崇勋'四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