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字嚼印 | “志”与“誌”用法区别

引言:只要玩篆刻,就必须要接触古文字。只要接触古文字,就免不了会踩坑,坑踩多了,避免踩坑的办法也就越多,经验也就越丰富。我想,既然大家都会踩坑,不如就把这些办法和经验整理并分享出来,一方面可以加深自己的记忆,起到保存资料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让一部分印友减少踩坑的概率,何乐而不为呢?当然,我只是一名使用古文字并运用到篆刻上的人,并非纯粹的古文字学家,对于文字的解构未必正确,有不足或谬误之处在所难免,亦希望借此机会得到更多专家学者的指导。在传统文化面前,在古文字面前,我永远都是一名小学生。

“志”与“誌”用法区别

很多玩书法篆刻的朋友都会使用简繁体转换工具,这个工具操作很方便,只要在输入框中打上简体字,一点转换按钮,简体字马上全部变成了繁体字,这可帮了不少人的忙。不过,这个工具虽然使用很方便,但它毕竟是程序员编程设计出来的软件,它无法了解每个汉字使用时的场景,只能进行机械转换,所以转错了也是很正常的,如果使用者不具备基本的汉字常识,被它坑到也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您不信,可以在简繁体转换工具上输入“志在千里”这四个字并转换,绝大多数都会把它们转换成“誌在千裏”,一共就四个字,却错了两个字,它才不管你这个“里”字是里面还是路程,反正他爹设计它的时候只告诉它:“里”的繁体就是“裏”。有些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他爹设计的时候不能让它智能一些呢?呃,这个怎么说呢,让一个普通程序员具备较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这种可能性要比您买彩票中500万大奖的概率还要小。

△启功先生书法“志在千里”

在前面的“咬字嚼印”中我们已经聊过“里”和“裏”的区别,今天就专门说一说“志”和“誌”在用法上的区别。甲骨文中没有“志”字,但金文中有,写作

,它的上半部分是

,由一个脚形和一条横画组成,表示去、往或到达的意思,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就是去的意思。“志”的下半部分是

,即人的内心,上下部分合起来就是内心所向往的目标,表示人的意念或心愿,并引申出志向、志愿、神志和目标等义。“志”的篆文写法

基本承续金文,而到了隶书、楷书以后,上面的“之”讹变成了“土”或者“士”,让人费解。

说到志向,就不得不提到陈胜和他的那句名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这句带有浓浓鸡汤味道的话却被千古传诵,鼓舞无数有志之士奋发有为。所以,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已经成功了。“志”的本义是意念或心愿,后来又由神志再引申出记忆、记录的意思,比如“博闻强志”。但可能考虑到“志”字工作负担比较重,汉代以后,古人又另造了一个“誌”字来接替“志”字的一部分工作。

△周星驰电影《喜剧之王》剧照

“誌”字从被创造出来的那一天起,就是一个跑龙套的角色,只不过这个替身演员做得比较久,一做就是上千年,后人就很难知道它的底细了。“誌”字是典型的形声字,它由“言”和“志”组成,本义是用语言或文字把心里想的事情记录下来,进而引申为记忆、记载、标记,以及记事的文章、碑刻或书籍,比如墓誌、地方誌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简化字改革浪潮中,“誌”字的案底被揭露,失去了跑龙套的机会,所有的工作还是由原来的“志”字一人承担,从此,很多人就只知“志”而不知“誌”了。

虽然“誌”字在简化字改革中被淘汰,但它毕竟在原来的岗位上工作了上千年,我们作为书法篆刻爱好者,可不能看不起这些跑龙套的老演员,请它出山时还是要毕恭毕敬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区别应用这两个字的。

△隋代《董美人墓誌铭》

这是隋代的《董美人墓誌铭》,作者是隋文帝的儿子杨秀,董氏是他的妃妾。董氏于开皇十七年去世,终年十九岁。杨秀对她用情很深,撰文哀悼并刻成墓誌随葬。这个墓志的抬头是“美人董氏墓誌铭”,其中的“誌”是记载的意思,作者写的是“誌”,而不是“志”。

△吴让之篆书《崔子玉座右铭》

这是吴让之的篆书作品《崔子玉座右铭》,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鄙夫的志向也是志向,所以篆文应当写作“

”,而不可写作“

”。

△志不在温饱(徐三庚刻)

△志在温饱(顿立夫刻)

徐三庚曾给朋友刻过一方“志不在温饱”,顿立夫则反其意而行,刻了一方“志在温饱”。顿立夫的边款云:“衣食足而无求其他,立夫刻以言志”,衣食无忧就行,别无他求,这个志向确实不高,但却很朴实,比较接地气。不管是只要温饱还是不止于温饱,都属于志向、心愿,必须用“志”而不能用“誌”。

△壮志逐年衰(王福庵刻)

比顿立夫还要实在的是王福庵这方“壮志逐年衰”,刻此印时,王福庵正好50岁,人生过了一大半,自感心气一年不如一年,我想这是大部分人在中年之后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尴尬现实。像曹操那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啊!此印中壮志的“志”也是志向,千万不可用“誌”代替。

△鸳鸯七誌斋(方介堪刻)

陈介祺珍藏了十个古钟,就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十钟山房”;乾隆得了三件稀世法帖,把书房名定为“三希堂”;于右任收藏了北魏七对夫妇墓志,将自己的书斋叫作“鸳鸯七誌斋”。他们这些斋号不仅文雅,而且特别,背后还有故事,比现在满大街的“养心斋”“净心阁”“师古堂”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上面这方便是方介堪为于右任刻的斋号印,内容是“鸳鸯七誌斋”,“七誌”是指于右任收藏的七对墓誌,这个“志”是标记、记载的意思,所以必须刻成“

”,而不能刻成“

”。

△于右任定制的“鸳鸯七誌斋”墨锭

△陶涉园收集碑誌之记(王大炘刻)

中国文化特别鼓励立志,鼓励男儿从小要立大志,反映到篆刻中也是如此。在前人留下的印章中,含有“志”字的印就特别多,比如志在千里、凌云之志、志在高山、有志者事竞成等等,但带“誌”字印的却很少。某日得闲,从架上随机取出一本印谱翻阅,看封面是王大炘的印谱,在其中一页就看到一方带“誌”字的鉴藏印,这是他为实业家兼收藏家的陶湘所刻,内容是“陶涉园收集碑誌之记”,碑志就是古碑墓志,看来陶湘和于右任有着共同的癖好,所以这个“誌”字,篆文必须刻成“

”。

△陶湘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表示意向、心愿之义,如志向、志气、同志、斗志等,用“志”而不用“誌”;表示记录、记载、标记、记号等义时,如墓誌、县誌、标誌时都得用“誌”,而不宜用“志”。依前例,最后提一个小问题,如果朋友结婚,您打算刻一对印章送他,款文中有“新婚志喜”四个字,请问是用“志”还是“誌”?

上一期”咬字嚼印“思考问题的答案是:


作者简介

江豪旭,字瑞昇,号庵角山人,金石印坊创始人,篆刻教育者,玺印篆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著有《单刀楷书边款刻法与创作》。


关注江豪旭老师个人公众号

“江豪旭篆刻”

(0)

相关推荐

  • 研究古人对金文入印的历史,结字用笔不成问题

    金文入印的整个历史过程,和古人对金文的研究水平.文人篆刻发展的程度是息息相关的. 北宋是金石学兴起的第一个辉煌时期,也是印学复兴的萌芽阶段.当时古文字资料大量出现和广泛传播,在文人中流行起用古文字入印 ...

  • 咬字嚼印 | “歷”与“曆”用法区别

    引言:只要玩篆刻,就必须要接触古文字.只要接触古文字,就免不了会踩坑,坑踩多了,避免踩坑的办法也就越多,经验也就越丰富.我想,既然大家都会踩坑,不如就把这些办法和经验整理并分享出来,一方面可以加深自己 ...

  • 咬字嚼印 | “气”与“氣”用法区别

    引言:只要玩篆刻,就必须要接触古文字.只要接触古文字,就免不了会踩坑,坑踩多了,避免踩坑的办法也就越多,经验也就越丰富.我想,既然大家都会踩坑,不如就把这些办法和经验整理并分享出来,一方面可以加深自己 ...

  • 咬字嚼印 | “征”与“徵”用法区别

    引言:只要玩篆刻,就必须要接触古文字.只要接触古文字,就免不了会踩坑,坑踩多了,避免踩坑的办法也就越多,经验也就越丰富.我想,既然大家都会踩坑,不如就把这些办法和经验整理并分享出来,一方面可以加深自己 ...

  • 咬字嚼印 | “斗”与“鬥”用法区别

    引言:只要玩篆刻,就必须要接触古文字.只要接触古文字,就免不了会踩坑,坑踩多了,避免踩坑的办法也就越多,经验也就越丰富.我想,既然大家都会踩坑,不如就把这些办法和经验整理并分享出来,一方面可以加深自己 ...

  • 咬字嚼印 | “后”与“後”用法区别

    引言:只要玩篆刻,就必须要接触古文字.只要接触古文字,就免不了会踩坑,坑踩多了,避免踩坑的办法也就越多,经验也就越丰富.我想,既然大家都会踩坑,不如就把这些办法和经验整理并分享出来,一方面可以加深自己 ...

  • 咬字嚼印 | “干”与“乾”“榦”“幹”用法区别

    引言:只要玩篆刻,就必须要接触古文字.只要接触古文字,就免不了会踩坑,坑踩多了,避免踩坑的办法也就越多,经验也就越丰富.我想,既然大家都会踩坑,不如就把这些办法和经验整理并分享出来,一方面可以加深自己 ...

  • 三分钟掌握exciting和excited的用法区别|智学君三

    都是高兴,exciting 和excited 有什么区别呢?

  • 中考英语考查some与any的用法区别

    一般说来,some 用于肯定句中,any 用于否定句.疑问句和条件句中.如: 肯定句:He asked some questions. 他问了一些问题. 否定句:He didn't ask any q ...

  • 七煞用与印用七煞的区别

    七煞用与印用七煞的区别 作者:子平门派 很多人看到八字天干有煞印透出,就以为是所谓的煞印相生格,以为很牛逼,到处显摆,所以有必要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下. 一.何为七煞用印 凡是读过真诠的人都明白,七煞用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