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出文物(082)| 展子虔《游春图》卷
展子虔《游春图》卷 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绢本,设色,纵43cm,横80.5cm
文物年代:隋
馆藏地点:故宫博物院
《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绢本、青绿设色,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此画是展子虔唯一的传世作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存世最古老的画卷。
游春图 隋 展子虔 绢本,设色,画芯80.5*43cm,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这幅山水画,描绘了人们在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季节,到山间水旁“踏青”游玩的情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人物点缀其间。湖边一条曲折的小径,蜿蜒伸入幽静的山谷。人们或骑马,或步行,沿途观赏着青山绿水、花团锦簇的胜境。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艘游艇缓缓荡漾,船上坐着的几个女子似被四周景色所陶醉,流连忘返。山腰和山坳间建有几处佛寺,十分幽静,令人神往。
画家运用细而有力的线条勾画出物象的轮廓,人物虽然小如豆粒,但一丝不苟,形态毕现。山石树木只用线条画出,可以看到行笔的轻重、粗细、顿挫、转折的变化,但尚未见到唐代以后绘画中出现的皴擦技法。
作品的色彩浓丽厚重,山石树木均以矿物制成的石青、石绿颜料赋色,以青绿的色彩为主调,建筑物和人物、马匹间以红、白诸色,既统一和谐,又富有变化。亮丽的色彩亦更好地衬托出大好河山盎然勃发的春天气息。
《游春图》卷历来被认为是隋朝画家展子虔的作品,代表了中国早期山水画的面貌。近些年有学者对于这幅作品的作者和时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引起了讨论。
笔墨
展现出汉魏两晋南北朝后,山水画从雏形到初创的风格特征。
山峦树石
此处用细笔勾勒轮廓,不加皴斫,却是朴拙劲朗。
人物
以细致的线条勾摹,用粉点成,加重色区别衣裙。形态上虽没有太大的变化,却是气韵生动,活灵活现。
树叶
所绘有勾笔和散点的画法,但更类似“个”“介”字点法,显得朴拙古拗。
树干
画山石不用皴法,画松干没有松麟,画松针不是细针。运笔成熟,笔墨变化丰富,虽没有太多的穿插变化,仍能看出山石树木的质感。
船只
细线条将船只描绘出来,逸笔草草,别有趣味。
寺庙
用简单的象征性画法描绘,其斗拱类似于宋徽宗的《瑞鹤图》,是此画引起争议的关键。
民居
依旧是简单的象征性画法,通过线条粗细变化表现出屋宇的基本形态。
山石点苔
用细线圈出,再用青色填入,形态虽变化不大,却是劲健爽朗。
湖岸
虽草草几笔,水岸分离,跃然眼前。
设色
开李思训、李道昭父子“金碧山水”的先河
青绿
山顶
用石青、石绿描绘轮廓,再填以颜色。
泥金
山脚
用泥金晕染山脚,浓重的青绿与沉厚的泥金形成对比,突显了春日的绿意葱茏。
桃红
花朵
用白粉和桃红点染,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
深绿
松针
用深绿点染成松针,树的形象跃然纸上。
纯白
云朵
线条勾勒卷云,并敷以白色。
构图
远近山川、咫尺千里
右上绘崇山峻岭,山峦起伏,极具气势;
右下绘土坡,低坡丛树木,山路蜿蜒,是山的眼神,是全图更显稳重。
左下绘低峦小山,与右上遥遥相对;
中间大片水域,波光粼粼,一只小船、三四人物点缀其间,更显生动。
题跋
历代各家荟萃,书风各具神韵
宋·赵佶 题签
清·乾隆 跋(左) 明·无名款 跋(右)
明·董其昌 跋
流传经历
《游春图》经宋徽宗题签后,约在宋室南迁之际即行散出,后归南宋奸臣贾似道所有。宋亡后,元成宗之姊鲁国大长公主得到了它,并命冯子振、赵严、张珪等文人赋诗卷后。明朝初年,《游春图》卷收归明内府,而后又归权臣严嵩所有。万历年间,画卷为苏州收藏家韩世能所藏。入清后,经梁清标、安歧等人之手而归清内府。
1924年10月,清室被迁出紫禁城,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宫,大量故宫珍宝被溥仪带到天津,后再被携至“伪满洲国”首都长春。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溥仪仓皇出逃,不少书画珍宝流落于东北民间。不久,这些珍宝又陆续现身北京,其中就有《游春图》。
爱国民主人士张伯驹得知装裱名匠马霁川得到了《游春图》,并准备通过沪商卖给外国人后,便心急火燎去找马霁川,决定自己买下来不让这件珍宝流到国外。为了使《游春图》不落到洋人之手,张伯驹又急忙到故宫博物院,报告马衡院长,建议院方收购此画。而马衡以院方经费不足无力收购作为回应。
张伯驹无奈之下卖掉自己的几处私宅和夫人的首饰,最终购得《游春图》。买下《游春图》后,张伯驹很快就把自己的住所更名为“展春园”。后来,他还自号“春游主人”。1952年,张伯驹夫妇把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伯虎的《三美图》连同几幅清代山水画轴均转让给了故宫博物院。
图文由博古格物根据网络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