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玉那些事儿 | 大话皮色之「皮色鉴别」
老话说“瓷看底,玉看皮”,由此可见,皮色对于和田玉籽料鉴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人工作伪的手段日益精进,但人工的做色无法完全还原天然皮色的全部发育过程,内行看皮色真假还是有一些技巧的,详述如下:
1. 真皮的颜色丰富不单一
籽玉的皮色往往由多种颜色聚合而成,而不是呆板单一的一种颜色,看图说话:
上图是一枚黄皮原籽。
在微距镜头下可见,看起来的黄皮,实则由红、金、黄甚至零星的油库皮共同组成。
上图是貌似很自然的油烟皮。
在微距下面就露了马脚,那些色斑依旧是随意堆积、轻薄附着,从颜色上来看,只有单一的黄褐色,缺乏多样性。
2. 真皮有着渐变的层次感
与颜色的丰富感类似,层次感在籽玉真皮当中也很常见。从皮色的中心区域去往边缘,颜色往往有着由深到浅的渐变。
上图的皮色便由红至金黄过渡,红皮当中还有零星的黑色,层次感分明。
上图也是典型的真皮由深至浅的渐变范例。
再看上图的染色皮,右上角褐色假皮在分界处戛然而止,没有深浅过渡,不符合皮色发育规律,这是假皮缺少时间沉淀的必然结果。
很多二上皮在原本的皮色上进行颜色加强,颜色看起来也是深浅不一,但打灯一看,这种皮色依然不具层次感,而是一张皮整个糊上去的感觉。
3. 真皮光感润泽不干涩
天然皮色,特别以油皮为代表,本身就与玉肉融为一体,受大自然打磨出了包浆,皮色的光感润泽流畅,而假皮是以高温强酸破坏了表面玉质然后染色,在光感上相对毛躁干涩。
做个类比,真皮真色就像干净的水面一样,光气灵动温润,假皮色则是水面布满了红藻,看上去有了颜色缺失了灵气。
上图是二上皮,可以看出皮色浓艳处的干涩无光。
上图是天然皮色,表面的润泽感不言自喻。
以皮壳表面的光感判断皮色真假有局限性,因为这种光感同样受其他因素影响,如久经盘玩的老料子光感会比未经盘玩的新料子要好,老河道出的料子光感要比干坑料好,所以这一条鉴定标准宜作为辅助,不可以偏概全。
4. 真皮的水线上没有颜色
水线是和田玉形成时受挤压融合而成的变异面,此处的玉性异于普通玉肉,在皮色形成时,水线处往往留不上什么颜色。
如上图,一整张糖皮与红皮交织的天然皮色,中间因为一道水线的存在而分为两半,这在行内也称“玉筋断色”。
上图这个皮色浓墨重彩,像是造假者信手涂抹了几笔一般,但仔细看来那些红皮当中出现的白色线条,恰恰是数条平行排列的水线所致。
可以看到水线是造成皮色如此形态的原因,再佐以其他特征,可以看出这奇怪的皮色是天然的。
看水线,是鉴定皮色的一个重要办法,高温烤染的假皮能够短时间在表面堆积,皮色与水线的关系往往不够分明,如上图箭头所示处是一条水线,在原本的黑皮中已经有着“玉筋断色”的特征,即黑皮被水线分割而开,但后期的二上色给整个皮壳染上了金黄色,水线上也不例外,由此判断该皮色有加强。
5. 真皮的僵上颜色较淡
僵斑、僵皮,类似于山料的围岩,它与玉肉的成分不同,所以在同样的环境下,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也不相同。真皮籽料的僵上颜色往往比周遭的玉皮颜色要浅,僵与肉分界比较明显,同时分界处有较深的皮色生长。在《透过“僵斑”看皮色真假,你看懂了没?》(点击文字查看完整链接)一文中有过详细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看。
注意上图,僵与肉的分界明显,左侧玉皮颜色较深,右侧僵皮颜色有明显的不同。
上图也很好地说明了僵皮与玉皮的界限、颜色区别。
从染色的角度来说,僵皮和僵斑质地比玉肉松软,更容易吃上染料,上图是一件在僵皮上加色的料子,可以看出僵皮染色后没有了与玉肉鲜明的不同,反而变得像俄料灰皮料染色后的感觉。
6. 裂隙处颜色内深外浅
通过裂隙判断皮色真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鉴定办法,籽玉的表皮或多或少都有裂纹,这些裂纹处的颜色,一般符合“内深外浅”的规律,即裂隙里面夹着的颜色较深,裂隙外侧的颜色较浅。
上图的裂隙有很多层,无论哪一道裂纹都是外侧茬口微微发白,内部略有阴影,这符合皮色的生长规律,即经过长时间沉淀,矿物离子通过缝隙沁入裂纹内部并沉淀下来,而外由于不断受到冲刷盘磨,不易积累颜色。如果是人工染色,则会在短时间之内完成侵染,颜料无法进入裂隙内部,反而堆叠在裂隙外沿,形成裂纹处有颜色富集的情况,所以“内浅外深”的裂纹要多加留神。
上图的裂纹经过一段时间发育,茬口处已经不透亮,但裂纹里面颜色偏黑,外部则是较浅的红皮,此处红皮符合茬口皮的生长规律,分布在较粗大毛孔中,这也是裂隙真皮的一个典型。
上图的裂隙基本上已经长死,看起来颜色堆积在外沿,但这是“先有裂后有色”的情况,在皮裂已经愈合的情况下,内外部的颜色会随着愈合过程而聚合在一起,貌似堆叠在裂隙外沿的颜色,其实是裂纹“结痂”的结果。
上图的裂隙颜色符合“内深外浅”的规律,值得一说的是,这是“先有色后有裂”的代表,即先生长了皮色,后经磕碰产生崩裂,这是一道“新伤”。
上图则是一处“老绺”,即裂隙久经发育,外侧不牢固的茬口已经被冲磨掉,留下一道沟壑般的裂痕,即便是如此老绺,依然符合颜色“内深外浅”的规律,沟壑下方皮色发黑,沟壑处颜色发红,没有颜色堆积,反而沟壑深处小的起皮茬口呈透明状。
注意上图箭头所示的裂纹处,颜色在外沿堆积成黑色,在左侧的内部反而是较浅的红色,此为染色皮。
裂隙辨色,实战案例可参考《通过裂纹判断皮色真假,这些技巧你知道吗?》(点击文字查看完整文字),但这一技巧只局限在籽料当中,面对各产状玉料皮色时,我们会发现:裂隙外部有颜色富集现象,未必是人工染色,这与皮色发育环境有关。
上图是来自阿尔金山的山流水,此地出产的戈壁料有一大特色,即“土沁泥皮”,这是玉石在泥沼中反复经历干湿转换而形成的皮色,与河水浸泡的籽料不同,这种皮色更多源于泥沼的沁染,这块山流水也发育自这种环境,用湿纸巾擦拭后,纸巾上会有泥皮的颜色,如果对这类玉料没有了解,很容易认为这皮色是假,毕竟用手一擦都“掉色”,但这掉的色,是正在沁染的泥土的颜色。
上图的料子,几道裂纹的颜色不自然,颜色堆积于此,貌似假皮,这依旧是块山流水,皮色的形成环境与和田籽料不同,也是在阿尔金山干湿转换的泥沼中发育而成,先有裂,后于泥土中着色。曾见过磨圆度较高的山流水出现在市场上,由于裂隙处皮色不自然,被很多老手错杀,在不考虑各种玉料发育环境的情况下,只以经验通过裂隙看色是有局限性的,戈壁料、山流水、坡积料的皮色都有不合籽料套路的情况,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看料,有助于明辨各种疑难杂症。
7. 真皮大多带有色根
常听人说假皮看起来“浮”,这个“浮”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上文说过的颜色过于单一没有层次,二是找不到“色根”,色根就是一张皮色沉淀最久最为老结颜色最重的地方。
“钉子”是指皮色上像钢钉一样垂直扎入肉中的黑斑,它的本质与“水草纹”一样,是籽料在水中长期形成的锰结晶,很多深色的皮色当中都分布着钉子,乍看是一张黑皮,细看其中间杂了很多细密的小钉子,此处的钉子即为色根,色根与皮色相辅相成。
上图为一张“虎皮”,可见其中星星点点的黑色斑点,即为真皮的色根。
这是一件雕刻成品的皮色,金红皮当中的黑气,也是真皮的重要佐证。
上图是染色皮,貌似有深有浅,但那只是颜料的堆积深浅,找不到任何扎入肉里面的根,也看不到任何发育痕迹。
“色根”对于判断皮色真假的意义在于,色根的存在显示了皮色的发育过程,即颜色有轻有重,深度有深有浅,有色根的皮张是生长而不是涂抹在籽玉表面的,这也是皮色浮与不浮的关键所在。
8. 真皮与毛孔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观察皮色与毛孔的对应关系,是另一个鉴别皮色真伪的重要方法。许多真皮色的分布与毛孔的粗细是相符合的,即:
①正面看皮色的轮廓,迎光看毛孔的轮廓,二者基本重叠,哪里有色哪里就有坑;
②皮色分布在坑底,并由中心向边缘颜色变淡。
正面看是斑点状的洒皮,真假不可知。
迎光看皮色随毛孔分布,颜色里深外浅,毛孔怎么长皮色就怎么长。这同样符合皮色的发育规律,毛孔凹陷处即玉质相对疏松处,在冲刷中毛孔里有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小裂纹,这也正是皮色易于附着侵蚀的部位。
正面看皮色也是有深有浅,真假不可知。
迎光看,皮色和毛孔各说各话,一点关系都没有,此为染色皮。
通过毛孔辨识真假皮色鉴定办法,不包括以下两种料子:
1.玉质极细密毛孔极细腻皮色极淡薄的料子;
2.沁料。
以上八点鉴色技巧,裂隙、水线、僵斑、毛孔可作为主要鉴定依据,光感、丰富感、层次感和色根可作为辅助手段,在真真假假的和田玉市场上,很多看起来大开门的料子也可能染过色,很多看起来一眼假的皮色反而是真皮,鉴别皮色真伪,需要大量上手实物多维度反复推论,此文作抛砖引玉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