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子没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最擅长欺骗自己—《禁闭岛》
今天要讲的电影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之后简称小李子)主演的《禁闭岛》,小李子一直想冲击奥斯卡影帝,这部电影就是冲击历程中的一部,但早年间小李子演戏其实略有种固化的感觉,就是略狠,略颠,浪漫时的小眼神和神经质时候的眯眼,总让人感觉有种莫名类似的狠劲儿。这种感觉伴随了小李子很久,直到《荒野猎人》中才消失了,因为《荒野猎人》这部电影实在太符合小李子这种风格了,在充满自然光那种神秘、寒冷严酷的环境中,小李子终于不用再去收敛,不用再去强行让自己收放自如,真正地彻底释放了自己,导演用万物的宁静凸显出了小李子那种狠辣癫狂的演技,凸显了人性的聒噪,最终夺得奥斯卡也算实至名归。
《荒野猎人》剧照,一部极为纯粹,每一帧都可以当桌面的电影。
《禁闭岛》改编自小说,是2010年的电影了。影片的主要脉络其实不复杂,只是视觉蒙太奇的拍摄手法在各个地方不断欺骗着观众,各种小细节大量铺垫,让观众跟着小李子主演的美国法警在一个囚禁精神病犯人的孤岛上找出“所谓”的人体试验、药物实验的真相,而真相最终就在小李子的身上。
小李子自身是精神分裂,将自己当成另一个人,以此逃避和掩盖自己的痛苦,而医生就是希望用一场“戏”来打破他这种伪装,来治愈他,让他免于被切掉脑额叶。
小李子和搭档乘船前往禁闭岛。
真实的精神分裂和小李子这种精神分裂,我没有研究过到底是不是一样的,
创伤,软弱,、娇蛮,其实所有负面的情绪和负面认知都会给人类带来十分剧烈的痛苦,电影中的小李子则是因为妻子和孩子的惨死而无比自责,最终生命为了给生命本身一条活路,淹没了本来的人格。用另外一个恐怖激烈的人格来带代替,只是这个人格根本无法适应现实,用另一种充满负面的情绪,在对抗之前的负面思绪。
小李子面对孩子惨死时的悲痛。
而现实中,其实每个人都有和小李子一样的病症,只是轻重之分。
真实的你和表现出来的你,有多少人是一样的?恐怕这世上没有一个。
人很少审视自己,还会用各种谎言与辩解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心中形成一个“别样”的自己,避免负面情绪和自我否定的产生。
在日常生活中,人最喜欢的并不是欺骗别人,而是自己。
比如一个小事,我想喝一瓶饮料,其实很多时候我就是想喝甜水,但我却容易因此发福,我知道自己已经挺胖的了,但还是会利用各种理由来说服自己喝,今天只喝一次,喝个糖少的,就一瓶,我真的口渴了,喝个八百年不喝的当做怀念一下,结果在跟同伴说时,又会说我渴了,去买个饮料,你喝啥。说到底,没人会直接说,我想喝甜水。
我就是想喝肥宅快乐水。。。。但没有几个人会承认。
比如我们现在各种情感类的电视节目,又有多少人会在节目上说真话,比如最经典的,男女吵架,男女最常说“如果他当时怎么样,我就不会怎么样,如果他当时不怎么样,我就会怎么样。”
其实会上这种节目,就代表两人都错了,都明白,也还想挽回,但这句话一出,重点却在于用一个假设去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这话别说我不信了,相信说者也没有仔细思考过,只是张口就来,在用一个“虚造”的自己来证明自身的正确性。
这类看似很正确,但其实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话是情感类节目的特色之一。
其实这些时候,你自己已经分裂成了好几种意识,在对抗,在伪装,在逃避,到底该把哪一种展现出来,又该把哪一种隐藏起来,又该把哪一种彻底忽略掉。
当然大家的人格是可以受到控制的,也很少会像小李子一样危害大众,主要是因为负面情绪的累积和创伤的刺激还不够激烈,所以展现出的外部表现自然比较平和,臆想的数量也非常少。
经历过度的伤害,没有谁能保持原样。要求别人恢复原样既不现实,也很残忍。
最后再说个题外话。
根据朱利安·杰恩斯的二分心智理论,很久以前,人是无法意识到脑海中那个说话的自己就是自己本身,而把那个声音当做神,这个理论无法考证,但我觉得很有趣,或许从侧面解释了精神分裂。
美剧《西部世界》是探讨二分心智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