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期的分类
按儿童成长的时间顺序进行分类:
0—2岁敏感期:口、手、爬、抓、走、视觉、空间、移动物体、细小事物等;
2—2.5岁敏感期:咬人、打人、说不、空间智能、攀爬、跳、模仿、旋转、玩水、玩沙、秩序、语言模仿、探索、审美等;
2.5岁—3岁敏感期:建立概念、自我意识产生、诅咒等;
3—4岁敏感期:执拗、追求完美、垒高、色彩、语言、剪、贴、涂、藏、占有欲、逻辑思维“为什么”等;
4—5岁敏感期:出生、情感、社交、人际关系、婚姻、审美、数学概念、绘画、认字、音乐、性别、身份确认等;
5—6岁敏感期:书写、数学逻辑、合作、动植物、阅读、实验、规则、收集、对社会感兴趣等;
6—9岁敏感期:科学文化、社会性关系等;
9—12岁敏感期:社交、电子游戏、旅游等;
按敏感期所涉及的内容分类:
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敏感期多种多样,长短不一,自几年到几天不等,长长短短如上所述有几十种之多。依据对儿童在各个成长阶段所表现的敏感性的观察和归类,根据敏感期所涉及的内容将其主要敏感期进行分类如下
a. 动作发展敏感期:手、爬、抓、捏、握、走、垒等;
b. 秩序敏感期:位置、归属、顺序、规则等;
c. 对细小事物的敏感期;
d. 感官敏感期:触(手)、听、视、味(舌)、嗅;
e. 语言发展敏感期:单词、双词、句子、问答、学舌、诅咒、自语等;
f. 数学敏感期;
g. 社会性关系敏感期:自我意识、身份、婚姻、交往、尊重、礼仪、帮助、分享等;
h. 文化学习敏感期:涂鸦、绘画、手工、书写、阅读、宇宙、自然、社会科学等。
按每一敏感期出现的次数分类:
a. 一次性敏感期:即敏感期出现并消失后再也不会出现,如爬、细小事物等;
b. 螺旋状敏感期:即某一敏感期出现并消失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出现,如绘画、音乐、语言、审美、对空间的认识、人际关系、秩序、独立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