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美嵩口古镇】之三十一《农神圣君的赤水纪》
▲摄影∣岳道璞
农神张圣君的赤水纪
文〡张玉琳
这个以赤水小山村为背景的斩蛇故事,插着翅膀飞掠闽台,绣上风帆漂洋去到东南亚。故事主人公,是农、商神祇张圣君。
▲摄影∣黄文浩
故事多版本,细节略不同,但主要情节基本相同:赤水村境盘踞一巨蛇蟒,索人命为祭品,据要道吞噬路人。得道的张圣君用观音所赠柳剑,与此妖蛇苦斗三昼夜,剑斩蛇身成三段。三段蛇体被圣君挑落到不同的地方,幻化成石:蛇头落于近后溪西侧山半之处,蛇身在后溪龙潭附近,蛇尾落于金潭紫云寨山岭下。
这三段象形蛇石,“蛇头”最是具象:尖嘴半张,蛇信微含,蛇眼翻白,颈脖断面处平整若斩削,还挂有一道道毛刺样纹路——张圣君那斩妖剑似乎不甚锋利?血战之中,飞溅的蛇血染赤溪水,于是那条叫锦水的溪流,被改名叫赤水,锦水乡的村名也相应改称赤水乡。
▲摄影∣岳道璞
蛇头落地处上行千百多米处,有一面积一千多平米的陡斜壁岩,一壁石岩上列排着一道道至少有十几公分深度的直沟,此岩壁被称“张圣君拉尿沟”。传说圣君修道,本想寻居于赤水,但赤水的小鬼叨扰阻挠,于是张圣君与小鬼斗法,看谁法力更甚。张圣君拉尿落岩,神力把这一壁坚硬的岩石炙灼出一道道深沟,小鬼自知法术难及,不敢明阻,却依然暗中作祟。暗鬼难防,圣君最终放弃于此建庙修行,改址于石牛山。
蛇头石、拉尿沟所在的斧头山上巨石遍布,其中有一似人体印模痕迹的巨石,传说是张圣君夜宿于此而留下的圣迹。又有一金牛鼻孔石,说是当年张圣君欲要促成在塘前莒口一带建城,想搬来石牛山之巨石填大樟溪川流为平地,他就把一山石头化为一群牛来驱赶。这牛群经过斧头山,观音菩萨说了一句:“这是石头,哪里是牛?”法术被点破,牛现回了石形,也就永远守望在这儿了。
▲摄影∣岳道璞
村南边与仙游交界处有个十里长的古寨岭,高陡的山路上铺就了3400级台阶,每个台阶上还留有防滑的扒痕。两境村民世代传说:路过此境的张圣君,眼见两地百姓翻山越岭,心力劳苦,施展法力,一夜铺就此阶梯。
往黄溪路上有一当路巨石,石上凿开十三个台阶供人攀行。传说圣君在嵩口郑姓财主家做长工,年终讨工钱不得,但得允挑“一挑”粮食,圣君就一担挑走两个粮仓,郑财主抢回了一仓,另一仓粮食被圣君挑到赤水,藏入这开凿了十三个阶痕的巨石中。有村人受到圣君的隐示,每日里赶早到十三阶,可以在巨石旁侧的一个小口下盛得一小截竹筒白花花的大米。一段时间后,得米人嫌盛到的白米太少,动了心思,把漏米口给凿成了大口,第二天,米就不再淌出。村人后悔不已,却也只能望石兴叹了。
▲摄影∣岳道璞
修道得法的张圣君游经赤水境域,留下了这些斩妖斗鬼、开路建城、济民惩贪的神奇传说。这些神力故事以超自然的宗教语言表达人神相能的诉求,还可以借之来探求一些地理环境的现实乃至历史社会的事实。
这些故事发生的场景,都是以赤水奇石为依托。圣君时代,近千年之前的赤水村,有着千年之后的今天所看到的一样的漫山遍川的奇幻象形石。它们本是亿万年前经山脉断裂运动与火山喷发,再历风腐水蚀而成的自然产物。怎奈微渺的个体生命难以理解这种宏伟,反借此来挥洒人类童稚时代的浪漫想象。
▲摄影∣黄文浩
永泰、闽清、仙游、德化、尤溪等各县域都有张圣君圣迹传说,有些故事情节相当,发生地不同,配角也就各有其人,场景也就各因其状。比如这斩蛇镇妖故事,发生在仙游县西苑乡仙西村观音山时,场景就变成一个山洞了:洞外峭壁有岩壁似斑斑血染,说是妖蛇溅血处;远处路两边山坡上,以及百米外低洼田里,有三截巨大蛇形石,就是镇妖而成的化石。
主人公张圣君是草根神灵,萌芽于真实的历史人物。月洲张姓族谱、《永泰县志》、《闽清县志》、《福建通志》等史料,还有南宋洪迈的《夷坚志》以及张世南的《游宦纪闻》等文学类作品,都不约而同地记录了张圣君的神异。其中不仅可见凡胎张圣者的怪异之处,还可以借之来探求些赤水人家千年开拓的史迹。
▲摄影∣岳道璞
都说福建地貌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这赤水山深林老、奇石峻岩,无限风光里,却难以保障“一分田”——人居其间,垦耕谋生比平阔地艰辛许多。而且广袤森林更是无常,林中虎豹、野猪、山峭鬼、蛇蝎等魑魅相生。圣君这个宋时孕造的神灵,曾经行过宋朝的赤水,这个年代或者正是赤水开拓史的起点吧。但赤水人家因何入迁此老林岩山?传说语焉不详,不凡借用一下姓氏变迁的史料来做点推敲吧。
赤水有过梁、郭、张等姓族,这些姓族如今已经罕见或不见。如今人口数最多的黄姓,是清初从仙游凤山乡东湖黄姓开迁而来的,在此繁衍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其家谱《东湖黄氏族谱》里有近千年的支脉迁徙的简约记录。
▲摄影∣黄文浩
家谱里有一条目载:东湖黄姓始祖逢圣公,南宋理宗朝任职,因为堂兄诤言上书被贬谪偏远之地,恐怕自己受累而迁居东湖。
另有一条目,是迁居永泰梧桐三富洋的始祖、第三十六世的邦如公妻子吴氏的传略:“吴氏,仙游人,生于大明崇祯壬申……行年37岁,因家贫子幼守贞节,族心世乱时非,抚孤而延祀,继遭无道妖精日夕忧害,甚至于无地容身,爰于康熙中,领三子而播迁于本邑廿八都而居,求为躲身之计。”
▲摄影∣岳道璞
黄氏先祖逢圣公迁莆仙是南宋末年,源于躲避可能降临的牵连之祸;而多支脉迁永泰赤水、月洲、三富洋等地的时间,是在清初。其中迁居赤水的,有三支同宗族裔。他们从仙游顺着赤水溪的流向翻山越岭,分头在黄溪、路下、下歧、金潭、山头等地安营扎寨。这两代人的迁移,分别发生在王朝的末期与初年。这样的时代中,人群密集处往往祸乱丛生。
在分分合合的封建王朝史上,退居僻远山林的姓族,虽偶有仰慕渊明菊香者,但更多是身处动荡不安或昏聩时局中,因为身如洪流蚁穴、风中鸟巢,而希求挪活求生而为。就连吴氏这样妇道人家,也因为“世乱时非”与“无道妖精”的“日夕忧害”,恐怕“抚孤延祀”不得,才有那跋山涉水寻找新生地的孤绝之举。如此,黄姓的入迁缘起,很大可能是两宋开始,历经元、明、清代,千年之间入迁或出离赤水的族姓的缩影。
▲摄影∣黄文浩
生息于赤水的人家,定是希求有桃源安居的。但是从来就没有桃花源,也没有世外。千年以来,一代代徒手跣足的开荒者前赴后继。有牛鬼蛇妖要斩除,要驱赶;有荒岭要开路、要建城;有贫苦之人要救济,有贪恶之人要警示。
且看这被尊为农神的张圣君的其他神异传说:施法驱石,让光山变油山;斗法观音,开出九十九坵梯田;茅叶接水,水自下向上流;五雷天心法,雷公令行令止。淳熙癸巳年,漳州大旱,“圣君顷刻行文法,须臾降下滂沱雨”;绍兴壬午年,闽清大旱,“牵牛创凿水枧际,穿通灌溉旱水田”;淳熙戊戌年,尤溪“黎民患瘟疫”,“寻找草药救病民”。
▲摄影∣黄文浩
故事里,这位农业神四境奔忙为农人谋福祉,对应社会现实,不就是农人在劳作中对自然的开发与征服吗?如此,赤水的圣君行纪勾画出的圣君形象,分明就是唐宋时期以降,在闽东南各个偏远山岭间,开发着一处处生地的拓荒人呀!他们寄宿过山野石洞,斩除蛇蝎虫害,荆莽付锄,燔黍捭豚,斩木搭桥。旱灾四起年,聚人力找水源,通沟渠灌溉;瘟疫流行时,亦巫亦医,采草、施法祛病。
“赤水”之名另有的一个说法。某大旱之年,山野田园一片焦渴,龙王爷不知缩到哪里,不管这人间疾苦。某日,一农民把犁成了烫红铁烧板的铁犁,扔进尚有积水的龙潭里去冷却,一只潜伏潭底酣眠的龙,被着飞天而降的犁钉击中。龙疼痛挣扎腾跃上空,下落时断为三节,分散抛落在附近山坡上。被龙血染红的潭水,流往下游溪流,一带红赤迤逦。
▲摄影∣黄文浩
故事里,天灾、袖手的龙、一溪“赤水”。故事产生的年代或者更早于圣君神话。在没有圣君神者的故事中,没有神佑孤独微渺的先民,面对霸道无理的天威,借用偶然天意来惩罚失职不察的龙,这是一种微弱却也坚定的反抗意志。而到了圣君神话里,人驯化自然与除暴安良的意志则显得更加强大了。一代代传说故事的人,把这种意志凝聚到了人群中孔武智慧又人格高伟的“张圣者”、“张锄柄”身上,于是,这宋时月洲的张圣君,在一代代信众衍育、演化下,从凡人伟力的胚芽,成长为保境安民的地方神灵。
退守赤水的先民,就这样在农神张圣君的护佑下,在这崇岭叠嶂、岩山奔流间,构筑起家园,燃起袅袅炊烟,扬开了姓族生命的旗帜……
▲摄影∣黄文浩
图片提供:永泰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编辑:卢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