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高中生家长:99%的孩子终将平凡!接纳孩子的考试分数,也是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期中考早已落下帷幕,家长圈的焦虑却并未散去。领居家的小王又考了第一名,孩子的同学进步了六十多分……再看自己家孩子,不管怎么努力,还是那个原地踏步的普通生。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掌声,却都不愿意成为鼓掌的人。那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吧!相信你会有所收获!

1

孩子终将平凡
是父母必须面对的现实
在孩子小的时候,很容易被问到一个问题:“你长大了想做什么?”
小孩子们各抒己见,畅想着自己长大了要当明星、当厨师、当赛车手、当小店老板……然而他们说出口的却大多是科学家、文学家、宇航员……这些听起来更受人推崇的职业。
其实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这样高远的志向,只是父母更希望孩子这样罢了。仿佛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被认为有出息,父母们才会有面子。更为重要的是,这符合父母们“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
中国父母最难接受,也最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自己的孩子很大概率上会是一个极其平凡、极其普通的人。即便是从内心隐约意识到这一点,也定要排除万难,创造条件把孩子培养成天才。
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很多父母给自己拟定的宏伟目标,也是他们赋予自己的伟大责任。
于是,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多,期望孩子成绩优异、人人赞扬。而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孩子在学业上出现短板。
尤其到了高中,知识难度增强,很多孩子艰难维持的名次开始逐步下降,几十名甚至几百名。父母坐不住了,使出浑身解数,请家教、陪读、亲自上阵……却收效甚微。
“可怜天下父母心”,但你们知道吗?99%的人99%的可能会平凡地度过一生。
而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99%的部分,而是将精力集中在剩下1%极其渺茫的希望中。这意味着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注定了会失败的豪赌,是很多人悲剧的开端。
所以,在这场交锋中,父母焦虑气愤,想不通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这么“笨”。孩子亦是难过沮丧,怀疑自己。最终,两败俱伤。

2

承认你的孩子很平凡
也是与自己和解的机会
每年高考都会有一些学霸走入大家的视线。羡慕之余,家长们纷纷将其设为自家孩子的榜样,渴望孩子更加优秀。然而这样严要求高期望的背后却是孩子的心酸与无奈。
有个高二的女孩给我发来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无论我进步多少,父母都还觉得我不够好,我费尽全力还是比不过别人,我很挫败,可父母却觉得我就是还不够努力。”
“我想不明白他们为何不能接受事实,我就算24小时不睡觉的努力学习,也成不了杨晨煜,为什么他们就不能接受这个平凡的我?”
这个女孩说出了很多孩子的心里话,很多时候,父母的期待值总在一步步提高,很多孩子好像无论怎么努力,都没办法达到父母的期待。父母总是无法接受孩子的平凡,总觉得他们不是笨就是懒,却从没认真读懂过孩子的内心。
有一位妈妈,和所有的母亲一样,从小就立志要让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
儿子还在小学阶段,她就软硬兼施让他背完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全套,还规定每天都要读一篇名家的美文。
后来孩子上了初中,她发现孩子对阅读兴趣不大,就改用听。因为买不到合适的磁带,她就亲自上阵,每个学期给孩子亲自录制十盘以上的磁带。如此坚持了数年。
然而,等孩子上高中了,每次考试在现代文阅读一块都基本不能得分,古文鉴赏所得的分数更是少得可怜。
这位母亲不理解,不接受,生气,痛恨,最后绝望。每天要给自己暗示、强调八百遍那是自己亲生儿子,才能勉强克制自己不动手。
痛定思痛,这位妈妈最后分享说:“最终,我意识到在这方面,他就是一个没有天分,不灵光的孩子,我才没发疯。”
认识到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这实在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这不仅能够让父母正确认识孩子,接受孩子。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和自己和解,和孩子和解,也能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如果明明知道孩子是个平凡而普通的人,却一定还要想方设法,削尖了脑袋将其培养成精英。结果不仅会让自己在回报与付出的巨大落差中绝望,还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假象,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抱有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结果眼高手低,以为自己怀才不遇。总觉得自己明明是千里马,却始终遇不到伯乐。
无法正确认知自己的平凡,又如何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快乐和幸福呢?

3

意识到孩子的平凡
你才能正确认识他,真正理解他
有一对父母,自己都是精英。父亲是理科天才,数理化样样精通;母亲曾是文科学霸,饱读诗书,才高八斗。
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满怀信心,父亲负责理科,母亲负责文科,坚信一定能够将其培养成一个出类拔萃的尖子生。
然而很遗憾,他们的儿子恰好完美继承了父亲的文科基因,母亲的理科才能。
一天晚上,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父亲反复讲了几遍,孩子还是一脸懵懂。父亲终于抑制不了内心的怒火,拍桌子,摔书本,“笨蛋、蠢货”骂了一大堆。孩子委屈地哭了半夜。
母亲心疼儿子。第二天决定陪孩子去学校,坐在教室旁听。一节数学课下来,纵然聚精会神,母亲也只是勉强弄懂了个大概。
晚上,放学回家。母亲决定自己来辅导孩子的数学,让父亲来辅导语文。
面对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母亲也是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本来很平常的语文题目,父亲也是抓耳挠腮,不明就里。说是辅导,结果成了和孩子一起探讨。
就是这样,父母慢慢理解了孩子的笨,对他在学习中的挫折与痛苦予以了充分的理解和同情。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孩子是个很平凡的人,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天分。
父母对孩子多了几分理解,对他的笨多了几分接纳。
从此,不仅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孩子的成绩也不知不觉有了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也对自己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从此变得快乐而从容。

4

盲目让孩子追求不平凡
反而会促成孩子的平凡
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做了北漂。
几经周折,终于让孩子拿到了在北京读书的指标。
朋友是个追求完美的人,索性再四方运作,将孩子送到了名校。
全校1800多名学生,孩子始终在1600名左右徘徊。朋友自然是不甘心,加班加点给孩子补课,结果孩子的成绩干脆降到了倒数五十名,最后还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痛定思痛,朋友开始意识到孩子完全无法跟上名校的节奏,只好将孩子转到了家附近一所普通高中。
虽然孩子的分数没有提升,但是状态改善不少,开始变得自信、开朗,对学习有了兴趣。最终在高考的时候,还超常发挥,制造了一个小小的惊喜。
父母盲目将孩子培养成精英,将孩子置于无法胜任的位置,会增加孩子额外的压力,加重挫败感,让孩子自暴自弃。当现实与希望的反差太大时,父母自己也会容易陷入绝望。
如此,孩子就悲剧了。

5

所有的不平凡
都源自于有能力过平凡的日子
李娜,让中国几代人为之骄傲的网球女王,头上的光环照亮了无数绝望人的心。
她在一次接受采访谈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状态:无休止的练球。一天要打烂几十个球。同一个动作,反复练习,夜以继日,无休无止。
这种生活不仅仅是平凡,简直是枯燥乏味。
不仅仅是李娜,几乎所有的奥运冠军都有过相同的经历。
也不仅仅是奥运冠军,几乎所有不平凡的人,人生中99%的时间都在经历平凡和枯燥的煎熬。
其实,所有让大家惊羡的成就,几乎都是在平凡中造就的。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家,平日里一定是做不完的重复而无聊的实验,看不完的艰涩而无趣的学术文集。
不平凡,就是在平凡中成就的。
事实上,之所以不平凡,恰恰是因为他们具备度过平凡日子的能力。换句话说,不懂得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坚持,就不会取得非凡的成就。而一心想要将子女摆脱凡人行列的父母,却从一开始,就忽略了这种能力。
当然,我们不否认,有个别父母得到了上天的特别眷顾,自己的孩子真的是个天才。
如果真的中奖了,自然不能浪费。不过一定要先明白另外一个道理,这是小概率事件,基本和被天上掉的馅饼砸中脑袋差不多。
所以,在准备要把孩子培养成精英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看他是否真的具备某种天赋;同时,也要自省,如果说自己都是庸庸之辈,就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了。
最终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孩子确实是天才,也不可忽略了培养他过平凡日子的能力,否则,纵是天才,也会成为庸庸之辈。

6

因为平凡
所以才有希望不平凡
一个人平凡,那是当然;一个人不平凡,那是偶然;所有人的日子都平凡,才是必然。
所以,如果缺乏了在平凡中攫取幸福的能力,理所当然会过得不快乐。反而会更加平凡,乃至沦为平庸。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相反,如果能够学会如何快乐地过平凡的生活,首先能够保证让我们成为一个快乐而幸福的人,一不留意还可能有意外惊喜,在平凡中成就了不平凡。
作为父母,如果真的抱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企图让孩子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那就不要舍本逐末,还是回归本源,先教会孩子在平凡中如何获取幸福吧。
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不是每个孩子都想当那个英雄,反而有不少孩子乐于去做那个鼓掌的人,这并不能说明他们不优秀,反而他们积极向上,乐观善良。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说:“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大抵如此。我们可以期待孩子更好,但同时也该做好最坏的打算,也该听听孩子自己的意见。同时,我们更应明白成绩不代表一切!
作为家长,我们要接受孩子,对孩子的教育和帮助,更应做好进展缓慢的准备,做好刚见好转就有反复的准备,做好一直不见效的准备。接受孩子的平凡,和孩子一同努力,迎接高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