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唐诗解读——杜甫之《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三)

竹寒沙碧浣花溪,橘刺藤梢咫尺迷。

过客径须愁出入,居人不自解东西。

书签药裹封蛛网,野店山桥送马蹄。

岂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

注:

浣花溪:一名濯锦江,又名百花潭。杜甫成都草堂位于其畔,在今四川成都市西郊杜甫纪念馆旁。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迷:言橘藤相互缠结遮挡,路不易辨。

过客:来访之客人。

解:晓,辨。

书签:悬在书函套外,用以封固书函的牙签。亦指贴在书封面的书名签条。

药裹:即药囊。

野店句:野店山桥之过客,知杜甫不在,不来相访,故云“送马蹄”。

藉:同借。

荒庭:指草堂。拟想将归之后,未及修整,故云。

判:决定。

醉如泥:烂醉貌。

解读:

这是写想象中草堂荒芜的情景,丛竹阴凉沙草碧绿的浣花溪,橘树刺、藤萝梢绕在一起,甚至让咫尺之内也会让人把路迷。来往过客简直要为找不到入口、出口而发愁。即使是住在这里的人也搞不清东西南北。一别几年,屋里的书签、药囊大概已经全部被蜘蛛网封裹。不由让人联想到杜甫的另一首《西郊》中有“傍架齐书帙,看题检药囊”的诗句。

诗人想到了,这几年自己不在,可能有朋友经过,只是自己不在家未能接待,就只好让野店山桥送走了他们的马蹄。诗的最后是希望严武若肯藉青草而来,那就让“我们”先尽情对饮,喝他个烂醉如泥。顾宸说,“此想草堂荒凉景象,堪与《东山》诗'伊威在室,蟏蛸在户’并读。”

草堂风景虽然幽美,但是杜甫在蜀的生活,却非常艰难,仅赖依傍故人,才能勉强度日。仇兆鳌《杜诗详注》认为,“若《寄严公》五首,意思颇嫌重出,盖赴草堂只是一事,寄严公只是一人,缕缕情绪,终觉言之繁絮耳。但就其各章铺叙,自有层次。首章言严公书札,次章言荆州赏新,三章言荒庭饮醉,四章以生理衰颜诉之,五章以生事息机告之。说得迢递浅深,条理井然,而前以剖符起,后以总戎结,文治武功,均望严公,又实喜溢于词气间矣。”

遥想当年,杜甫初到成都,为经营草堂,煞费匠心,曾经从萧八明府实处觅桃,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韦少府班觅松树子,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并诣徐卿觅果栽。草堂建成后,我们从杜甫的诸多作品中,可窥一斑而知全貌:

《堂成》诗云:“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是写林竹之佳,禽鸟之适。

《狂夫》诗云:“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是写风雨晦暝阴晴变幻之景。

《江村》诗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野老》诗云:“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渔人网集澄潭下,估客船随返照来”。

《客至》诗云:“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均写村景之幽。

至于草堂之内,则药栏水槛,点缀荒庭,松桤楠竹,扶疏拂檐。北里南邻,亦自不俗,草堂真不愧为中国千古之宅。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