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三刀鲚炖鲜汤

春三刀鲚炖鲜汤,不用煎熬异品尝。
一种作饼宜捣烂,拌和菜韭味鲜香。
这是清光绪刻印的南汇人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南汇县,今为上海市浦东新区,东临海)中的一首。将其译成白话——暮春三月是刀鲚上市的季节,这种鱼的烹调很简单,不用煎来不必熬,清炖放汤味最佳;还有一种刀鲚宜捣烂,用韭菜拌和摊饼吃,味道是既鲜又香。
刀鲚是鳀科海洋鱼,长期生长在深海中,从阳历的3月(相当于农历的二月),性成熟的刀鲚开始集群向陆地的内河中游,到那里交配产卵,繁殖后代。“刀鲚”是书面语言,上海沿海的土话也叫作“刀鲚”,而上海市区的居民大多不知有“刀鲚”这种鱼,或这个词,如讲成“刀鱼”和“烤子鱼”,大家一听就懂了。
刀鲚平时生活在近海,每年三四月份,由海入江,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到安徽、江西等长江中游产卵,最远甚至可达鄱阳湖。

游入我国长江的刀鲚主要有两种,一种体形扁长如刀,体长在七八寸,大的一尺多,就是上海人讲的“刀鱼”。它身体很扁,肉确实很少,而且全身的肉里布满了极细的骨刺,吃起来十分不方便,于是“春三刀鲚炖鲜汤”,人们大多用它煮汤,可以免去别除鱼刺,或吃时被鱼刺所鲠的麻烦。

刀鱼的N种吃法,视频来自味道中国
以前,上海扬(州)帮面馆一一老半斋在刀鱼上市时特别供应“刀鱼面”。好几年前,与已故的古陶瓷专家、上海博物馆馆长汪庆正先生的接触稍多,也许是老同志的缘故,汪先生经常会聊起他年轻时代的故事。一次,他与原上海博物馆的几位专家去“老半斋”品尝刀鱼面,当时,大家的工资仅50元左右,一般面馆的“阳春面”一碗售价8分,一碗大肉面或大排面2角,而“老半斋”的一碗刀鱼面为8角,这实在是“天价”。当刀鱼面端上桌后,只见面而不见鱼,因为汪先生曾陪客人来此地吃过刀鱼面,汪先生知道,所谓的刀鱼面就是以刀鱼炖的汤下的面,是看不到刀鱼的,他就认真地自管自吃面,而另几位并不知道刀鱼面人见只有面而没有鱼,于是向服务员索要刀鱼,结果闹出一场笑话。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从二十几年前开始,长江刀鱼的产量日益减少,去年2月起全部禁捕,野生的长江刀鱼彻底成为过去式,如今市面上吃到的多是崇明或近海的刀鱼,味道自然无法与江刀相提并论,即使这样,二两的‘海刀’也要1300元/斤,二两的‘崇明刀’更要2800元/斤。“天下第一光面”的老半斋刀鱼汁面老树发新枝,新出炉的刀鱼汁面,二两36元,三两39元,还新增了刀鱼馄饨10只46元。
2019年长江刀鱼全部禁捕,现在老半斋刀鱼汁面原材料用的是非禁捕区的崇明刀,和“江刀”相比,“崇刀”的鲜味差不多,只是口感稍逊一筹,肉质不够肥厚紧实,一年只卖一个多月。
“一种作饼宜捣烂”,这是一种体形较小,雄鱼体长在3~4寸间,雌性在4-5寸间的刀鲚,其形状有点像鸡的羽毛,古人把它叫做“风鲚”,就是像风凰羽毛的鲚鱼的意思,所以也有人称其为“风尾鱼”,而上海人则多叫做“Kao子鱼”,谁也不知道这“kao”是什么意思,又该怎么写,于是被以谐音写作“考子鱼”、“烤子鱼”、“鮳子鱼”等。明人黄省曾《鱼经》中介绍了许多鱼,其中讲到“有鯌子鱼,其生也带子”,根据这段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文字,我们无法断定《鱼经》讲的“鯌子鱼”是否就是今天上海人讲的“kao子鱼”,但是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辞典》认为:“鯌子鱼即风鲚,今俗称靠子鱼、鳍子鱼”。
在通常的情况下,刀鲚从新年开始就集群游向大陆的内河,也许由于刀鱼的体形稍大,游速也快一点,大约在农历的二月开始已有刀鲚进入长江口,而风鲚的体形较小,游速也慢一点,到衣历三月后才进入长江口。在产卵之前,雌性的风鲚的卵包很大,几乎是整个身子裹着一鼓鼓囊囊的卵包。上海人把鱼卵叫作“鱼子”(许多方言也是这样讲的,如鱼卵酱叫作“鱼子酱”),风鲚的子味道很好,家庭主妇就是根据卵包的大小来挑选凤鲚的。以前的上海人认为鱼子不易消化,小孩多食容易引起积食,所以把这种鱼捣烂后烹制。
老半斋刀鱼面,图片来自大众点评
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去解释“kao子鱼”名称的由来。在吴方言中,把东西藏起来的“藏”叫作“kang”,如“侬拿物事kang得牢来,我哪能寻阿寻勿着”(你把东西藏得太好了,我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又如“屋里kang介许多钞票作啥,该用么用脱两钿”(藏那么多钱干什么,该花时就该花掉点),沪谚还有“一人kang,万人寻”之说。方言kang是一个冷僻字,几乎没有人写得出来。《康熙字典》引《集韵》:“囥,口浪切,音亢,藏也。”进入长江的风鲚肚皮里囥了一包子,它理所当然地被叫做“囥子鱼”,依讲对伐!刀鲚在我国通海河流中均有出产,但以长江产者为最佳。明魏完初《望江南》中讲到:
江南忆,佳味忆江鲜,刀鲚霜鳞娄水断,河鲀雪乳福山船,齐到试灯前。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节日期间张灯结彩,所以元宵节也叫作“灯节”,元宵张灯从正月十三开始,叫作“试灯”,十五为高潮,十八结束收灯,词作者在正月中旬就想着美味的长江刀鲚了。
老半斋刀鱼馄饨,图片来自大众点评
宋代刘宰,字平国,金坛(今南京附近)人,绍熙元年(1190年)进士,官泰兴知县,后来告官回家,有人送给他几尾刀鲚,他高兴之余作《咏江鲚》诗:
鲜明讶银尺,廉纤非虿尾。
肩耸乍惊雷,鳃红新出水。
芼以美桂椒,未熟香浮彝。
入锅蒸煮的刀鲚还没熟时,锅内飘出的香味足以令人陶醉。
刀鲚长期生活在深海中,开春后游向大陆内河产卵,是洄游性鱼类,小规模的人工养殖,已经在江浙沪皖多地进行了很多年了,由于养殖成本非常高,售价自然不菲。刀鲚上市的季节短,它的味道是很不错的,当刀鲚上市时,千万不要错过这品尝美味的机会。

本文选自薛理勇《说鱼道虾》,略有修改,最近我们还选编了:

因时而来的鲥鱼

蝦与虾

懒尿虾与小龙虾

江南河鲜鳑鲏鱼

鲍鱼:名贵的“死鱼”

牡蛎,上海人叫做“蛎房”

《说鱼道虾》,2008年出版,二手网站应该还能找到,想了解上海的朋友可以看看薛老师的新书。

薛理勇

1947年9月出生于上海。1981年大学毕业后即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参加筹建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从事上海历史,中华文化风俗历史研究。现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等。已经出版的著作有《外滩的历史与建筑》、《上海租界史话》、《上海洋场》、“薛理勇说老上海丛书”等约六十余本;主编《上海文化源流词典》《上海掌故大词典》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