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高古玉的“净、肥、熟、美”
拾器雅集
拾器格物,匠心雅集,饰传古今,明心鉴器。
1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高古玉,虽然经过数千年的埋藏,但是出土后稍做清理,就会显现出它应有的岁月特征:“净”、“肥”、“熟”、“美”。
这里的“净”,特指出土的高古玉不会像现在做旧处理过的仿品一样,看起来脏兮兮的,而是显现出它干净闲适的一面;“肥”和“熟”,主要是体现出了高古玉的熟态,肥而不腻,熟态可掬;“美”,主要是从古人的审美出发,每件高古玉都要符合古人当时的审美情趣。
下面通过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的高古玉,来细细体会一下高古玉的“净”、“肥”、“熟”、“美”吧!
曾侯乙墓玉器出土位置主要有四处,即墓主内棺内、陪葬棺内、墓主内棺盖板之上及椁室之中。发掘报告指出,曾侯乙墓出土的大部分玉器是放置在墓主及陪葬者棺内。出自棺内的玉器既有成品,也有半成品(含残器)、玉料(包括仅简单切割、抛光的璞料以及加工制作剩余的碎料)。其中,佩饰是佩带之物,属实用品,生前可用,并有礼仪上的等级之别,故需精心制作。而残器和璞料乃护尸之物,无需精制。
▲曾侯乙16节龙型玉挂饰 挂饰整体为一条大龙。
这批玉器器类丰富,是战国早期玉器的重要代表。其中,有一套16件连环玉佩,为中国出土古代玉器绝无仅有之奇宝。
战国至汉代时期曾出现许多精美绝伦的组合玉器,其中活环套链组合玉器是古代镂雕工艺与切割工艺的又一次升华。所谓活环套链就是把平面“搜镂”的技巧用于立体“镂空”上,即在一块玉料上镂雕成数个可活动的环或佩,环环相扣、环佩相扣形成连接,使之可卷折可展开,但不可拆卸的一种工艺。
活环套链工艺的出现,能使较小的玉料“拉”长,即用小块玉料雕琢大型化玉器,变不可能为可能。
▲东周四节龙凤纹玉佩,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长9.5厘米,宽7.2厘米,厚0.4厘米。这件玉佩采用分雕工艺,将一整块玉料雕琢成相连的四节,使之可以自由卷折。玉佩上刻有龙凤一体的纹饰,带有浓厚的神话宗教色彩,也是对生命互为因果的和谐体现。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东周金缕玉璜,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长11.8厘米,宽2.7厘米,厚0.25厘米。这件玉璜用3道金丝穿缀2件青白色玉璜,是目前所见先秦时期唯一1件金玉合一的器物,所用之玉为新疆和田软玉,质地优良。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东周兽面纹玉琮 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高5厘米,宽6厘米。琮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祭祀时可作为沟通天地的法器。这件玉琮外方内圆,上下贯通,直观地展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它出土于曾侯乙的腰腹部,器表浅雕兽面纹,庄严而不失优雅。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
▲东周云纹玉梳,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长9.6厘米,通宽6.5厘米。这把玉梳放置在曾侯乙的头部下方,梳背双面阴刻云纹,上端中间有一个小孔,可能是丝线系绑之处。梳子是日常生活用具,以玉梳陪葬,反映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东周玉琀,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最大者2.1×0.2×1厘米。玉琀是放在逝者口中的玉器,古人认为坚固温润的玉石可令尸身不腐。曾侯乙口中含有牛、羊、猪、狗、鸭、鱼等共21件玉琀。这些小动物只有黄豆大小,却刻画入微、简练逼真,堪称微雕技术的鼻祖。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雅 探寻中国古玉器文化概论艺术收藏与鉴赏全集马未都说故宫古玩文玩入门图典书籍
京东购物
81.60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