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先驱 | 邵克萍:为版画鼓与呼

月夜看社戏(版画) 1956年  邵克萍

——邵克萍(1916年至2010年)

王 炜
  邵克萍一辈子热爱版画,一辈子为版画事业辛劳,一辈子为版画鼓与呼。
  1916年,邵克萍出生于浙江镇海县小港乡。在故乡灵杰小学毕业后,1931年到上海当学徒,读夜校,求学于白鹅绘画补习学校。1936年,作为自学成才的美术青年在上海开始从事美术设计工作。

胜利后(版画) 1945年 邵克萍

  邵克萍的革命艺术人生是从1940年在浙西金华西天目山下的鹤村开始的。他进入《民族日报》担任了美术编辑工作,从此拿起木刻刀投入到抗日救亡的编辑工作中,做插图、刻刊头、编辑画刊,一年间他刻了六七十幅木刻。1941年这批作品全部毁于日机轰炸,只幸存一幅《战时运输队》。《民族日报》社被炸毁后,他离开浙江到了江西上饶、福建赤石,与野夫、杨可扬一起参与“东南木刻用品合作工厂”和“木刻函授班”的工作,他工作勤勤恳恳、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在我儿时的印象中,邵克萍是一个西服革履的洋派木刻青年,原因是我经常在老照片上看到他的这一着装形象。然而他实际上是一位投身于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淳朴实干家,在“反饥饿反内战”的解放战争时期,他在李桦率领下积极投入木刻传单的刻制,把木刻原版刻好后交给“学联”的同志大量拓印。他刻的《百姓吃苦,官僚发财》广为传播,后被美国纽约盖尔基大学画廊收藏。上世纪40年代,他创作的《街头》《夜阑人静》和新中国成立后为鲁迅著作创作的《一件小事》和《社戏》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1947年他创作的《勿忘这一幕牢记侵略史》以简明的文字让大众一目了然。

街头(版画) 1947年  邵克萍

  邵克萍是一位爱憎分明的艺术家,新中国成立前他用木刻无情地揭露黑暗社会的丑恶;而在新社会,他又满腔热情地去拥抱新生活。在新中国即将到来之际,他又刻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除旧迎新》《东方日出》《病树前头万木春》等一组贺年片,将这组贺年片置放在一家伊文思书店内供广大市民欣赏、购买。为了迎接上海解放,邵克萍与杨可扬一起为“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刻制了“人民保安队肩章”佩戴在工人纠察队队员身上。
  1962年他创作的《浦江晨妆》以明快的色调刻画了新时代人民的新生活,在朝霞中晾衣服的点睛之笔,与波浪声和汽笛的鸣响声交织在一起,美好的一天,迎着风浪前行……
  上世纪40年代,邵克萍在“木刻函授班”养成了与木刻青年通讯的好习惯,为青年木刻学子的培养呕心沥血。当年他与野夫共同为黄永玉回复了一封信,这是一封很长的信札,后来黄先生在回忆中这样写道:“收到野夫和邵克萍同志寄来的一封很诚恳的信,把我寄去的一大卷木刻每一幅都提出了详细的意见,我又高兴而又感到自尊心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我觉得太不客气了,为什么这么不留余地呢?应该说很多好处嘛,我已不是小孩了……”一个倔强的孩子对严厉的老师道出了心里话,双方都是那么纯真、坦率。

鲁迅像(版画) 1947年  邵克萍

  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中的艺术家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很强的团队意识,他们从来不是单干,而是抱团配合默契、相互支持、相互尊重。邵克萍、野夫、杨可扬之间的合作可以说是一个典范。他们合作编著了通俗易懂的《给初学木刻者》,同时又出版了一套《新艺丛书》,其中《中国现代版画史》《鲁迅与木刻》是他的主笔。新中国成立后的邵克萍仍笔耕不辍,上世纪80年代他又撰写了9万余字的《木刻的实习与创作》和《革命美术活动回忆录》等文章。
夜阑人静(版画) 1948年  邵克萍
  在九旬高龄时,邵克萍仍十分关注当下版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尤其对专业院校中版画教育中的问题更是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仍采取在“木刻函授班”的做法,以书信的形式与青年学子们对话。当他看到《首届上海当代学院版画展作品集》后,从序文、作品及封面上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直率地指出那种脱离生活、只单纯注重技术的倾向,对那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文风给予尖锐的批评,并用当年鲁迅对“怪”与“新”糟粕的论断来教育今天的木刻青年。他在信中语重心长地说道:“我这一辈子热爱版画艺术,在从事版画运动和创作的年代中深切地体会到,弘扬鲁迅精神时版画就繁荣发展,被广大群众所支持;违背鲁迅教导时版画就衰退枯竭,得不到群众的支持。这是经历半个多世纪实践的认识,当今版画界有疏离鲁迅教导的趋势,我作为老版画工作者读了这两本画集后深有所感,有责任写出这封长信,坦诚陈述党的文艺方针和鲁迅先生的教导,与你们担任版画教师的同志共同进行学术研讨。”

不让它吹倒(版画)1979年  邵克萍

  邵克萍在自己年过九旬的时候,对版画事业仍然一往情深,仍然为版画热情鼓与呼!这种责任和担当的精神的确令人感动。
(0)

相关推荐

  • 木刻版画起源于哪个朝代

    木刻版画也被称为黑白版画,它是利用刻刀在平面的木板上雕刻出内心最向往的人或者景色,在木刻版画中经常使用到的板材是质地较好的梨木.黄杨木.白桃木等制作出来的,绘画时利用不同类型刻刀的功能性,对画版上的图 ...

  • 【论道】鲁迅的版画情结

    生活之美好,取决于对其热爱程度.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云:"鲁迅的爱好艺术,自幼已然,爱看戏,爱描画:中年则研究汉代画像:晚年则提倡版画." 幼时的鲁迅也喜欢绘本,喜 ...

  • 鲁迅生前最后的留影里,有他的身影

    陈烟桥是鲁迅先生领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第一批积极实践者,也是新中国第一代新兴木刻大师. 今年恰逢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以及陈烟桥先生诞辰110周年,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美术家协 ...

  • 鲁迅与中国新兴木刻

    鲁迅与中国新兴木刻 孟祥远 鲁迅与木刻青年的合影.1931年8月22日摄于上海,左起:钟步卿.邓启凡.苗勃然.乐以钧 (一) 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版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 ...

  • 鲁迅的美术出版历程及思想探究

    摘要:鲁迅的美术工作定位在绍介翻印出版工作.他在搜集古今中外版画书刊.名作原拓的基础上,自费编印十余种画册,印行近万册,以供美术工作者参考再造.鲁迅是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者.西方版画艺术的绍介者,也是中 ...

  • 同行,为了同一的目标 ——鲁迅的红色朋友圈

    作者:刘晴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1日 11版) . [大家·同心同行]  开栏的话 从旧中国走来的知识分子,在古老的大地上浸染传统,也曾在时代的激流中问寻新知.对于国家民族的 ...

  • 鲁迅于文学之外的“第二战场”——新兴木刻版画运动

    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很多艺术家已不再画木刻版画,这一艺术形式似乎已远离我们的生活.而在大半个世纪前,木刻版画作为一种新兴艺术,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价值在当时是以往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无可比拟的. 2 ...

  • 吴中杰:鲁迅画论

    文/吴中杰 原刊于<书城>2021年1月号 鲁迅从小喜爱图画,年既老而不衰.他能画,有<朝花夕拾>插图"活无常"为证,但不常画,不是画家:他善于艺术设计,民 ...

  • 看展回顾 ‖ 第34期:多伦路山阴路徒步看展

    合影 本次看展活动共有19名朋友参与. 行程安排 鲁迅公园 鲁迅公园原名虹口公园,是中国第一个体育公园.园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鲁迅墓,鲁迅纪念馆.公园内有上海最早使用沙滤水的地方,总体上保留了英 ...

  • 版画先驱丨李桦: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主将的风骨伟范

    李桦肖像(版画) 王炜 李桦:风骨伟范 王 炜 李桦(1907-1994),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主将,他与鲁迅通信多达六十余封.1934年李桦创办"现代版画会"并主编<现代版画 ...

  • 新传人物志|邵飘萍——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邵飘萍是中国新闻事业在民初转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被誉为"新闻全才"的记者.在近二十年的新闻生涯中,他创办过通讯社,当过<汉民日报><申报> ...

  • 人的自我怎样才算坚实地存在?——存在主义的先驱:克尔凯郭尔

    在一个周日午后,克尔凯郭尔如同往常一样在市民花园中闲坐时,忽然想到他与同辈的精英都在致力于改善世界:有人忙着建设铁路.汽船和电报线路,让人的足迹更广,想法传得更快.更远:有人忙着编辑和刊印知识文摘,试 ...

  • 《京报》老板邵飘萍因公开支持郭松龄的倒戈...

    <京报>老板邵飘萍因公开支持郭松龄的倒戈反奉的军事行动,惹怒了张作霖.郭松龄兵败被杀之后,邵飘萍知道张作霖对自己恨之入骨,怕遭到报复,只身躲进了位于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避祸.不出所料,张作霖 ...

  • 美术书影:版画大师,黄丕谟版画作品赏析

    1985年作 滟滟春波漾沃湖 阳春雪 喜雨江南 1997年作 宛宛小河盈盈水 晴朗的海湾 钟山春色 春 雪山 闽北风光 漓江绮丽绕万峰 太湖渔村 1980年作 春风春水江南 讨论小组 收割 晨 200 ...

  • 【版画艺术】黄新波版画作品欣赏

    黄新波(1916年-1980年),原名黄裕祥,笔名一工,广东台山人.1933年赴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与刘岘组织未名木刻社,在鲁迅先生指导下从事新兴木刻运动.1936年发起 ...

  • 艺术LAB线上课程《遇见版画》丨碰撞融合的版画之旅

    看到这张海报时,你是否产生了很多疑问.比如:方力钧是谁?海报里为什么有这么多光头的人?版画是怎么制作的-- 为解答这些疑问,让大家更了解版画,了解方力钧版画展览,学习版画的制作过程,湖南省博物馆教育中 ...

  • 图赏:“北大荒版画”创始人之一张祯麒版画作品选

    (图片资料源自网络,仅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望谅解!)

  • 邵颖萍 | 全球化与场域精神:麦当劳在东亚城市的“文化定制”逻辑

    本文原刊于<社会>2013年第3期 全球化与场域精神:麦当劳在东亚城市的"文化定制"逻辑 文/邵颖萍 摘要:全球化的故事并非文化的同质化.麦当劳在东亚城市的推进过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