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昨天)
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两汉文化看徐州。徐州的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并称“汉代三绝”,尤以汉玉最精。徐博馆藏高等级汉玉,均为王侯级别墓葬发掘品,年代准确,来源可靠,是古玉收藏和鉴定的标准器,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徐博的古玉展厅泡上一天,与古玉面对面,用心观摩,必有所悟。正所谓,玩古玉而不到徐州,憾事也。众所周知,古玉是一个非常艰深的收藏领域,想提高段位,不仅要多看真品,培养眼力,更要多看精品,培养审美,还要接触市场,提高免疫力。许多收藏跑偏的朋友,根本原因不是眼力不行,而是审美不行。而提高审美,唯有通过多看精品,别无它法。徐州周边地区还是全国仿古玉集散地,只看馆藏者,只能做学问,兼看市场者,方能成行家。以下为徐博部分馆藏汉玉精品,供大家充电学习。
青白玉,片状,龙躯身扭曲、回首、长吻、卷尾。正面满饰谷纹,背面素面,龙躯身顶部有一钻孔,从此件龙形玉佩的造型与纹饰看,其制作年代应为战国中期。据背面的的素面痕迹推断,此件玉佩应为龙形玉佩一剖为二。
收藏大纵横
原来的《收藏大内参》,尽量多给藏友一些收藏参考!
1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藏品尺寸:长25.7厘米 宽5.2厘米 厚0.55厘米白玉,两处沁斑较重。扁平体,扇形,顶端有一单面钻穿孔,边缘有牙槽,正背两面饰蒲纹,雕刻精致。白玉,外缘有沁斑。扁平体,扇形,顶端有一单面钻穿孔,边缘有牙槽,正背两面饰谷纹,雕刻精致。藏品尺寸:长17.4厘米 宽2.9厘米 厚0.4厘米青白玉,多有沁斑,外缘沁蚀严重。边缘有牙槽,正背两面刻勾连纹。顶部中间有一单面钻穿孔。谷纹也是玉礼器的典型装饰,但勾连纹在礼器中相对少见。藏品尺寸:长23.6厘米 宽7厘米 厚0.66厘米白玉,外缘有沁斑。扁平体,扇形,顶端有一单面钻穿孔,边缘有牙槽,正背两面饰谷纹,雕刻精致。
白玉,边沿处有黄沁。两端透雕双龙首,中部正反面满饰勾连纹,内缘出廓处有连续的透雕纹样,可惜大部分已残失,玉佩正中顶部钻有佩挂用的小孔。整体造型别致、玉质优良、雕琢精湛,为汉代玉器中精品。玉璧青玉质,璧用同心圆绳纹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涡纹,外区为变形夔龙纹。龙纹结构奇特,刻画正面龙头四组,龙头雕出额头及鼻梁,嘴不明显,鼻下部两侧各有两条粗阴线,粗阴线较宽,龙头上有两个飘带状角向两侧延伸,与细而长的飘带状龙身缠绕。这类玉璧在内区也多刻饰有蒲纹,是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把璧表面分割为似蜂房状排列的六方形。根据该玉璧的尺寸和质地推测其应为楚王的敛尸玉璧。狮子山楚王墓共出土玉璧24件,其中白玉璧17件,青玉璧7件,分别发现于盗洞填土内、内墓道塞石上、塞石夹缝中、甬道和西侧第5室。塞石上面和夹缝中的玉璧与玉衣片同出。该玉璧出土时碎成数块,以青玉制成,满饰逗号形的涡纹。由于该墓被严重盗扰,这些玉璧原来的具体位置不清楚。精藏门
关注业内动态,分享市场信息,传播收藏知识,打造高端平台。
公众号
青白玉质,素面,有糖色及沁斑点。外缘刻有“己二百五十三”等铭文。暗红色料。片状。采用透雕与阴线刻相结合的手法,透雕出凤首、尾及卷云纹的大体轮廓,再以阴刻线勾画出展翅立凤形象。技法娴熟随意、活泼灵动。玉衣出土时已严重散乱,曾被盗墓者从棺室中拖至塞石上,抽走金丝,玉衣片散布于内墓道塞石上和盗洞内塞石之间的夹缝中,不少玉片在抽金丝时被损坏。出土的4000余片玉衣片,玉质温润,呈半透明状。2001年徐州博物馆对玉衣进行修复。修复后的玉衣由头罩、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裤管等十余部件组成,玉片总数为4248片,穿缀玉片用的金丝重1576克。该金缕玉衣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制作工艺最精的玉衣。刘和墓未遭盗扰,修复后玉衣长181厘米,共用2216片和田青玉片、1000克银缕穿缀而成。这是西汉时期唯一完整的银缕玉衣。墓中“刘和”玉印表明墓主人为刘和,其身份应为楚王家族成员。这些玉衣片出土于主体墓室和墓道中。1954年北洞山村民曾进入主体墓室,取走大量玉衣片。现存的玉衣片共计有73枚,以凸字形玉衣片为主体,每片上都有7个钻孔。还有少量的梯形、长方形、半圆形、刀形等不规则形状。玉质上乘,有白玉和青玉两种。玉片多为素面,表面打磨光滑,并经抛光处理,光洁细润,呈半透明状。有些玉片上有谷纹或蟠螭纹,系用谷纹玉璧或蟠螭纹玉璧改制而成。根据玉衣片玉质、厚度等可以推断这些玉衣片原先应用金丝缀合而成,表面呈鳞片状。北洞山楚王墓的金缕玉衣形制特别,工艺水平很高。在已出土的玉衣中,仅此一例。
藏品尺寸:长35.5厘米 宽7.8厘米 高9.5厘米出土于狮子山楚王墓内的一座陪葬墓中,因该墓出土有一枚方形铜印,印文为“食官监印”,而取名为“食官监”玉枕。玉枕呈板凳状。由枕足、枕板、兽头饰三部分构成。枕板内为一长方形木枕芯,上面镶饰有35片雕琢精美的龙形、长方形、“亚”字形等玉片。枕板两端为兽头状玉饰。枕腿略呈“工”字形。这种形制的玉枕还出土于狮子山楚王墓西面第5侧室和其他陪葬墓中,使用者应是楚王及殉葬宠妃。藏品尺寸:长6.1厘米 宽3.3厘米 厚0.4厘米藏品来源:2006年出土于徐州市鼓楼区裴窝后山1号墓青玉,表面呈鸡骨白色。造型宽扁,嘴前凸,两眼向外伸出。背呈弧形,尾部呈三角形,两翅宽大。风格写实,注重细部刻画,是典型的西汉晚期玉蝉特征。最早的时候,常以残玉用作口琀,往往还是多个碎块。玉蝉取代残玉后,可能是受此影响,常在死者口部塞多个玉蝉。一个口内放多个,玉蝉有时比较小。藏品尺寸:长6.3厘米 宽3.9厘米 厚0.4厘米青白玉,此物为战国中期玉龙佩龙尾部分,尖钩状尾,实为抽象的凤首,体侧的钩状凸饰和尖端平齐凸饰(包括凸饰上的纹饰)在战国玉龙佩中极为常见。龙身饰清一色谷纹,但谷纹大小及形状不一,故制作年代为战国中期后段。此件玉器表明,西汉早期在选用玉琀时,除玉蝉外,也会使用更早时期的遗玉。藏品尺寸:长29.5厘米 宽9.5厘米 高12厘米青玉。体量较大,为整块玉料加工而成。大致呈长方形,底平,顶部内收成弧形,侧面似拱门。汉代玉枕一般由多件玉片组合而成,整块玉料雕刻的玉枕极为罕见。红色,局部有灰白色沁痕。璏面正视长方形,表面一端刻龙首纹,其余部分饰乳钉纹。双檐下卷,下有长方形穿孔。藏品尺寸:长7.7厘米 宽1.9厘米 厚1.2厘米藏品来源:1993年出土于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后楼山墓玉质乳白色,微透明,正视呈长方形,表面饰有蒲纹,双檐下卷,背面有一长方形穿孔。藏品来源:1993年出土于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后楼山1号墓玉色黄褐。等腰梯形,中腰内弧。纳鞘处有3个孔,中孔较大,两侧小斜孔与中孔相通。表面刻变形卷云纹。后楼山汉墓群为北洞山楚王墓的陪葬墓区,1号墓墓主为男性。青铜佩剑有剑璏与剑珌两件玉剑饰。藏品尺寸:高3.5厘米 宽4.9厘米 厚1.3厘米玉色黄褐,有沁斑。等腰梯形,较宽扁,中腰内弧。纳鞘处有3个孔,中孔较大,两侧小斜孔与中孔相通。表面刻变形卷云纹。藏品尺寸:高9.5厘米 宽7.7厘米 厚0.7厘米白玉,梯形,两面均雕一带翼螭纹,阴线刻,局部镂空。纳鞘处有3个孔,中孔较大,两侧小斜孔与中孔相通。整个器形造型大气,玉色温润,雕刻精美华丽,应为楚王随身佩剑上的装饰。藏品来源:2007年出土于徐州市东郊上甸子村黑头山1号墓白玉,表面有黄色沁斑。扁圆形。正面分为内外两区:内区圆凸,中间刻弧边菱格纹,周围为四组双旋涡纹;外区呈环状,稍内斜,饰谷纹。侧面稍斜,内小外大。内面周围呈斜坡状,中间为凸起的平台,平台上有环形槽。玉剑首始见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清。汉代的玉剑首大同小异,谷纹及涡纹装饰最为常见。青玉,多灰白色沁斑。扁圆形。正面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饰三组涡纹,外区饰谷纹,内外均有凸起的边框。背面光素无纹,中心有一象鼻穿,与剑柄相连。
藏品尺寸:长9.5厘米 宽2.6厘米 厚2.6厘米藏品来源:2004年出土于徐州市贾汪区江庄乡大路村墓青玉,表面因沁蚀呈鸡骨白色。璏面正视长方形,表面以高浮雕螭为装饰,螭体健壮、饱满,富有动感。汉代是螭纹发展的黄金时代,此件装饰手法为典型的汉代风格。藏品尺寸:长8.9厘米 宽2.5厘米 厚1.4厘米青白玉,表面因沁蚀呈鸡骨白色。璏面正视长方形,表面饰勾连乳丁纹。较一般剑璏偏长,双檐一长一短均下卷,下有一长方形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