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有德丨朝觐岳麓书院
一个晴朗的日子,与朋友漫游星城长沙——最难忘怀的,是朝觐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历经宋、元、明、清,“千年学府,弦歌不绝”,虽世易时移,誉满海内外,成名既久,盛传不衰!岳麓书院悄然隐身4A级风景名胜——岳麓山风景区,为中国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历经多次战火,曾七毁七建,现存主要建筑为清朝遗构,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
刚近书院,但见游人如织,心头顿时虔诚、肃然!近年来,湖湘文化日见兴盛,而岳麓书院乃是湖湘文化之圣殿,亦是湖湘士子的精神家园!曾经,还是大学时候,与同学亲近书院,那时书生意气,淳朴而不谙世事;如今,廿年过去,世事如棋、逝者如斯,虽非老气横秋,已早生华发矣!然而情怀未改,对书院之虔诚、之神往、之痴情不移!
走进书院,头门两侧,黑底蓝字对联赫然入目: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字体行草,看似漫不经心,却是构体天成。大门前大院,两株参天古木撼人心魄,高大挺拔,直插云天;走近细看,一株为100年银杏,一株为60年毛红椿,采万丈灵气,吸千年书香,从容淡定,气象庄严。
抬头望去,已进大门,真宗皇帝御笔亲书“岳麓书院”匾额高悬,而传扬千古的“唯楚有材,于斯为盛”亦悬于大门两侧,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才辈出的史实。大门门厅联云: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二门两旁有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二门过厅亦有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来到书院的中心——讲堂,心头沉静而肃然!此处乃是书院教学重地与重大活动场所。北宋开宝九年岳麓书院创建时,南宋乾道三年,著名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讲堂中央,两张木椅仍在;大师已去,木椅仍在诉说当年讲学盛况。流连讲堂,沉思默想,遗憾油然而生:无法洗耳恭听大师教诲!遥想南宋乾道三年,朱熹来岳麓书院与张轼会讲,历时两月,史称“朱张会讲”。会讲吸引了大批士子纷纷前来,“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饮马池”由此而来。明清至民国初期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鼎盛时期,一批批日后将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从此走出。在岳麓书院,讲堂名联最多,细细品味,如春风拂面,甘露润心。
讲堂左拐,来到麓山寺碑亭。麓山寺碑亭位于园林南侧。明成化五年,知府钱澍始建,现存建筑为1962年重建。“麓山寺碑”四字系黎泽泰所书,亭内便是著名的“麓山寺碑”。麓山寺碑是我国现存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碑,由唐开元十八年著名书法家李邕撰并书,江夏黄仙鹤勒石刻篆,因词章、书法、刻技三者俱佳,故称“三绝碑”,最为艺林所重,传拓碑文曾风靡一时,为著名唐碑。碑侧碑阴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题刻。朋友临习此碑已久,兴味盎然,两人隔着铁栏品味;可惜因为数经战火,碑左上侧三角部分已经残缺不全,令人扼腕!
离开麓山寺碑亭,沿回环红漆庑廊,瞻仰文庙。岳麓书院祀孔始于书院初创时期,北宋时期曾建礼殿于讲堂前,内塑先师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南宋乾道元年改为宣圣殿,“置先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明弘治十八年改名大成殿,正德二年迁于院左今址,天启四年重修,正式称为文庙。大殿中央,高悬圣人雕像,与朋友赶忙虔诚跪拜。先师弟子三千,名人七十二;我辈常得谬赞:桃李满天下——其实,得先师十分之一足矣!先师因材施教,时至今日,思因材施教者有几?能因材施教者有几?
游览湘水校经堂、御书楼、濂溪祠、崇道祠、六君子堂、船山祠,并去教学斋、半学斋。一路感慨,一路前行,来到靠近头门的历史馆与人才馆。两馆并列,既相连又独立。在这里,书院走过的成长历程清晰呈现:北宋创建—→南宋鼎盛—→元明延续—→清代再兴—→学制沿革,尤其“朱张会讲”盛况,似乎又在眼前浮现,留下无限遐想;而书院走出的“岳麓巨子”同样清晰呈现:湖湘学派代表人物彭龟年、哲学家、思想家王夫之、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陶澍、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湘军创立者、直隶总督曾国藩、湘军重要首领、军机大臣左宗棠、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熊希龄、著名教育家杨昌济、湖南省主席、省长程潜,群英荟萃,各领风骚……
朝觐岳麓书院,书卷气翻卷,湖湘魂激荡,宛如一次穿越时空的漫游,一次拯救灵魂的洗礼,始知“唯楚有才,于斯为盛”不虚也!
步出岳麓书院,天气依然明朗,阳光悄然洒落,更有阵阵鸟鸣声声传来,似乎呼唤着即将离开的游人。走出没有多远,深情眷顾,心底情愫涌动,已然陶醉其中,似乎再也无法迈开脚步……
作 者 简 介
贺有德,男性,涟源市行知中学语文老师,娄底作协会员,主要写散文,兼及随笔、评论,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作品若干,作品入选《中国散文选粹》、《中国随笔选粹》、2014年度《散文佳作精选集》,并被多家网站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