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他针砭时弊唱出时代最强音,却身陷绯闻黯然回乡被害身亡

龚自珍:两样销魂味,顿惹清愁起

说起诗词来,大都局限于唐宋两朝,能背出明或清诗的,大致不出那能数得出的几首,无非是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等等,应该超不过十首吧,这同数量庞大的两朝之诗相比,说沧海一粟当不为过,很是不成比例。

但龚自珍却是个例外,他的诗文在我受教育的“史无前例”之时,倒是大行其道的,最有名的肯定是那“降人才”和“更护花”一类,而且,他那著名的《病梅馆记》,也被作为反扭曲人性呼声的精品之作,几乎是无人不知的,所以可以说,他是在我们所处的革命年代中,少有被激赏的统治阶层的人物之一。

龚自珍的头衔很多,文学家是肯定有的,但还得加上思想家及什么先驱的一堆,说个大名鼎鼎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但其实说来,除了他的几首诗文外,人们对他的生平及思想,了解得应该还是不多,我也是一样的。

龚自珍,字璱,号定庵,浙江杭州人,官宦世家,道光年进士出身,历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职,晚年居住昆山,于49岁上暴卒于江苏丹阳。

龚自珍可谓是正宗的官N代,父祖以上几代都位高官,而且他的母亲乃文学家段玉裁的女儿,而龚自珍幼时就曾受教于他外公,所以,他的家学渊源是极好的。

说起段玉裁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他是被梁启超称为“前清学者第一人”,著名学者戴震的大弟子,著作等身,最有名的便是《说文解字注》了。

龚自珍跟着外公学经学训诂,在精研目录学和金石学的同时,15岁就诗集编年,也算是神童一枚了,可惜的是他学习的这些,并不是专门为科举的应试之学,所以,他在科举上屡屡碰壁。

他26岁方乡试中举,后来六次参加会试皆铩羽而归,极度愤懑的他仿佛变了个人一般,“不喜修饰,故衣残履”,酸腐之气,百步可闻;遇不喜之人,轻者白眼,重者辱骂,时人呼为“龚呆子”。

一直考到37方才考中进士,而且是三甲第19名,“赐同进士出身”,总排名第95,很是勉强,原因并不是他考得不好,而是他的字太臭,史书载为“楷法不中程”,所以不得列优先,不得入翰林。

龚自珍遗墨

“赐同进士出身”是个什么鬼?如果知道有个戏谑之言叫“替如夫人洗脚,赐同进士出身”,便可大致知道这在进士中的地位了,这叫天比天高的龚自珍情何以堪,而且,原因竟是因他的字写得不好。

俗话说,字是打门锤,或者叫“字如其人”,王羲之潇洒飘逸,颜真卿铮铮铁骨,确实是“字如其人”;但是也有很多的字和人分离的,蔡京秦桧一代奸臣臭不可闻,可书法水平却非常人能比,所以,不能一概而统论之。

考八股就是文综中的政社哲,大体符合主旋律,没有文法错误就行了,关键比的是书法;科考的字是有一定之规的,便叫“馆阁体”,所谓“文必八股,书必馆阁”是也,看来龚自珍在这敲门砖上没有下过太大的功夫。

写文前,我找来龚自珍的书法看了一番,说不上好坏,同“馆阁体”讲究“黑大光圆”的要求实在差别太大,如果以“馆阁体”当标准的话,他的书艺肯定是不合格的。

不过,书法这门艺术水太深,而且还同人的声名有直接的关系,郑板桥的书法现在人人都在叫好,我是外行,实在是看不懂好在何处,不过我可以肯定,他如果在科举时也用这“六分半书”,肯定是考不上的。

“龚璱人生平不善书,以是不能入翰林。既成贡士,改官部曹,则大忿恨,乃作《干禄新书》,以刺执政。凡其女、其媳、其妾、其宠婢,悉令学馆阁书。客有言及某翰林者,必艴然作色曰:“今日之翰林犹足道耶?我家之妇女无一不可入翰林者。”

这一段话载于清人之《新世说》,从中可以看出龚自珍倔犟的性格,以及对那些所谓翰林的不耻,光凭着那中规中距的书艺,就能反映其才能?这在哪个时代都是得不到肯定的。

龚自珍在这一段科考的时间中,并不是一门心思地为考试而作准备,他很早就被授内阁中书,掌撰拟和记载等文字工作,而且后来担任国史馆校对等官职,在这十几年的时间中,他阅读了大量大内档案和典籍,更加丰富了他的学识,对他以超于常人的眼界来看世界,大有裨益。

“一箫一剑平生意 负尽狂名十五年”,从37岁考上进士后的龚自珍被授何官,任何职,我不知,但是,一个“不得入翰林”,几乎将上升的通道堵死,所以,我估计仍然是内阁中书一类,他终其一生都做的是六品以下的小官,这对心高气傲的他来说,应该很是郁闷吧。

高中进士的十年后,47岁的他据说是屡屡揭露时弊,触动时忌,而且还同顶头上司弄不好关系,因而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激愤之中,他决计辞官南归,离开这伤心之地。

不过,以上是对他的离京辞官的官方说法,然而在坊间更是有着另外的一种声音,而且在当时是一种反响很大的定论,也就是说,他是因绯闻而不得已为之,甚至还关联到他去世之原因。

自古才子多情,龚自珍亦不能免俗,他在科考之时,新婚不久的妻子因误诊而亡,后来他是娶了本地知府的女儿何氏,至于婚姻是否幸福,是否一直伴随其左右,不得而知,但在他的文集中,没有一篇是写给他妻子的,可见其情感最多属于“一般般”之列吧。

龚自珍绯闻的起因缘自于一位叫作顾太清的女人,这个女人可是真不得了,她是一位贝勒爷的小妾,当时有句话叫“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她写有的《红楼梦影》,说的是贾宝玉离家出走后的故事,是《红楼梦》最好的续书之一,所以,她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小说家。

自古情缘谜案多,天公眷我又如何;

谁人不是知音少,一纸红楼任评说。

过程就不叙述了,一是毕竟是野史八卦,二是很狗血,三是我不是太相信,反正是那贝勒去世后,顾太清同龚自珍多有交集,后又因为龚自珍的一首诗,被认为二人关系暧昧;而人民群众是最喜欢这类带点颜色的八卦题材,众口铄金,结果是顾太清及女儿被赶出家门,龚自珍在京城也无法立足,黯然离去。

归乡后的他去书院当了名教书匠,生活平淡,然而两年后,龚自珍在故乡“暴卒”,于是有人猜测其为贝勒指使的人给暗杀了;当然,也有人考证为是他回乡后,同一位叫灵箫的歌妓打得火热,后来是被这歌妓给毒死了,人生谢幕得很不庄重。

现在的官方为了树立“高大上”之形象,一般都称之为“病逝”,然而,谁也不说是啥病,是个什么症状,所以,即使在当时就传言满天飞,扑朔迷离,疑窦丛生,最终也没有定论;

当然,主流是将其归于带有香艳色彩的死因,但也有人说是他在京城时树敌太多而遭此劫;比如,在晚清小说《孽海花》中,就借龚自珍儿子的口吻说,他被宗人府的同事用毒酒毒死了,真相至今无解,可怜这龚自珍50岁不到就离世,真是天妒英才啊。

龚自珍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能与后世时代有如此默契而被大赞之人,实在是很少见,要说清楚他的思想脉络很是不易,而且也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大致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他对当时的体制是不满的,当然,他不可能上升到要推翻封建制度的层面上来,他希望的是“君臣共治”,也就是说,要理顺君臣关系,君主的能力再大,也要靠着一帮“贤臣”的共同努力,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

这个就有点痴人说梦的感觉了,在“家天下”的时代,完全没有可操作性;接下来当然要对当时实行的所谓“停年格”,也就是靠熬时间,凭资历来获得升迁,所以,龚自珍是希望改期人事制度,以能力大小来决定官职的任命。

这个出发点当然无可非议,但操作起来很不容易,因为一切皆要看皇帝的喜好决定,不管你才大才小,最后的决定权还是由皇帝把握,即使有考核和监察制度相辅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何况,伸缩性强,非硬性指标,也就是说说而已了,至于倡导“经世致用”,呼吁革新变法等思想,我觉得有老生常谈之嫌。

建议是建议,思想是思想,思想要落实到建议上,必须要有可操作性,比如龚自珍痛恨“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社会现实,主张“均财富”,前者是思想,后者是建议,这完全是不可能实施的嘛,难不成如当年王小波或《水浒》一般,去替天行道地“均贫富”不成?

所以,我对龚自珍思想家的头衔很是不以为意,只能说他作为一个有才能之人,对自己久居下僚而一抒其对现实的不满,时而将这些怨言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仅此而已。

他同林则徐有交集,当林则徐去广东禁烟时,龚自珍写有一封自荐信,希望能与之同往,然而被林则徐婉拒了,于是他又写有名曰《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呈上,阐述了自己对禁烟的意见,提了不少建议,并告诫要作好战争准备,这些也能反映出龚自珍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定态度。

林则徐虎门销烟

龚自珍是一位有忠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他以天下为已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所以,他在京城的时间中,不停地给朝廷上书,对几乎他看到的不满意之处,都要写成奏折上达,也将这些统统归述于自己的著作之中。

至于他的哲学观点,重点是批判“天命观”,强调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反对因循守旧,“拘一祖之法”,并归纳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结论,断言要使国家强盛,必须弃旧图新;这其中自然是有着很多亮点,但如果仅凭这些看法就将其尊为思想家的话,我觉得还是很牵强的,因为,这些皆非其首创。

但他是一位文学家这可是名副其实的,他最著名的便是《己亥杂诗》,这是他48岁离京时,一路文思泉涌,走了三个多月,作了315首诗,集之成册;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很高,创作效率着实惊人。

这一组诗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是他文学范畴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以下这首了。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对这首诗的赏析和引用就太多了,在我们那个时代,这是同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齐名的诗作,被称为充满了革命理想,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的顶级诗作。

相比之下,我倒是更喜欢下面这首诗,因为,他没有太多的张扬,是以一个离京之人心境写出的洒脱,这个就很是不容易了,而且还说出了一个人人心中有,人人口中无的哲理。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不管是被排挤还是因绯闻,龚自珍都是黯然离京,但他走得却是如此地豪情,往事如烟,故友如云,轻轻地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故土遥远,将一个离愁冠之以浩荡,显得是凛然正气,呤鞭所指,一切皆化为诗情,大气!

后两句是传世之名句,以荷花为喻来表明自己的心志,他一反常见的李商隐之“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凄凉,代之而起的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自我牺牲精神,期待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历史浪潮,却又以委婉的花枝以示情怀,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让人更觉得亲切。

除了一直被时代赞许的那些正气满满的诗外,龚自珍其他类目的诗中脍炙人口的佳句也是多多,比如,“美人如玉剑如虹”便是他的精典名句;这句还被琼瑶阿姨当成歌词,用在了《情深深雨蒙蒙》里面。

其他如“但开风气不为师”,道出了他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十年香”,好感人,哪个女人能拒绝如此深情地直白!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

对这文就不评价了,太多太多,此《病梅馆记》实是天下奇文,区区三百余字,将作者对赏梅的态度合盘托出,明为写梅,实则疗梅;当然,此文出自龚自珍之手,自然会联想到他对人才培养的态度,借物喻事,主题是在隐射统治者压抑和摧残人才。

不过,有时我在想,如果此文出自如张岱、袁枚或文震亨这类小资人之手,是否会有此结论,怕是另有一番光景,是吧。

再说了,凡事皆有利与弊之两面,我很喜欢盆景,而盆景中对树枝的要求很高,必须要使其“病”方才会有“美”,不然,直且直了,美从何来?这个如果被指“文人画士”病态的审美情趣,怕也不是太合适吧。

龚自珍作为一个两百多年前的士大夫,跳出长期浸润的儒家思想梏桎,他不断地针砭时弊,发出对现实不满强音,显示他斗争意志坚强,同时具有崇高的爱国热枕,虽然这些都是建立在仕途骞促而“愤怒”的基础之上,但,只要有这一点,就足以在中华民族杰出人物谱上立足了。

他的诗文,想象丰富、气势磅礴、寓意深刻、笔锋犀利,瑰丽奇肆,有“龚派”之称;他的散文奥博纵横,既继承了我国的优秀传统,又具有独特的风格,自成一家,所以,前人既有评曰:“其为文幽渺深邃,诗亦独辟奇境”。

他不满于当前体制,但却又热衷功名;他有傲世之才,却因书法而仕途蹭蹬;“功成倘赐移家住,何必湖山理故箫”,早年的豪情敌不过现实的残酷,他“沉浮郎署者凡十余年”,最终是铩羽而归。

龚自珍狂傲的性格是不容于世的,在那个时代,当官是仰人鼻息以求进阶之途;文学创作是拾人牙慧故作深沉之状,这一切都使得孤傲的他愈加的激愤,遂形成了他“亦狂亦侠”的风度。

他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其文风幽怨中杂以慷慨,生活里壮烈合以哀艳,这些都构成龚自珍独特又极富魅力的人生境界,好在他在困顿之时,呤鞭南归,最后是五十而知天命之际,在故乡的山光水色中,隐入了他疲倦的身影。

(0)

相关推荐